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9-25 15:23
(雅昌艺术网讯)据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消息,著名考古学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原所长、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王仲殊先生于2015年9月24日12时40分病故,享年九十岁。遵照王仲殊先生生前遗愿,不开追悼会,不搞遗体告别仪式,丧事一切从简。
王仲殊先生于1925年10月生于浙江省宁波市,1950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历史系,同年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工作,师从夏鼐。1982年至1988年,王仲殊继夏鼐之后,被委任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所长,兼任考古所学术委员会主任,《考古学报》和《考古学集刊》主编。此外,王仲殊曾任中国考古学会第一、二屇理事会常务理事兼秘书长,2008年被推选为名誉理事。1980年至1985年曾任《中国大百科全书•考古学》编辑委员会副主任兼秦汉考古分支主编,1996年至1999年任《辞海》编辑委员会委员兼考古学分科主编,2002年以来又任《大辞海》考古学分科主编。1988年至1998年,王仲殊连任第七、八届全国政协委员。
中国考古50年 论著丰富
早在1950年10月初,王仲殊便跟随夏鼐到河南省辉县,参加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的考古调查发掘工作。1951年,夏鼐还带领王仲殊对长沙市的古墓进行过抢救性发掘,并确定了马王堆两个土堆下是两座汉代古墓。除此以外,他们还到河南省的郑州、渑池等地区对各个时代的遗址进行调查发掘。
1956年, 王仲殊开始主持陕西西安汉长安城遗址的调查发掘工作。1964年春秋两季,他主持敦化六顶山渤海墓葬和宁安渤海镇渤海上京龙泉府遗址的发掘,为中国汉唐时代边疆考古学的开展做出积极的贡献。题为《六顶山与渤海镇——唐代渤海国的贵族墓地与都城遗址》的发掘报告书由王仲殊任主编,并荣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成果奖”和“郭沫若中国历史学奖”等重要奖项。1968年主持河北满城1号汉墓的发掘。
50多年来,单就中国考古学范围之内而言,他发表了相当丰富的论著。其中包括与人合著的《辉县发掘报告》、《长沙发掘报告》和《六顶山与渤海镇》三部发掘报告书;还包括个人独著的《洛阳烧沟附近的战国墓葬》、《汉长安城考古工作的初步收获》和《汉长安城考古工作收获续记——宣平城门的发掘》等单篇的发掘报告和简报。在综合研究和专题研究方面,则有个人独著的《汉代文明》(英文)、《汉代考古学概说》(中文,有朝鲜文译本)等专书,又有《沂南石刻画像中的七盘舞》、《略论杯盘舞及其时代》等个人独著的论文共约数十篇,其中不少受到国内外学术界的重视,获得好评。
兼攻日本考古学 并取得卓越成绩
除此以外,由于王仲殊又精通日文,夏鼐劝导王仲殊可以兼攻日本考古学。经过长期的努力,王仲殊在日本考古学和古代史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大成绩。他的研究成果充分表现于各种专著和许多论文,它们多被译成日文,在日本出版,有些论文则是由王本人直接用日文写作的。在专著方面,计有共著或独著的《探索中日古代文化的交接点》(共著)、《奈良•平安之都与长安》(共著)、《三角缘神兽镜之谜》(共著)、《古代日本的国际化》(共著)、《三角缘神兽镜》(独著)、《从中国看古代日本》(独著)、《三角缘神兽镜与邪马台国》(共著)等书,而王独著的各种论文则已多达数十篇。
其中,对平城京、平安京等日本古代都城研究和对称为“三角缘神兽镜”的日本古代铜镜研究的二大系列用力尤多。在日本三角缘神兽镜的研究方面,王仲殊先生通过《关于日本三角缘神兽镜的问题》、《关于日本的三角缘神兽镜》等20多篇论文提出这种铜镜可能是东渡的来自吴的中国工匠在日本所制。
作为考古学者的王仲殊,还爱好文学。曾撰作有关裴世清、朱舜水的七言律诗。特别是1986年10月应福冈县前原市市长要求,亲笔书写所作题为《伊都怀古》之诗,刻石成碑,树立在伊都历史资料馆门庭之前,受到许多专家和广大参观者的赞赏。
此外,王仲殊先生还培养了若干名硕士和博士,以及国外留学人员,为中国以及东亚考古学的发展培养了后继力量。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