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在美国内华达州的黑石沙漠,每年都会在短短一周时间里崛起一座超大超疯狂的“城市”。
几万人好像突然从尘土中出现、聚集、狂欢,然后再消失。
曾经温文尔雅的都市上班族,在这里可以赤裸着身体在泥水里打滚,尽情释放对工作的不满,和被生活压得喘不上气的自己。
8天之后,当一切付之一炬,沙漠又变成沙漠,人又变成了人。
1996年,一位摄影师航拍下当时“火人节”期间的黑石沙漠
Collection of Nevada Museum of Art. Center for Art + Environment Archive Collections. Gift of Michael Mikel
这是诞生于1986年的“Burning Man”(火人节)独一无二的神奇魔力。
曾经有个年轻姑娘跟我说,“没去过比利时Tomorrowland电音节,等于没青春”。
Tomorrowland电音节,图片来自网络
但是当我坐在北京的出租屋里,看到美国“火人节”的图片时,我忽然觉得,如果没去这里狂欢一次,人生好像也缺少了一种味道——燃烧视觉的味道。
PHOTO BY: mischief lab eric lundeen,图片来自火人节官网
1990年,斯图尔特·哈维拍摄的“火人节”。图片来自网络
“火人节”至今已经有33年的历史,最初的宗旨是希望提倡社区观念、包容、创造性、时尚以及反消费主义,是一场反传统的狂欢节。
PHOTO BY: Peter Ross,图片来自火人节官网
为期8天的“火人节”每年8月底至9月初在美国内华达州黑石沙漠(Black Rock Desert)举行。今年是8月25日正式开幕。
因为在黑石沙漠里只售卖冰和咖啡,所以来到“火人节”的人们要自备所有生活用品,穿成什么样(不穿也行)都由人们自己说了算。
Playing with the heart,2017,PHOTO BY: Guy Prives,图片来自火人节官网
期间最高潮的活动是众人在沙漠空地上围成一个很大的圈,圈的中间要燃烧一个高10几米的木制人形雕像,这就是“火人节”名字的来历,所以参加“火人节”的人们也被称之为burner。巨大的火焰和最后轰然倒地的“火人”,往往会令burners欢呼雀跃。
反正就是“怎么疯狂怎么来吧!”
1992年,约翰·f·马丁(John F. Martin)拍摄的塞雷娜·德拉赫(Serena de la Hey)的《柳条人》(Wicker Figures)
塞雷娜·德拉赫是《火人》(Burning Man)的首批受邀艺术家之一。图片来自网络
Man vs. Tree,2017,PHOTO BY: Guy Prives,图片来自火人节官网
因为参加活动零门槛、沙漠面积又够大、规则也足够自由,“火人节”成了无数天马行空的艺术家、嬉皮士的大聚点,更是大地艺术、巨大装置艺术、行为艺术、灯光艺术等等先锋艺术家的展览场。
PHOTO BY: Leo Horthy
这个从荒无人烟瞬间变身繁荣大都市的地方被人们称为“8天伊甸园”它是艺术创造力的温床,通过激进的自我表达、解构、公共参与和对手工制品的尊重,推动着创新。作为一项文化运动和年度活动,“火人节”已经是当代美国艺术和文化中最具影响力的现象之一。
PHOTO BY: Guy Prives,图片来自火人节官网
从去年开始,“火人节”第一次被从沙漠“请”到了美国一线城市,甚至被请进了博物馆。
全国巡展“没有看客:火人节的艺术”(No Spectators: The Art of Burning Man)首先在位于华盛顿的史密森尼美国艺术博物馆旗下的伦威克美术馆(Renwick Gallery)揭幕。
图片来自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官网
随后又在今年4月下旬,在位于俄亥俄州的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登陆,展期到9月2日;从10月12日开始一直到2020年2月16日,位于加州的奥克兰博物馆将是“没有看客:火人节的艺术”巡展的第三站。
整个巡展不仅会展示“火人节”上的沉浸式装置艺术作品,“火人们”的奇装异服、配饰和临时运送“火人”的交通工具… ….带着燃烧味道的很多东西都会在展览中呈现,好像要让现代化都市里冷静的人们原地沸腾。
图片来自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官网
还有一些从内华达州艺术博物馆展览“城市尘埃:火人节的演变”中精选出来的照片和档案材料,也能够探寻到这个已过而立之年的大型狂欢节的发展轨迹和它不羁的根源。
具有“火人节”气质的大型装置作品构成了这场贯穿美国三座城市的大型巡展的最核心,很多火人节里的当代艺术家作品开始在博物馆里“营业”:
Duane Flatmo, Tin Pan Dragon. Photo by Libby Weiler.
Marco Cochrane, Truth is Beauty, 2017. Photo by Ron Blunt.
David Best, Temple, 2018. Photo by Ron Blunt.
Gallery view of Hybycozo (Yelena Filipchuk and Serge Beaulieu). Photo by Ron Blunt.
HYBYCOZO, Golden Spike. Photo by Jeff Song.
Richard Wilks, Evotrope. Photo by Libby Weiler.
Scott Froschauer, Infinite Clearance. Photo by Scott Froschauer.
Android Jones Gallery View. Photo by Ron Blunt.
Aaron Taylor Kuffner, Gamelatron. Photo by Libby Weiler.
Christopher Schardt, Nova. Photo by Ron Blunt.
Leo Villareal, Volume. Photo by Ron Blunt.
Candy Chang, Before I Die. Photo by Candy Chang.
Jack Champion, Untitled. Photo by Jeff Song.
Laura Kimpton, XOXO. Photo by Jeff Song.
Mr. and Mrs. Ferguson, Ursa Major. Photo by Jeff Song.
Mischell Riley, Maya's Mind. Photo by Jeff Song.
Kate Raudenbush, Future’s Past, 2010. Photo by Jeff Song.
Michael Garlington and Natalia Bertotti, Paper Arch, 2018. Photo by Ron Blunt.
Five Ton Crane Arts Collective, Capitol Theater, 2018. Photo by Ron Blunt.
FoldHaus Art Collective, Shrumen Lumen. Photo by Ron Blunt.
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的一位高管,也是这次展览活动的主要协调人Cameron Kitchin认为:“每年与‘火人节’相结合而创造的视觉文化,是一种民主包容的艺术表达模式”,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些创造文化的思想家、艺术家们“挑战了艺术博物馆的概念”。
图片来自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官网
展览的客座策展人David J Brown也坦言:“在黑石沙漠中发生的极富想象力的艺术,正是由火人节社区的人们所推动的,在那里每个人都贡献他们的想象力和能力来支持令人热血沸腾的共同创作。‘火人节’的10条准则为人们提供了方向:人人都是先锋艺术家,人人都可以积极参与其中,人人都可以赞美自己。而他们所创造出来的东西,也恰恰反映了这些美丽的想法。”
图片来自辛辛那提艺术博物馆官网
为什么用“没有看客”作为展览主题呢?这其实也是“火人节”的圈子里流传很久的一句话。伦威克美术馆的一位策展人Nora Atkinson说道:“‘火人节’鼓励你全身心地参与其中。所有的一切都关于在那里的当下,没有外人,没有纯粹的旁观者。每个人都是这段经历的一部分。”
基于这种开放的态度,展览在三家机构都是免费参观的。甚至还在社交媒体上开设了一个标签#NoSpectators,人们可以在里面随时随地分享看展后的体验。
有着33年历史的“火人节”,如今已然成为人们的“八日伊甸园”。
Burn of the Man Effigy,2017,PHOTO BY: Guy Prives,图片来自火人节官网
作者:张天宇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