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探索意识与探索的结果
——浅谈张双凤近期牡丹题材创作
阿三/文
在中国水墨画的语境中,其抽象概念与西方的抽象有着本质的区别。水墨的抽象依旧建立在具象之上,即可识别性,所谓不同主要表现在细节的夸张与想象上。但西方的抽象更多是利用色彩、线条或几何图形为始发点,被判具象的属地,转用综合的材料(德库宁),肢体的行动(波洛克)与纯粹的色彩(罗斯科)去触碰艺术,根本而言,它是绝对的反具象。如果说中西方的抽象理念差异在上世纪40年代泾渭分明,那到了当下,其间的沟壑已被更为开放的视野与需求所弥合,于是,二者相互借鉴便不足为奇。只不过,如何在平面上最大化地进行实验,融合,使之产生更为奇特的视觉体验,这是许多画家所梦寐以求的。张双凤在近期所进行的牡丹群像创作,背景正在于此。
传统文化语义中,牡丹始终有着独特的象征,在知识分子统治艺术话语权的唐宋两代,为牡丹赋诗者不计其数。像白居易的“惆怅阶前红牡丹”,张又新的“牡丹一朵值千金”,以及晁说之“牡丹千叶千枝并”等,无不以文字方式为其打造着尊贵的地位。因此,上至达官贵人,下到贩夫走卒,对牡丹的天然亲近与喜爱也就成为中国文化中非常隆重的一幕。张双凤在开始的牡丹画创作中,更像是位继承者,她从传统艺术中汲取养分,以生成虔诚的个人表达。
但一种题材的创作发展到一定程度,具备自省意识的画家必然会寻求突破,这种突破既要通过同类题材对比来确认画家本人在美术史中的地位,还要抓住时代的机遇来进行风格创立。恰在此时,在历经多年的尝试后,张双凤的变革之路水到渠成。她的策略很明确,既然现代人无法超越前人的牡丹画作,那么如何在传统的特质中,一边保留水墨的气息与文化基因,一边用现代意识创造视觉上的强烈差异,就成了张双凤的破局所在。
因此,在她近期的探索中,张双凤首先做的是对个人过去经验的破坏:既没有放弃具象的笔法描绘,也没有彻底拥抱西方的抽象法,而是在具象与抽象间平衡一个地带,让牡丹这种符号继续生发联想的同时,又偏离过去的状态。为了强化这种似与不似的牡丹新品,她通过颜料来突出色彩,用色彩奠定外观。
如此一来,传统的牡丹题材有了这种模样——它削弱了个体,强调了群像,牡丹间没有各美其美的张力呈现,反变为集体的样貌展现,它所形成的整体效果大大提升了视觉感染力。它入侵视觉后,逼迫观者忘掉牡丹曾经的隐喻,而当下的时代来重新定位张双凤牡丹的寓意。
在我看来,张双凤的意图不只是要突破个人曾经的创作舒适区,她还要建立一种关于牡丹的新规则(风格)。尽管这种具象与抽象间的权宜表达能从当下的美学中找到根据,但这种尝试,却可视为画家在时代中的思索,与思索中的时代的个体样本。这种探索意识要比探索的结果更为重要。
作者简介:
阿三,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有小说、评论、随笔等百万字。
展览时间:
2021.10.19-2021.11.3
展览地址:
宁波美术馆4号厅(宁波市江北区人民路122号)
主办单位:
辽宁省美术家协会
承办单位:
中国民主促进会丹东市委员会
浙江恒威投资集团有限公司
支持单位:
鸭绿江画院
今朝美术馆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