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王坤昭:我的创作是有“预谋”的

2022-05-16 09:59

“封寸之外”王坤昭个展

“封寸之外”王坤昭个展

8

厦门宝龙艺术中心

已结束 2.0万+

文|李家丽

很难想象,1975年生人,作品充满压抑和沉重的艺术家王坤昭,交谈时给人的感觉却极像年轻艺术家——不假思索,言语坦诚,语气里充满活力。他说自己的性格有两面性,一方面老道地关注社会中人性的隐形本质;另一方面又幽默风趣,嘻嘻哈哈,生活普普通通,性格单纯的像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

btEcVhXQ2yw4OG81ossM7bWDIxwFYGGQrt3peRZ3.jpg

王坤昭

这种看似相悖的性格特质多少能够解释他的作品气质——内核是沉重的、极具爆发力的;形式却出人意料的清冷、缄默,处处透露着空洞与虚无。

“家乡难民”

迄今为止,王坤昭已经在厦门生活了二十多年,当我问他是否会认同厦门人的身份时,他如此说道:“我很喜欢厦门,但也时常没有归属感,这种感觉好像在哪里都有”。

高桥博之将这种没有精神故乡的体会称之为“家乡难民”。出生在乡村的人们大多常年在城市定居,而日益拥挤膨胀的城市,也日渐挤压着城市人的故乡感受。肉身尽管可以在许多处所扎根,精神却无时无刻不处在流离之中。乡村人群向城市的涌动,造成了城市生活空间的日渐拥挤,而经济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又加剧着竞争的白热化,人们的精神空间也越来越狭窄,与现实的对抗也原来越隐蔽,越来越压缩。

FpMXx3g3l0yWlv4mxZ9MbiHPygkYrYSKnGFaIfN6.jpg

sZUpnnKlkEG2u7efoYXCJaafqH8xU49r2PySqknk.jpg

“所以我们需要保持对外界事物的敏锐,用寻找共性的眼光敏锐地发现”。王坤昭习惯感性地把自己抽离于现实,精神上远离城市拥挤人群,并在这种精神距离中,以自身个性的思考方式去发现现实都市环境中的人群背后的共性,去发现钢筋水泥丛林中或被忘却或被习惯或怕被刺痛或自欺欺人的人性与环境的背光面。

YrMztejEsyX9uub9AuZXBGkpxYNrgPCIeTX80eEh.jpg

7OJkmagJ2iVNHL4YUvaDfYUgb9xnBOOENdGHN1NG.jpg

于是,都市中人的生存境遇和情绪状态的共性之处便浮现在了王坤昭的面前,成为他作品中的重要母题。那些人性褶皱处的幽暗,以及漂泊、欲望、压抑、空洞、虚无的众生相自然而然在其作品中流露出来。

“人既然是活着的,那精神就不应该是麻木的!无论你如何歌颂美好,现实中人都是在不安中负重前行。只习惯吃糖而拒绝其他味道是不对的!”他的艺术作品挑动人的痛苦神经,将都市人群的麻木与苦痛,不加掩饰地展现在人们面前。

“靠感觉存在的动物”

在王坤昭的作品中,我们常常能感受到一种矛盾——沉重与飘忽,空洞与刺痛,拥挤与稀疏,前进与停止,激烈与含蓄,失序与平衡,焦灼与冷静,光明与黑暗……这些矛盾的特质仿佛是自然而然地诞生于他的不假思索,诞生于他的直觉与感性,却又拥有使人意外地准确、敏锐和自洽。

K6oh976A8jpwH7lHiLAUYLjRANix1N4ruhLv4iPn.jpg

王坤昭是感性的,他说自己是依赖感觉生存的动物。日常的大多数时间里,他看似晃晃悠悠拖拖拉拉,经常无所事事地闲逛溜达 ,兴趣多关注广,又似乎都与艺术无关,更与雕塑无关。“我的日常生活需要跟创作过程中的林林总总和具体事情拉开距离,而只要思维上链接着就可以,就像我需要抽离现实环境一样。”他以这样的生活方式在心中构建出艺术思想中的空间场域,并将日常的观察与体会凝聚并不断积攒成思维的能量。

Pux2iBwYJ4JnvBRJqhFhK5ZjMkPdrEQ07Pf3B9Lr.jpg

王坤昭又是极其理性的。一旦艺术创作的思路,在感性的积累后,他在心中不断地验证、推敲,仿佛一系列的3D建模程序,各种创作元素在王坤昭的思维中反复推敲,作品的精神状态/构成形式/尺寸/视觉冲击等等一一按部就班。有时觉得推敲好了之后,还要再经过一段时间的冷藏、审视,用时间去验证这一创作思维对于自己的合理性。

“我不习惯画草图,也不喜欢做小稿,我想把对作品最直接最饱和感觉都呈现在作品的成品上。”看似他在雕塑主体塑造的时间都不长,但其实已经经历了足够长足够多的酝酿,情绪已经达到了创作的饱和点。而这种饱和同时又经历了长时间创作的实施与思维审视,这种感觉就好比《自由者的想象》中的矛盾拉锯!

Y7rI5RErq5TFkdTxWs49hMjTAnVZ8YK0WBCEyrsB.jpg

“矛盾是艺术的基本内能,无论是对于作品的精神或是作者的思维。”这或许就是为什么,虽然王坤昭的表达内容十分虚无与空洞,但依旧具有非常强的情绪渲染力和鲜活度。

“有预谋的创作方式”

王坤昭的大学专业是环境艺术设计,他将设计中的空间思维融入到雕塑创作中。这也使得王坤昭的作品是在表现雕塑本身,也是在创造一种磁场式的氛围。

瘦长的造型,躯壳的凝固和眼神的空洞是他作品中最典型的符号。王坤昭以灵魂与躯壳分开的超现实艺术手,诠释了躯壳是的用于掩饰虚伪的表面,而灵魂却深藏其中,灵魂是未知的。于是,循着这一认知,为了表现都市中人的种种表象背后,王坤昭十分偏爱上述符号。

LcZyfPPd4EmCAzvjNZw47zXdkpGKIQvV6ei97leg.jpg

于王坤昭而言,无论是压缩的形式感,还是瘦而不弱的人物躯壳,所要表现的都隶属这一磁场空气的氛围。“我并非雕塑科班出身,我喜欢雕塑也喜欢设计,在创作的时候也希望将雕塑中那种对凝固人物和形式感纳入我所‘预谋’高密度空气的磁场空间里。当观者走近作品时即进入了作者‘预谋’的磁场空间中。因此,创作中所选择的一切素材最终都为这一凝固的空间磁场服务。”

2IO6qiL4rrWcQpRRorKaUkXagv7mEN4mQvWOlpe3.jpg

yXnwqCpzIX5BmivrDigkJWt7brLsf7TylbuXcUHx.jpg

王坤昭认为以这种造型为主体会增加周边空气的密度和氛围的压力感,并以此为作品的精神磁场。“我之所以选择瘦长的僵硬造型,是因为我所考虑的重点是作品主体以外的负空间,也就是雕塑之外周围的空气。”为了更有力地打造这一磁场,他应用反张力的向内吸引力,让所有动作造型与形式感都内缩到极致点,层层深入,让观者的视觉与神经集中在作品主体上大大的空洞的眼睛,使观者产生窥探其内心的欲望,也让观者的思想情绪在磁场中激发,或畏惧或刺痛或感触或走近或远离……

xRnYJK7CaKs19m5XdzhywHKOfEgE8w8XsvuKIV9u.jpg

JXm2UbT9gnKqRX7JxM8g9edHcFdKkGtkShR9zOr3.jpg

王坤昭的每件作品上的印章,似乎像是某种身份的定义。烙印似的出现于人物的脸部、头部或身体上,呈现出突兀、拧巴的特质,似乎在隐喻着某种现实——很多事物强行介入我们的生活,无论你愿意与否,它在侵蚀、占有主体,对主体强行定性。镜面、红绳、密码锁、高椅、货物箱……诸如此类的隐喻都出现在各件作品中。

bzCPEIlfj9rUxFdukOcDyxG2NoAODqutL2kzH2Fq.jpg

“艺术家应该以自我的个性思维与创作方式,去阐述社会环境中人们熟知或不熟知的共性,这样的作品所呈现的精神既是个体的也是群体的。”从以个体状态为单位的主体表现到家庭为单位再到都市的群像阐释,王坤昭的创作层层递进。但无论如何演化,他的作品总离不开对人性背后及都市环境的背光面的共性感情的关注,对社会性、时代性和精神性的思考。

如果你和我一样被王坤昭的作品吸引,又恰巧身在厦门,欢迎到他在宝龙艺术中心的新展参观。相信在展览中,你一定能够感受到他作品中的情绪的坍缩和建构,引发出情绪上的共鸣。

展览信息

kEYY7BhHILgsatwp5sI7IlP4KpH240PKKpi1xg4x.jpg

封寸之外——王坤昭个展

展期:2022.04.30 - 2022.06.12

策展人: 王艺

主办:厦门宝龙艺术中心

协办:MORE ART 瞐·艺术

支持:力美术馆

展览地点:厦门宝龙艺术中心 2号厅(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金山路1号宝龙一城L4)

作者:李家丽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