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08-03 00:00
唐菩萨·东方维纳斯(雕塑) 戴耘
龙门石窟佛头(雕塑) 戴耘
雕塑家戴耘,这位出生于上世纪70年代前期、中国文化大革命后期的西安人,兵马俑、碑林、昭陵带给他对历史、文物天然的敏感。而这种感性的认知随着个体的成长、社会的变迁、思想方式的变化也增添了更多相互交错的复杂思绪。因此,戴耘用他独创的以砖为材料的雕塑方式,再现那些被收藏、展示于世界各地的文物,尤其是来自于他国的雕塑。如此用廉价的材料所进行的、严肃而认真的“山寨”,是对纷繁世界的单纯重述。此行为恰恰在建构着一条引发思考的通道,一出雕塑家版的历史正剧,那些过往的雕塑以及戴耘的雕塑和来参观的你们在这样的戏剧里,与历史、与观念进行一场穿越、疏离而又零距离的对话。
青砖车在798 - 复制 (2)
戴耘以红砖为材料、以模仿昔日经典作品为基础创作的雕塑作品,从评论角度讲有许多点可以被抓取。不仅有后现代、后殖民主义的态度可以表述;有当代艺术的观念可以生发;甚至可以牵连到政治、经济、外交……,但纷繁的世界对艺术家来说,往往只是他们创作的底色,戴耘也是如此。戴耘太像那座西安城,稳定、安然、有自己的气质和逻辑。他的作品一直在时代的变迁中,追随着自己感受的变化,尤其是感受世界时所产生的拉度与落差。
作品沙发
戴耘以砖为材料的作品,走过了三个阶段,其一,是波普系列时期,如砖的豪车、砖的沙发。其二是静物系列,这类作品将日常生活中的器皿重塑,借由砖与水泥形成的结构而产生的宗教感,赋予了作品更多的精神性。其三是其“造像”系列,他不仅在材料运用的熟练程度上有所提升,而且作品的思想层面也达到了自我思考的新境域。他在个人叙事与集体叙事的对冲中,表述着历史与社会性的话题。
埃及艳后
对于“造像”系列,我们可以理解为戴耘只是在临摹,是对前人的创造、大师作品的致敬。或者如中国古人在假借临摹的名义做着自己的事情。无论如何,这样的“呼应”与“在场感”的转移,在互联网时代,显得有些笨拙,但这样的笨拙恰恰在提示观者其作品背后的意义。甚至这种无休止的、笨拙的重复,会产生少许宗教般的力量。
斯里兰卡多罗菩萨像
于我这个观众而言,更关心的是戴耘作品中的个人态度与社会逻辑、历史变迁的关系。我们会发现戴耘的作品,常常与现实的存留是互映的。从最早的红砖汽车到静物再到“造像系列”,有原型、有影子,而戴耘恰恰将这个影子变为了自己艺术的主体,这是非常有趣的。再有物与我、客观与主观、阴与阳,世界仿佛在一对一对地展开。而戴耘安安静静地,借用砖头将这一对对的东西平等化。甚至是对雕塑这一艺术门类所具有的永恒性、纪念碑式的性格进行了挑战。他让经典走下神坛,接了地气而不失其尊严。这样的“互映”所形成的“对峙”,甚至在默默地呈现着艺术家的野心,是平静中的骄傲。
昭陵六骏-飒露紫
面对西方现有的博物馆制度,我们一方面享受着它为人类文明的传播和普及带来的益处,另一方面又不能认同其藏品体系形成的过程,以致近年来很多国家开始了漫长的流失文物的追索。普世文明的价值与民族主义情绪缠绕在一起,其中的矛盾与纠结真不知如何言说。当我们在这样的框架下思考戴耘的作品,其作品背后的文化政治、图像考古、真理与历史的关系等作为公共话题的因素则更为凸现。那是将雕塑活化的演出,聚光灯折射着文明的碰撞、古今的交融、新旧的流变。
作者吴洪亮,文字有改动,刊于中国文化报2015年8月2日,转载请注明出处
戴耘,1971年生于西安,1995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同年留校任教,2000-2014年在深圳雕塑院工作,2015年深圳大学任教至今。亚洲雕塑学会理事、中国雕塑学会理事。多次参加国家级雕塑展,多件作品被收录在《越界—中国先锋艺术1979—2004》、《新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图鉴》、《中国雕塑》重要专业文献杂志并被美术馆、市政府及个人收藏。
来源:中国文化报-美术文化周刊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