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5年8月4日下午,以“与——雕塑•戴耘的雕塑”为题,雕塑家戴耘的最新个展在今日美术馆1号馆二层展厅正式开幕,本展首次集中梳理并展出戴耘自2009年开始创作的《造像》系列作品。艺术家用六年时间提出问题阐述理念,展览以“与”为核心,意在突出“并置”的概念:过往的雕塑与戴耘的雕塑,文物的原有意义与新增内涵,文物既有者的立场与文物失去者的立场,个人的看法与国家的做法……这些客观而又并置的概念,使得同一个问题有着不同的答案。因此展览并不为提供标准答案,而是邀请观众进入到这动静结合的展览中,与历史、与观念进行一场穿越、疏离,抑或是零距离的对话……
展览现场
展览以动静结合的方式分成两部分来呈现作品,展事将持续到8月14日结束。第一部分借助今日美术馆一号馆二层的巨大空间营造出剧场效果。八件重要作品分别铺陈于展厅之中,配合专业团队精心设计的舞台灯光,呈现出非规律逐个显现的效果。每一件雕塑的呈现都是一次圣光刺破暗夜唤醒大地的体验,加之刻意加高的雕塑展台以及多媒体设备的精确配合,作品中蕴含的历史感与崇高感尽显无遗。与之形成对照,第二部分在狭长的空间中展开历史溯源并结合作品辅以文献介绍,勾勒《造像》系列创作历程的同时,也揭秘雕塑作品飘零迷离的身世。今日美术馆馆馆长高鹏在展览新闻发布会上表示:艺术家戴耘采用最当下甚至可以说最廉价的材料来表达他对于古文明和艺术史的追忆,这样的雕塑造型和策展方式放在今日美术馆也有着特别的寓意。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著名雕塑家王少军致辞
中央美术学院党委副书记、著名雕塑家王少军在接受艺讯网采访时提到了自己的体会:本次展览不仅是艺术家本体的内涵,其外延和指向的领域极其广阔。“砖”材料本身也许会有很坚持很固执的方向,策展人赋予了本展更多延展性的东西,这也是展览的特殊之处。砖刻砖雕在中国传统艺术中作为民间艺术形式尽管有继承但是没有更多的发展,而戴耘用砖已经是完全不同的概念并带有强烈的现代性,指向的是现代的问题,戴耘以砖为语言描述各种故事和提出各种问题。
展览新闻发布会,中央美院殷双喜教授发言
本次展览的学术主持《美术研究》主编殷双喜在谈及戴耘的雕塑创作时提到,戴耘的作品和展览已经跨越了“雕塑”的概念,他在公共艺术层面和综合装置艺术方面都有很多代表性的作品,而本次展览戴耘似乎回到经典的“雕塑”。首先雕塑所涉及材料的广泛性是绘画所不具备的,雕塑家通过材料就进入到大众生活,“物”的关系就是解决材料与空间的关系问题;另外的意义在于艺术品所携带的文化价值和历史记忆,雕塑家戴耘与策展人吴洪亮讨论确定展览的主题为“与”,意为关联,建立起雕塑与艺术史、当代生活的关系,呈现艺术的价值和美学的意义。“在一种集体性的人类自我意识中感受到个体的存在。”戴耘作为艺术家是个体的存在,但本次展览并不是表达个人的日常生活经验,他通过对艺术史的“摹仿”向其致敬并进入历史,这样的艺术成为了集体性自我意识的原因在于通过戴耘的艺术使我们感受到哲学问题“我是谁”“我来自哪里”等存在。“造像”的概念是非常中国化的,戴耘使用“造像”的“仿像”表达了非常多的内涵,复合性材料的运用所代表的感受更加地复杂,他的创作使我们出入于博物馆和美术馆,把本来是博物馆文物的观看对象转化为当代艺术的反思对象。
四川美术学院教授、著名理论家王林着重探讨了本展的艺术创作和表现方式给观众带来对于当代艺术的“惊奇”之感,当代艺术和当代文化的开放性改变了观者惯性的思维方式和既有的认知方式,如果观众从“创造力”的角度去看待本展,会收获不一样的体验和启示。
北京画院美术馆馆长吴洪亮致辞
本展策展人北京画院副院长吴洪亮在谈到本展的策展和布展时说明:本展着意为观众营造一种对空间似是而非的熟悉感,仿佛进入了不一样的今日美术馆,戴耘以自己的方法切入历史的过往,并把这样的过程用戏剧化的方式与“砖”的语言呈现。“砖”的材料与他所塑造的对象存在着反差,而他作品的核心价值在于艺术家或者说个人对于人类历史过往的思考,有戏噱有纠结也有深刻的一面。人类文明的进程常以物的形式被存留与凝结,某些物在时间的磨砺以及空间的转换中成为了我们所熟知的“文物”。由于全球性文物的流转与博物馆制度的建立,使人类认识自己与认识世界的方式发生了变化。而提供这种可能的背后,也存在着太多的爱恨情仇。这一展览试图强化平等与并置的理念,展览中艺术家戴耘会用他独创的以砖为材料的雕塑方式,再现那些被收藏、展示于世界各大博物馆的文物,尤其是来自于他国的雕塑。如此用廉价的材料所进行的,严肃而认真的“山寨”,是对纷繁世界的单纯重述。此行为恰恰在建构着一条引发思考的通道,一出雕塑家版的历史正剧。
深圳雕塑院院长、著名理论家孙振华在接受艺讯网采访时阐述了他对于戴耘创作的理解:戴耘在材料上的特色是使用红砖,这样对于中国人有着集体记忆又相对比较廉价的材料,来构筑他个人的精神世界,并以之与他个人生活对话,与历史对话,甚至与世界文明对话……戴耘对于材料的娴熟运用体现了他作为雕塑家对于材料的敏感和对材料的驾驭能力。而且戴耘作为青年雕塑家很重要的特点在于他的创作从自身体验出发,生长于古城西安的经历使他对传统有一种内心深处的迷恋,对材料的运用还体现了他的坚持和执着。
雕塑家戴耘致辞
雕塑家戴耘由西安的成长经历谈起延伸到他在艺术创作中对“砖”语言的理解,近十年来,他的砖塑系列作品不断发展、成熟,从对物性的思考到对历史的追忆,再到对“模仿”的探讨,《造像》是戴耘砖语的又一次升华,他以朴素的砖块为材料,通过临摹手段对世界各文化的重要文物进行“再造”。这种经典重塑的手法是艺术史的传统之一,中国绘画自古便有“仿某某笔意”之说,其中既蕴含对古人境界之向往,亦有个人精神之表达。戴耘的《造像》亦是如此,他一方面为古代雕塑之美所震撼而向前辈大师致敬,另一方面也在“重塑”中诠释着个人的见解——对现存博物馆制度的思考,对作为文物的雕塑的态度。博物馆的重要性源于其对文物的占有,而文物与生俱来的文化内涵与其本身的稀缺性又构建了博物馆的权威性。戴耘的《造像》系列则采用最廉价的材料、最朴素的手段来消解博物馆的权威,然而这种消解只是一个引子,它所引出的连锁问题越来越多:当今的博物馆制度是如何确立的?构建其权威的文物体系是怎样形成的?面对西方博物馆中非本国、非正当来源的他国文物我们该如何对待?身为众多文物追讨国之一的中国又该何以自处?戴耘的雕塑所引发的思考将一直延续……
展览现场
戴耘艺术简历
姓名:戴耘 男 1971年2月 西安
工作:1990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附中1995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雕塑系同年留校任教 ,2000-2014年在深圳雕塑院工作,2015年深圳大学任教至今。
资 质:亚洲雕塑学会理事 中国雕塑学会理事
艺术家戴耘
参展:戴耘是中国知名的青年雕塑家,作品参加了如全国美展国家级雕塑展、“冲突与选择第二回当代青年雕塑家邀请展” “重新洗牌” “深圳/北京国际建筑双年展” “城市与雕塑的对话”2007上海国际雕塑年度展 2008艺术北京 上海艺博会青年艺术家推荐展 “刘海粟美术馆年度雕塑提名展” “出境”广深港澳当代艺术展“第二、三、四、五、七届中国.宋庄当代艺术节”“ 2008/2009北京798艺术节主题展” “ 2008/2015艺术北京”“第一二届中国雕塑大展”“你西我东”当代艺术展 上海世博会“工业记忆” 国际雕塑展“第一、二届中国大同国际雕塑双年展”“去媚—中国当代艺术2011广州三年展”国家博物馆“中国百年雕塑大展”2012上海静安国际雕塑邀请展、第55届威尼斯双年展平行展“未曾呈现的声音”2013.12参加亚洲雕塑邀请展 “中央电视台雕塑大赛”深港建筑双城双年展2014.9作品《静物》参加“再现代”第三届美术文献展 2014.10作品《埃及艳后》参加“沉实的足迹”南京国际美术展特别邀请展 等重要的展览。
多件作品被收录在《越界—中国先锋艺术1979—2004》、《新世纪中国当代艺术图鉴》2000—2005年《中国雕塑》杂志第一期封面等重要的专业文献杂志并被美术馆、市政府及个人收藏。
文、图/Sue, 今日美术馆
展览现场: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