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4-07 10:24
“大地艺术”又被译为地景艺术,一般的定义为:通过艺术家的主动介入,以土地、石头、水及其它天然材料,标识、塑形、建造,或改变、重构了自然的景观空间。笔者之所以会注意到这一偏门而有趣的艺术门类,缘自不经意买到一本安迪·高兹沃斯(Andy Goldsworthy)的照片册。
早就听说,大地艺术有一件震古烁今的代表作:史密斯森(Robert Smithson)1970年创作的 《螺旋形防波堤》,地点是美国犹他州大盐湖边的荒凉海滩,共10英亩,据说竟然动用了65000 吨的黑色玄武岩、石灰岩和泥土, 经推土机的劳作方得完成。航拍的照片里,巨大的螺旋犹如旋转的星云,让人生出远古之物的遐想。史密斯森的名言是:尺寸决定物体,比例决定艺术。
然而,从高兹沃斯的作品中却可以看出,他擅长于使用小小的泥球、冰雪,花、果、石头、叶、枝、刺甚至是光线“拗”出造型,细小里的宏大折射并不逊色于史密斯森。且正因微观化了,高兹沃斯的创作空间就更加不容易被预定的视点所捆,反而容许一些音乐般的即兴与跳跃。不过,大也好,小也好,总有一点共通:大地艺术往往基于某种简单、纯粹的几何形式 ——点、线、面,这些西方美术里的核心元素依然是灵魂。从远处想,东西方的园林艺术可能是大地艺术的鼻祖,西方园林注重修剪与几何布局的优势,与东方园林更讲究浑然天成与抑扬迭宕的意蕴有了交叉混搭, 加之60、70 年代里活跃的几大艺术思潮——如极简、装置 、行为和概念艺术,都从各个角度塑造起了这门小众艺术的基本轮廓,让其谋得新途。
尽管人工雕琢的痕迹历历分明,由于使用天然的材料,高兹沃斯的作品与周遭环境看来十分协调,几乎已成为景色的一个部件——当代艺术的德国学派也很重视“材料语言”。偏偏因为这样,他的大部分作品,如冰雪造型和沙滩画往往都很短暂,简单的一次风雨、一次潮汐就能令其不复存在。除了依靠照片或录像,大部分你都无法寻觅或再现。
这么想来,大地艺术与另两件事倒有着巧妙的“暗合”。
首先是花道。 一则轶事说,领主丰臣秀吉听说茶圣千利休(十六世纪人)京都的家中,“朝颜”花(牵牛花)开得格外好看,就通知自己将拜访赏花。可第二天,丰臣兴高采烈地上门后却发觉整个园子里片花也无,不由大惊失色。原来千休利得知消息后,已命弟子将花朵连夜悉数剪去。丰臣强忍怒气随千利休进入内室,突然发觉这幽暗的泥胎四壁竟映照着刚采摘下的、唯一一朵素白无瑕的“朝颜”,散发着微光。丰臣心里生出了什么感觉?又说了些什么?故事没有交代,可这则轶事从此一直被作为日系插花史上的一个范例,留给后人品评......其实你完全可以认为,那一缕清冷的禅意已为西方行为艺术开启了一路先声。
第二件事则关于“曼陀罗”。2002年,导演赫尔佐格拍摄了一部名为《时间之轮》的纪录片,其中有一幕是,印度两位僧人花费一个多月完成了斑斓恢弘的曼陀罗绘画,最后却简简单单用扫帚扫作尘土,融入流逝的河水。所有观者都颇觉可惜,但也都突然明白了一些事情。
满园素花为何仅留一朵?曼妙如画卷的曼陀罗为何一扫了之?我觉得很大程度上,当代西方的大地艺术家们是从这样的思考里汲取过养分的。高兹沃斯等人的手法虽让人眼花目缭,但指向却异常清晰:探索文明与自然的存在关系。而那么多的“大地景观”莫不有如下规律:将“大地”作为艺术品背景的同时,艺术家通过操作一个局部或细节,让整体的自然样貌发生一种与惯常思维截然有异的变化,可是变化过后,他们又讲究尊重大地的原貌。自上世纪70年代,英国文学家威廉·戈尔丁首创“盖娅假说”(盖娅是古希腊的大地之母)以来,人们就倾向于将这个地球视作一个有心智、能调节、善对话的生命体,而非一坨冷冰冰的“泥疙瘩”。从这个角度看,在一片大地上做一些事,继而放手容其回归本真,恐怕是古今、东西诸家途殊而求同的所在。
来源:艺术国际-评论 作者:nolix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