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吕佩尔茨:我是一个反美主义者

2017-03-29 16:19

  2017年3月27日,“从酒神赞歌到阿卡迪亚:马库斯·吕佩尔茨作品展”于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举办。在此次展览中,参展作品的数量与规格均创下历年纪录。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冯远为中方策展人,原德国联邦美术馆馆长文策尔•雅克布为德方策展人,展览展出了吕佩尔茨自六十年代至今各阶段的代表作品共计104件,包括88件架上绘画和16件雕塑作品全部参展。除了数量超越以往,作品时间跨度长达近50年,基本完整呈现出吕佩尔茨的整个艺术人生与其代表的德国新表现主义全貌。

  马库斯·吕佩尔茨,生于1941年,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从事艺术创作,并一直保持着旺盛的创作力,被誉为德国国宝级艺术家,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与巴塞利兹、伊门多夫、彭克、基弗等人共同催生的“新表现主义”,有力地改变了西方当代艺术史的“地形图”,之后也对中国的当代艺术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吕佩尔茨的艺术创作经历了几个重要的风格变化期——60年代创作个性鲜明的“酒神赞歌”系列,70年代进入“主题绘画”期,创造了大量军帽、钢盔、铲子等“德国主题”的画面,80年代转向偏向神话、历史及仿古典大师的系列作品,90年代更加关注绘画的形式。21世纪以来,吕佩尔茨努力将寓言与哲学相融,画面充满了对历史的沉思和对现实的省悟,尤其是2010年代创作的“阿卡迪亚”系列,充溢着对人类过往历史和遥远未来的想象,这种饱含哲思的艺术创作风格一直延续至近年来创作的“鲁尔区”、“裸背”等系列中。

  ▲开幕现场,艺术家马库斯·吕佩尔茨致辞

  本次展览名为“从酒神赞歌到阿卡迪亚”,吕佩尔茨认为,这是他的藏家从个人角度对于艺术家进行梳理,“是收藏家的理解和想象”。“酒神赞歌”系列是吕佩尔茨早期六十年代的重要绘画作品,代表着激情与狂热,而“阿卡迪亚”系列是他近十年的创作,是一种美好想象的乌托邦,此次展览命名为“从酒神赞歌到阿卡迪亚”,既是吕佩尔茨个人艺术发展的演变与升华,也是对当代社会和人性的美好期盼。在谈及题材的转变是否是源于艺术家生活与世界观的转变时,吕佩尔茨对“凤凰艺术”的记者说道:“我没有感觉我有什么变化,这是源于自我生活阅历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生成了这种变化。当一个人走到最后一段,回首往事时,他才能对以往的生活有一段总结。我无法保证我在之后二十年还是像如此辉煌的发展,但是人都是一步一步地往前走。我只能相信我自己。”

  ▲展览现场

  酒神赞歌是源于古希腊盛行的一种赞颂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祭祀歌曲,这种歌曲感情热烈、奔放,演唱者常常打破固有的形式,即兴发挥,也用于赞颂英雄或神祇。相比于久远的古希腊,近现代西方世界对于酒神文化的理解,更多是充满哲学意味的诠释,就像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所说——“酒神狄俄尼索斯代表狂野、梦想、沉醉的精神,与美学的禀性结合在一起——实际上,生命就如同是艺术作品。”而阿卡迪亚则又名乌托邦,传说中世界的中心位置。当人们的互相压迫、剥削消失时,这里将再次变成人间天堂。“阿卡迪亚”原文arkadia,ark原意为躲避、避开,后指为方舟,adia指阎王,arkadia就是指躲避灾难的意思,被西方国家广泛用作地名﹐引伸为“世外桃源”。1966年,吕佩尔茨发表了他的《酒神宣言》,宣称“20世纪的美丽将因我的酒神发明而变得可见”。

  ▲尼采《悲剧的诞生》

  在尼采《悲剧的诞生》中,他将狄俄尼索斯式的艺术归于人的潜意识——表现主义的基本特征也是狄俄尼索斯式的:鲜艳的颜色、扭曲的形式、绘画技巧上漫不经心、平面、缺乏透视、基于感觉,而不基于理智。从本次展览出发,艺术家从一种更加奔放的酒神精神,发展至世外田园般的安静抒情,这自然是一种沉淀,但在另一方面,虽然他在采访中也同样力图削减创作者对于观者体验的影响——“不是我做出了作品来感动大家,而是我通过作品接触到别的人后,由他们来感动我,使我有一种感染力来进行创作,我不是一个强权统治者,我是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这是否也是一种对酒神精神的背叛,或是对现实社会的逃避?

  ▲展览现场

  我太年轻了,还不需要回首往事。我对以前做的工作不感兴趣,只对以后的感兴趣。

  事实上,这一问题同样可以用他关于绘画的答案来回答——“我们笔下狂放好战的绘画只与绘画本身有关,与摆脱小市民的狭隘有关,为的是使自己的绘画更具活力。绘画的现实意义在于绘画本身。绘画是永恒的,它与时间并存,所以绘画的现实意义这个问题根本就不存在。”酒神狄俄尼索斯不仅握有葡萄酒醉人的力量,还是一位以布施欢乐与慈爱在当时成为极有感召力的神,他推动了古代社会的文明并确立了法则,维护着世界的和平。在这一层面上,我们似乎可以得出某种结论:酒神与乌托邦在一个意外的角度产生了共和,而这就像艺术家与绘画一样,“它只是像海水中的岩石一样随潮起潮落而隐现着,但无论时间的海水如何冲刷,它依旧坚实存在着”。而如何表达自己的感情与感受,则是德国新表现主义艺术家们最为看重的——绘画在上帝之下,高于一切。

  ▲展览现场

  在如今这个创作题材与媒介超级多元化的今天,绘画这一历久弥新的创作形式代表了某种略显传统,但坚守精神性的姿态。绘画作为一种艺术门类,从未离开人们的生活,只是在有些年代,人们对绘画的感知强一些,而有些时候,人们对其感知偏弱。“绘画存在于任何时代,它与现代性或非现代性无关。艺术总要有很远的视角去观望的,”吕佩尔茨解释到。在他看来,德国纳粹花了12年把整个的德国文化体系摧毁了,倾向传统的东西愈加容易被人们忘怀。而以美国政治、军事及文化等诉求为基础所建立的当代艺术体系,则被吕佩尔茨嗤之以鼻。在艺术家长久的创作历程中,他不断地在调整、在学习,在兼具欧洲文化传统的同时,又添加了时代的痕迹,以及属于自己的表现方式。

  ▲《阿卡迪亚》,120x220,综合材料,2011

  ▲《奥菲鲁斯》,260x285,布面油画,2004

  ▲《白天》,130x162,布面油画,1993

  ▲《空间幽灵:无神论者》,200x162,布面油画,1987

  ▲《淋浴间 • 一》,179x83,纸本油画,1982

  “忘记美国人吧!我是一个反美主义者”,采访最后,吕佩尔茨如此说道。

  关于艺术家

  ▲马库斯•吕佩尔茨张新燕 澎湃资料图

  马库斯·吕佩尔茨(1941- )是德国新表现主义的代表人物之一,20世纪七八十年代,他与巴塞利兹、伊门多夫、彭克、基弗等人共同催生的“新表现主义”,有力地改变了西方当代艺术史的“地形图”,之后也对中国的当代艺术产生了不可小觑的影响。

  1941年,出生于赖兴贝格(现称:利贝雷茨,属捷克)

  1948年,随家人迁居西德莱茵河畔的赖特

  1956-1961年,就学于克勒菲尔德工艺学校和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

  1961年,开始自由艺术家生涯

  1962年,迁居柏林,开始“酒神赞歌”系列绘画创作

  1968年,在柏林迈克尔·维尔纳画廊举办首次个展

  1970年,开始“德国主题”系列绘画创作;荣获罗马奖

  1971 年,荣获德国批评家协会奖

  1975 年,出版第一本诗集《9 x 9》

  1982年,参加第七届卡塞尔文献展

  1988-2009年,担任杜塞尔多夫艺术学院院长

  2011年,开始“阿卡迪亚”系列绘画创作

  展览信息

  ▲展览海报

  展览名称:从酒神赞歌到阿卡迪亚:马库斯·吕佩尔茨作品展

  展览时间:2017年3月28日 - 2017年4月28日

  展览地点: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一层1-3展厅

  展览总策划:冯 远

  策展人:(中方)杨冬江 (德方)文策尔·雅克布 马 跃

  策展团队:

  王晨雅 刘雅羲 王 兆

  陈 媛 王 楠 刘 贞

  视觉设计:王 鹏

  展览设计:王晨雅 刘雅羲

  主办单位: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

  协办单位:德国MAP收藏

  独家赞助:德国贝尔艺术中心

来源:凤凰网艺术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