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去年李东伟曾作了一批我非常感兴趣的画,为此我写了一篇短文,题为“瓶之梦”。我认为,东伟不仅将“瓶”当作一种文化符号,而且当作进入自然、观照自然的独特的方式。
在今年夏天所作的这一批作品中,东伟肯定过去经验的同时,试图对“瓶”的位置进行新的调整。由于强调了“瓶”与“山水”的结构整合,“瓶”明显地缩短了与自然的时空距离,光洁干净的瓷质尤其是作为点提“瓶”的存在的符号——“青花”母题,成了统摄画面的“画眼”,被反复强调的封闭式的墨色边框,则成了“瓶”独立自存的时空边界;而且,东伟自始至终只使用“浅绛”、“花青”这对补色。所有这一切,在旁人看来,不无重复迭出之感;但在东伟那里可能正是用心之所在,他试图通过强调这种具体可感的意象进而确立可以辨认的个人的风格。因为,“风格”对于当代中国的青年艺术家来说,毕竟具有无法抗拒的魅力。
东伟在美术学院中学习的是山水画专业。在我看来,在当代中国画艺术中,“山水画”(包括花鸟画)可能是保留着最多传统的清规戒律和视觉样式的画科。恪守古老的训示抑或胆大妄为侈言创新,都有可能被目为误入魔道。如果说,东伟上述的努力有可能获得观众甚至获得自我的满足的话,很可能在于他所选择的方案的折衷主义特质:作品的局部构成和笔墨意趣源自传统的规范图式,但整体的生成机制却取法西方现代艺术的经验。这种中西的冲突、调整,是最近十年以来中国画艺术家试图在新的文化情境中赋予中国画艺术以新的活力普遍采纳的做法,当然,东伟也不例外;但选择“瓶”作为他的出发点,则显示了东伟把握自我的方式和独特的想象力。
因为某种机缘,东伟这批作品获得结集出版的机会。我想,这并不意味着他已经开始的这项工作的结束;而且,我觉得,他是否成功,也并非取决于叫好者的多寡。重要的是,他是否从中体会到学习与工作的乐趣。
1996年10月12日于青崖书屋
作者:李伟铭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