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中国的水墨画有一种程式之美,也有一种无程式之美。所谓画到生时是孰时,可以是炉火纯青的技法画出生动的形象,也可以是把技法玩熟了,“熟”就变成“俗”了。王树忠的水墨人物画既有视觉上的新鲜感,又有很强悍的表现力。他的才气发挥得很充分,又没有因熟而生流俗,这里面是大有文章的。
水墨人物画总是有两个必要的条件,即人物的造型和笔墨的功夫,现代的水墨人物画师在现实主义人物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作为反映现实的需要,造型的准确是第一要素,笔墨是依附于形的。后来在时代艺术的影响下,回归笔墨,形就不那么重要了,笔墨借助于形显现出来。新文人画就有这个特点,只是笔墨玩的过于精致。王树忠的人物画粗矿豪放,重彩重墨,甚至还有几分粗野。与新文人画大不相同。仔细读王树忠的画,却还是可以看出一些新文人画的影子,如扇面画《观真》(2001年),笔法的熟练上有如新文人画,但并不那么精致。王树忠21岁时出道,潜心十几年探索,寻找自己的表现方式。有一个很重要的成果就是没有越练越熟,越练越巧。像《观真》那样的画实际上是一个分水岭,往熟里走,可以流畅圆润,低吟浅唱;往粗里走,则是原始质朴,大象无形;在同样的笔墨关系下前者可能偏巧,后者则是显拙。这有点像现代艺术的观念,在同样的视觉的关系下,古典艺术是模仿与再现。现代艺术则是个性化创造。粗与拙并不是手到擒来,想拙就拙的,王树忠也是十年磨一剑。这个剑的难磨这处在于一方面要继承传统,掌握传统笔墨的全部技巧,另一方面要使死的传统活起来。以个性化的方式赋予它新的活力。
王树忠有一幅画名为《天涯客》(2002年),西风败草长河孤雁,天涯侠客跃然纸上,从这幅画上可以读出两个问题,其一是从马的画法上看得出来他是专门练过画马的,因为他的马有非常程式化的痕迹,这种痕迹还反复出现在他的其他作品中,如在《唐人猎秋》(2002年)中,即使笔墨关系非常粗犷,但马的形却是极准的,这与他画的人物不大相同,他的人物不求准而求势。之所以读出这个问题,是把马与人做比较,他的人物肯定也经历了同样的过程,但刻意的追求下人物实现了突破,马确停留在原地,很多画家都有这种现象。不经意处显露出预成图式的痕迹,对王树忠来说,马总不是他的经意之处。其二是他的题材,传统中国画并不讲究题材,题材往往是笔墨的载体,当代题材也是某种仪式,在一种共同的趣味下题材是某种身份的符号。在现代绘画中,题材则隐藏着某种个人的经验,尽管并非现实的题材。《天涯客》表达的不是对古典题材的兴趣,而是对武侠小说的兴趣,后者就涉及个人经验了。个人经验往往是程式的突破口,题材隐藏在王树忠的个人经验之中。由侠客而至《水浒》,期间有相同的气质,这一点对王树忠至关重要,这种气质不仅属于他的阅读,也属于他自己及其所属的文化。形式本无生命,生命是由艺术家赋予的,再精到的笔墨都难于给形式带来生命,因为那只是高级的重复,而个人的经验则不可重复的,当他灌注到形式中时形式不仅具有他的生命,而且也是“这一个”的形式。
精致意味着准确,熟练和趣味的细腻,粗野则是对精致的破坏。“粗野”这个词不好听但似乎没有更好的词,英文有个词“Primitive”有原始的粗糙的,简单的,早期的之意,“”粗野“也就是那个意思,王树忠的水浒人物就是充满一种原始的野性。很难设想王树忠用一种温文尔雅,文质彬彬的笔法来话那些草莽英雄,即便笔墨到位,那也是一种再现的美,就像画本的插图一样。王树忠的画是一种气质之美,野性之美,这种美不仅在人物的形象上,也在笔墨的表现上,这两者的后面还有画家个人的因素。王树忠画了众多水浒人物,其中很多是不重要的小人物,然而即使是水浒中的大人物,他的意图也不是让观众具体地识别某一人物,人物其实是抽象的,但仍有联系的意义,是对于草莽英雄整体的联想,这种联想沟通了笔墨的表现,人物既是笔墨的载体,也是笔墨的来源之一。在他的《水浒人物全图》中,每一个局部都是一个具体的人物,人物和人物之间在形象上总是没有具体的身份区别,有的之是笔墨,线条和颜色的变化。人物的变形随意而粗犷,事实上,人物是随着笔墨的变化而变化的,这与笔墨依附于形的传统画法是不一样的。在人物造型上,王树忠大量运用短碎而急促的线条,几乎没有长线条的概括,形似乎是在笔墨的显现过程中显现出来,几无准确的结构可言,但笔墨的气势带动了形象的气势。比如在《白日鼠白胜》形象中,人物的动态显然是由笔墨关系决定的,人物头部是用枯笔擦出杂乱的胡须,在腰部的横刀与衣襟的留白之间是淡墨付托的密集短促的线条(王树忠的线条从不是衣褶的说明)腿部则是一片浓墨,也是对上面的杂乱的收拾。如果没有具体的形象,这种笔墨关系也独立成章,它充满野性的动感和粗犷的活力。从某种意义上说,为了强化这种视觉的感受性,人物的形象起到了烘烤的作用。笔墨与形象的对位不是让形象作出牺牲,而是艺术家在生命体验的过程中(把笔墨理解为一种生命的经验)寻找笔墨的载体,而形象也是在这个过程中获得了活力。至少我们在王树忠的画中读出了这一点。
易英中国著名美术评论家
作者:易英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