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论古今事物变化,析天下社会事理,抒一己之睿智识见,启他人之智慧提升。给予我们的第一个思考里,公众渴求深层次文化力量的激发高品位的文化艺术之所以有力量,是因为它既是抽象的,又是具体而通俗的,既是难以界定的,又是随处可以感受的,既是独立的,又是可以理解,被接受的。我们生活的社会和时代正处于一个快速变化的时期,社会物质财富急剧增长,而作为社会精神财富象征和载体的文化艺术却没有达到与物质财富同步增长的水平,在某些方面还出现了文化艺术失落、精神缺失的现象,快速变化的社会,使人应接不暇,人们在努力追赶,由此产生的感受和冲突在人们内心积淀了较为厚重的精神困惑,凝结了难于自我摆脱的心理定势,人们渴求精神困惑的引导,希冀心理定势的提升,以使自己疲惫的心灵得到抚慰,使缺乏活力的思维受到刺激,然而,追求物质和利润增长的洪流势不可挡,似乎浅层次的文化娱乐成了大众沟通的主要内容。
我的一些见解和认识文化层面要与观众沟通,本人长期的艺术追求和人生历程中,有自己的独有思想,积聚了一些经验和方法,在当今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中,人们苦于解决实际问题的有效手段的短缺,苦于观念变革的艰难,苦于思维方式的狭隘而难以突破,在今日复杂多变的社会交往中,人们对纷繁社会现象的反应,对社会现实关系的处理,往往取决于某种正确的思维方式,或是多种思维方式的比较选择,这种把握与思考的能力,是人们独立处世并且可以避免人生失败而获得成功的利器。
油画艺术被国人接受与发展,说足了也是有近百年历史了,咱从四、五十年代老一辈艺术家从苏联学习油画与素描,前苏联的油画从西欧学习的,中国油画又从苏联全盘延用,你想这样我们的油画艺术能不落后吗?由于当时的政治原因,而如今咱们应从欧洲学习他们的先进的艺术技法,中国风格绘画思路应结合本土文化,创造出属于具有东方式的油画艺术,油画民族化,有鲜明特征的艺术形式,咱们现在还跟在苏派后面,那样恐怕比欧洲差距太远了,就像咱们现在看朝鲜的油画艺术品向中国六十年代的作品,国人该反醒了,睡狮猛醒吧!早得道,早得到。这里的道应体会“道理”,从某种意义上讲,“道理”就是“规律”,凡事都有道理,大事有大道理,小事有小道理,早认识这些道理,早把握这些道理,就能“早得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反之就是“晚得道,晚得到。”
我首先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坦率地说出来,期待着大家能正确理解,能引起对这些问题的进一步深刻思考,我也就是提醒大家,引起反思。
我说呀,中国油画和中国素描走过了一个世纪,然而中国的人们盲目的而没有冷静下来思考,如邓小平说改革开放肯定有好的和坏的风气,有意或无意都要传进来,就好比打开窗户一样,新鲜空气和灰尘、蚊子、苍蝇都会进来一样。这样才要我们理性的,清晰的思维,高深的智慧,提炼出精华的部分内容为我们所用,加之中国传统的绘画艺术形式,中国特色的独有的油画艺术或素描风格。与西方艺术模式拉开距离,更大程度上把东方最原始的精神品质,生命最本真,用一种崭新的绘画形式语言表现出来。
现中国的教育是束缚学术,局限的规范,你必须这样,不能那样,应该是法无定法,由于受到很多定性的约束,艺术没有自由度和随意性,就创造不出有灵感,鲜活的生命力,或多或少都会遇到瓶颈。
但是话说回来,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物极必反”的法则,前苏联的契斯恰可夫的光影素描,把明暗光影素描画到了极致,也是背离造型原则的,艺术如果失去了精神的倾诉,便会陷入繁荣的艺术表面,西方文艺复兴大师的素描作品何等的简练和概括,却塑造出坚实的活生生的艺术品,如荷尔拜因、丢勒、米开朗基罗、达.芬奇,而前苏联时期的素描又是何等的累赘,极端繁杂。
说起中国油画我们又想起苏联油画来了,当年认苏联老大哥,我国老一辈的油画家对此有很深的情结,常听说苏联油画是如何如何的好,其实苏联他们当时是卫国战争之后政治的需要,探索形式美的思潮,倡导写实主义,由于政治需要传统写实的,他们离列宾和谢洛夫时代的那种坚实的写实功力和艺术修养已相去甚远了,然而我国就是在这个年代(1950年左右)大量引进学习这种油画形态,当时我国把这种油画确立了一些基本理念和规律,在造型意识上有舍本逐末之嫌,对形体的认识很含糊,松散,造型特别依赖明暗,黑糊一片,暗部的结构又是统统虚掉的,形式十分概念和表面化的效果,老先生们常教我们“摆笔触”,用长杆的方笔摆出方笔触,颜色堆的厚厚的,有立体感,整体到局部,又从局部到整体,冷暖对比,远近色彩对比,灰色对比,我的大学几年听的最多的几句话。
时代的变迁,改革开放了,国人有机会去欧洲看到和学习西方油画了,无疑对中国油画有新的认识与发展了,新写实画派和古典写实、印象派艺术、巴洛克艺术、洛可可艺术、浪漫主义艺术、现实主义艺术、新印象派艺术、后印象派艺术,西方现代派艺术全在中国生根发芽了,在中国人口众多的大国,什么样的艺术传入国内都有一些人仿,毫无疑问,国人学习油画的积极性很高,但真正入神的并不多,而是热情几天或一段时间,什么风吹来都要晃三晃,特别容易动摇,容易动晃和改变的主要原因是根基不深,由于他们自己认识到差距,所以加强基本功训练,这在美院来说是重点,实际教学中普遍是绘画技巧训练,因此美院对解剖、结构这一难关不得不突破,而忽略了人们对事物的感受,也就是说他们只注重技能,被动的把对象描绘完了,没有表情,没把人的情感注入画中,而我们所说的表情意义是取决于心理感受和精神领悟的,因此,传统艺术造型的结构和形体是表情、结构和形体、客观认识的不足并没有影响艺术表达的完整与可信的感观,并不是说形体结构可有可无,不重要。要建立对形体结构认识的表情及心理感受,知其所用比知其所有更为重要,所用必有其所需,那么需就是我们画画的精神动力和思想起因,所以画好和画不好关键在于我们对结构内在的运动和心理感受的程度,不是说你了解很多解剖的知识就能画好,有的老先生研究了一辈子的解剖知识,到头来也未见画出好的作品,没有情感和精神感受的知识和逻辑对于艺术来说是毫无用处的,得给人一种力的趋向性,一种气势,它是看不见摸不着,心中能感受到的,艺术中是不可缺失的东西,这就是意境,禅艺。既造型艺术的基础或所谓的基本功一定要包含艺术家的感受力,它与技巧,知识构成造型基础都不可缺少。
虽然写实是西方的传统,它在中国当代文化生态中是否具有生命力,或许只有历史才能做出一个正确的评判,我们学传统的精神并不在于恪守,而在于适变,任何有价值的传统都是与时代现实血脉相连的,若对传统的挚恋,而忽略现实的热烈,那么艺术的光芒将会暗淡。
当今中国的写实油画必须放在美术史的角度来审视,我们不能以重复西方传统写实来定位自己的变化,更不能模仿自然的视觉逼真来暴露我们意识的欠缺。一切艺术都离不开概括,“没有概括就没有艺术”,就是需要选择,选择就是概括,然而概括的能力和意识来源于我们的审美感受和文化修养决定的,在这不存在客观,概括就是主观,主观的形成就是艺术思维的结果,因此一个画家有多高程度的艺术审美修养,就有多高程度的概括能力,概括的美学法则博大精深,纵观大师之作,无一不是如此。
从欧洲原画中得到一个非常明确的感受和启示,凡是大师的作品都是“尽精微,致广大”的典范,整体概括是一幅画高贵气质的基础,是每个画家必须追求的修养,但大师与二流画家区别在于大师作品在概括整体的基础上又有细微的细节,主次明显,精微之处使人能够感觉到呼吸和心跳,概括之处又是那样的释然大度,二流画家是有概括和整体,但没有感人的细节。
何为细节?一幅画的肌体组织和细胞,绘画中物象有看得见的也有看不见的,看得见的不一定全画,看不见的不一定不画,画与不画在于艺术家学养和灵性,其对物相的感觉取决定性作用,感觉是感知后的觉悟,是超视觉功能的,对绘画的把握是包括视觉在内所有感知系统,诸如触觉、嗅觉、神经等和我们的知识结构与文化理解共同作用于心理所形成的反应。
绘画中细节的意义不是看到的而是感觉到的,只因看到而画的细节是被动的临摹,必是绘画低俗化,感觉到与看到的区别在于前者是发现与发觉,受心理和精神意识的作用,而后者是呈现,是以技巧对应视觉中的详尽。
细节不只是对绘画形式的填充,更是对绘画生命的丰盈,可是具象的存在,也可抽象的潜在,细节承载的是心理与精神的信息,细节依附的是绘画因素里的表情,一幅画有没有细节关乎到画的生命,而如何处理与表现细节则决定着画的品位。因此,细节是师造化,是得心源。
然而,如今大多数画家对着照片进行临摹,他们的视觉感受依赖于镜头,心灵则会遭受奴役,并不是说照片不可借用,但问题本质是要照片跟着画家思想感觉走,还是画家的眼睛跟着照片的感觉走,对于我国没有传统写实的国度,人民大众对写实艺术的评判标准是像不像照片一样真实,无疑是我们审美心理上的障碍,低俗的审美和修养。
就写实绘画,其根本价值在于对写实绘画的造型和表现语言的探索和贡献,虽然西方美术已经取得了登峰造极的成就,对我国来说,人口众多,且基于热切的社会现实,为探索具有东方意境文化思考的写实艺术,提供了足够的历史空间和人文滋养。
这样看来我们面对照片时所燃起的端念是考验一个画家品性和修养的关键,艺术家的眼睛应该为心灵而生,心灵的感悟会决定视觉的维度,只有人性的灵光才能为绘画与自然架起桥梁,也许这就是艺术的根本属性,照片中的自然以仿视觉的形式呈现了物象的外貌,若误认为这是眼睛所看到的自然物象,那么我们的视觉功能便丧失了心灵的作用,虽然摄影艺术也是由心灵使然,但成就的是有别于绘画的另外一门艺术。如果我们的眼光建构在对相机镜头的依赖上,敢保证写实艺术的生命将会枯萎,对写实艺术的判断应该是超视觉的,要在很大程度依赖于大脑所能控制的各种感官系统在心理上的感受,仅依靠平面的照片,其自然的声明信息会有很大的损失,对于绘画而言,面对自然和人物的写生除了视觉反映的相貌特征之外,还有自然对象,呼吸气氛,温度和活动等生命征兆对表象的潜在影响,作用于我们心理上的感受而激发出对视觉认识的心理生动性,进而成就了绘画的语言品质,以具有文化指向的心理真实感沟通绘画与观者之间的深层联系,只有这样造型才会产生意味,而这种意味就是我们的作品的内容,从而注定了绘画艺术的人文特征区别于自然生命的属性。这是艺术与自然的根本区别。当镜头取代了眼睛的时候,自然也就阻隔了心灵,如今大家都利用照相机的方便而逐渐退化了绘画艺术的生命本质时,一般意义上的写生作品也无力回天艺术的圣洁了。人眼相对于照相机并不在于功能上有多少优势是适合艺术的品质,而我们的眼一定要有心灵的指导,才会产生艺术的魅力,关键是要浸透着情感的心灵启迪,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在社会的磨砺体验不同,作品最终呈现给人们视觉感受的效果也不同。最根源在于艺人对情趣的把握和应用,情趣中见精神,艺术的灵魂所在。
艺术创作有赖于个人的艺术感受力和理解力,看到精湛的艺术作品,你会被它的艺术信息所吸引,决的真切,这些作品学者看的懂,普通老百姓也看得懂这些作品不受所谓的客观规律的束缚,甚至与学术无关,没有所谓学理规范的局限,是人们朴素情感的直接表达,浑然天成的造型,质朴古拙的意趣,使我们感受到一种血缘般的亲切感,我们要从生活中和民间传统中汲取创作的养分,在传统中寻找到解决自己困惑的“不二法门”,那就是人们常说的“艺术来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现在我们所坚持的“写实”原则无形中构筑了一道屏障,一味的强调和遵循准确,严谨的创作范式,把描绘对象变成为评判作品优劣的唯一标准,习惯于用肉眼捕捉现实生活,而丧失了心灵的感知能力,正式这种习惯遏制了艺术感知能力的发展,我们无法感受和理解肉眼难以观察到的事物和细节,仅仅停留在对事物表层的理解,局限于对事物表象的模写,忽略了对其内在的把握,我们就只能与艺术的真理背道而驰,作品的感染力在减弱,精神性悄悄蒸发掉了,“灵魂”出走令作品只剩下躯壳了。要体验生活,从琐碎的生活中汲取艺术灵感,它的形成更大程度上有赖于思考的习惯和方式,绘画的本质首先在于其形式感,脱离了形式感的绘画所呈现出来的只不过是“自然”艺术创作首先产生形式,艺术必须借助形式传达内容,认识到形式的本身的重要性,认为形式本身具有一种令人愉悦的美感,强调绘画性、精神性和审美性,这样使作品比任何现实中的物象都富有生命力和张力,这也是作品最能够打动观众的地方。营造出一种令人战栗和震惊的神秘气氛,这就产生一种强烈的形式感。
中国的写实油画已有百年的发展史了,近年来在中国取得了一定的发展,如果仅局限与视觉感受而忽略作品的精神性,仅局限于表达中国内容,创作中国形象,外壳始终沿用的依然是西方的艺术风格、艺术形式,那中国就难于创作出超越欧洲,超越苏联的作品,我们要挣扎出来,别被西方的模式所束缚,要经过不断学习,思考和实践,关键要有自信,我们必须要在世界的广阔的平台上去思考,从民族、历史和文化的多广角度加以考量,只有站在民族文化个性的角度,才能够平等的与世界大师交流,超越他们,我们尊重大师,但不应该被这种崇敬所威慑而举步不前,我们与大师之间没有不可逾越的鸿沟,距离在于我们所立足的立场和角度,我们有自己的民族文化,生活环境,艺术精神对现实世界进行一种创造性的思考,这种思考通过一定的艺术手段借助画面传达出来,因此油画创作中,强调个性,强调个性尤为重要。
艺术是一个生命体,它能够发展到何等程度,取决于脚下的土壤。了解世界,才能创作出高标准的作品,我决的中国油画艺术的发展可能是对世界美术史的一个贡献,中国艺术精神在真实性的把握上另有独到之处,可以超过西方写实美学价值,问题在于如何把中国美学精神融入欧洲油画体内,望中国油画有朝一日能震撼世界。
作者:巴特尔·林甲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