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10-31 18:21
由广州艺术博物院主办的“暮光鹭影——广州艺术博物院藏赵少昂山水画展”于2018年10月30日在广州艺术博物院三楼赵少昂艺术馆展出。此次展览是我院首次以赵少昂山水画为专题策划的展览,共展出其山水画36件(套)。
赵少昂(1905—1998),岭南画派卓有成就的主要代表人物。原名垣,字叔仪,广州人。1920年起师从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高奇峰研习绘画,在高氏弟子中属于佼佼者,与黄少强、何漆园等人合称“天风七子”。1930年,赵少昂作品《白孔雀》在“比利时万国博览会”获金牌奖,同年在广州创立“岭南艺苑”,开始设帐授徒。1948年移居香港。赵少昂曾多次受邀访问亚洲、欧洲、美洲诸国,在当地办展讲学,屡获殊荣,蜚声海外。1995年起,赵少昂及其亲属陆续向广州艺术博物院捐赠大批书画作品。1996年获广州市人民政府授予“广州市荣誉市民”称号。
花桥烟雨
三峡暮色图
赵少昂素以花鸟画著称于世,而他的山水画也很有特色。赵少昂注重写生,其山水画源于自然。他喜好游历,足迹遍布国内乃至世界各地,所到之处,总离不开写生,借以收集素材,感受自然。在上世纪40年代初,因为战乱,赵少昂辗转于大后方,在西南地区写生、教学、办展览。西南的秀丽河山对他的山水画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桂林和三峡的风光让他流连忘返、念念不忘。在西南游历的过程中,赵少昂积累了大量写生稿,这也成为其日后山水画创作的一个重要图式来源。大自然的奇幻美景,给他的山水画注入雄奇瑰丽的气息。他大胆借鉴日本画画法和西画的光影技巧,以跳宕洒脱的笔法描绘景物的形质,以丰富多变的色彩渲染环境气氛,注重表现气候时序的变化。在这次展览中,大家可以看到赵少昂如何巧妙地表现黄昏时的霞光暮色,而这种景致正是传统山水画较少表现的题材。此外,赵少昂还十分注重用花鸟配景点睛,如画面中翩飞的白鹭和绚烂的红叶,既点明时令季节,又使作品充满诗意。
本次展出的山水画大部分是赵少昂于上世纪60至70年代在香港根据自己早年的写生稿创作的。此次我院首次以赵少昂山水画为专题策划展览,从院藏品中精心挑选出赵少昂的山水画以及山水写生稿、课徒稿,并配合相关文献图片资料,力图展现赵少昂山水画的创作过程和艺术面貌,让广大观众深入认识这位岭南画派代表画家的多面性。
部分作品赏析
1、极目渔家聚此间
1970年作
纸本水墨
这幅作品描绘了河岸停泊渔船的场景。构图以近景的大树树干为主,借此带出停有小船的河岸一边。远景则是停满渔船的另一河岸和岸边的树林,构成了画面深远的空间感。整件作品以墨色为主,近景大树的枝叶以焦墨勾勒,仅施以淡淡的绿色,河岸滩涂、船舶、树林则为温润的淡墨写成,充分展现了氤氲的水乡之景。
2、桂林象鼻山
1964年作
纸本设色
这是赵少昂描绘“旧游印象”的作品,画家除了忆述他在桂林的所见,更着意于表现夕照的光感和变幻。整幅作品以桂林象鼻山为主景,天空和漓江江面占据画面的大部分面积。天空被渲染成橘红色,水面则以淡墨、浅蓝和橘色晕染,构成桂林群山和天空倒影。近景树上的红叶与天空和水面的倒影相互呼应,共同构成了一幅色彩瑰丽的漓江暮色图。
3、野旷沙岸静
年代不详
纸本水墨
这件作品是赵少昂山水作品中较为轻松写意的一件。整件作品为净墨写成,以湿笔淡墨晕染出野旷沙岸,并以浓墨勾勒岸边的船舶,水面留白,通过墨色浓淡变化带来画作的氤氲气象,用笔恣纵,酣畅淋漓,表现出旷野江边的宁静之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