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快讯】蜂巢推出郭工、于霏霏个展 启动2018年展览项目

2018-03-16 01:19

“切问”郭工个展

“切问”郭工个展

8.1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

已结束 3.8万+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切问”郭工个展&“蜂巢-生成 第二十九回 于霏霏:色目”展览发布会现场 右至左:策展人许晟 艺术家郭工 蜂巢创始人夏季风 艺术家于霏霏 策展人杨鉴

  (雅昌艺术网讯)2018年3月15日,从非营利机构转型画廊5周年的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在其北京总部召开新闻发布会。

  发布会现场,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创始人夏季风介绍了五年来画廊的发展历程,现场发布了一年一度的总结性出版物《2017蜂巢年鉴》,同时预告了2018年度蜂巢(北京|深圳)的重要展览项目。当天其“画廊周北京”期间推出的两场个展:郭工:“切问”;蜂巢·生成 第二十九回于霏霏:“色目”也举办了开幕式。在进入展厅的大通道里,画廊搭建了一个L形大屏幕,上面播放着5年来画廊的重要展览,及发展历程。在其对面的一面大墙上,呈现的则是五年来画廊所有展览的海报,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装饰了画廊。

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工作团队和参展艺术家在5周年庆现场

  砥砺前行的五周年 脚步再出发

  据不完全统计,五年来,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共计推出120余场展览,其中在国内外美术馆实施的展览8个,独立出版画册百余本;参加国内外艺博会25次,包括ART021、西岸艺博会以及香港巴塞尔艺博会的主画廊单元“艺廊荟萃”等;历年展览与艺博会中涉及到的合作艺术家超过200多名。五年来,蜂巢推出的展览项目及其艺术家,获得了业内同行的普遍认可,先后共获得各种荣誉近四十项。其中多次获得“中国艺术权力榜”、《芭莎艺术》、《Hi艺术》、《北京商报》、《国家美术》等媒体评为“十大艺术机构”、“年度画廊”、“年度艺术机构”等称誉。在刚刚过去的2017年,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又获数项殊荣,再度进入《Hi艺术》评选的“年度画廊TOP10”中,至此,蜂巢已连续四年上此榜单;而2017年初推出的大型展览“被遗忘的典范:梁铨创作与潇湘八景美学传统”,从国内全年一千一百多个展览中脱颖而出,分别入选《Hi艺术》和《国家美术》杂志评选的“年度十大展览”之中。除此之外,2017年蜂巢当代艺术中心在深圳设立了分支机构,位于深圳华侨城的艺术空间,也推出了7个展览。

  在过去的几年中,蜂巢当代艺术中心以东方艺术的美学线索作为学术方向,并从艺术史的脉络梳理、当代艺术的生发现场、以及艺术家创作的美学趣味等角度切入,针对中国的抽象艺术、当代水墨、艺术家个案、青年艺术家创作等现象,连续策划了一系列展览,试图通过展览案例、出版与学术研究相结合,梳理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脉络,预判艺术思潮的流变,与中国众多的艺术机构一起,以期合力推动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其中,如抽象系列展览,推出了“秩序的边界”、“零度之维:抽象艺术的理性表达”、“蓄素守中:梁铨三十年绘画作品展”、“生生如環:周力个展”等;当代水墨系列推出了“幻象:中国当代水墨大展I”、“变异:中国当代水墨大展II”、“世界的壳:徐累个展”、“无名者的生活:李津三十年”、“逍遥游:武艺个展”、“向阳花:刘庆和个展”、“幽邃之地:郝量个展”等;艺术家个案则针对一些因种种不同原因,而被艺术史和艺术市场所忽视的一些重要艺术家,以个案研究的方式,深挖他们内在的思维方式和艺术造诣,试图重新确立他们的成就,使他们回归到应有的艺术地位,如“重现的镜子:宋陵1985-2015”、“面目:段建伟个展”、“不合时宜:孔千绘画三十年(1983-2016)”、“开封抑郁症:王顷 2008-2016”、“形式的意味:张德建绘画三十年”等;对于青年艺术家创作的关注,也是蜂巢历来重点关注的工作之一,这五年来,分别为卜镝、屠宏涛、李青、金石、夏禹、吴俊勇、刘可、董文胜、钱佳华、李文光、顾亮等举办次数不一的个展。

  值得一提的是蜂巢旨在专业培养、扶持和关注年轻艺术家的“蜂巢·生成”项目。这个项目源自法国后现代主义哲学家吉尔•德勒兹的“生成”(Becoming)概念,强调为事物的流变性质,恰好于静态的、逻各斯中心主义的存在(Being)相对立。该项目设立的初衷,是希望培养有潜力的年轻艺术家,与蜂巢机构本身的学术方向共生共长。经过五年的探索与实践,至止当下的“色目:于霏霏个展”,“蜂巢·生成”已经出色地推出了29位年轻艺术家的个展,其中大多数艺术家是其创作生涯中的首次个展。其中,如冷广敏、龚辰宇、李展、陈朗慕、季鑫、李平、袁泽强、宋朋、宋戈文、曾志钦、赵新宇、侯帅、蒲英玮、于林汉、管玉、李维伊、王云冲等,都已崭露头角,有的则已具有一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自2017年开始,“蜂巢•生成”进一步拓展了该项目概念的外延,追求艺术本身更大的开放度和灵活性,尊重以及鼓励艺术家创作中个体的差异性与丰富性。在参展艺术家的遴选上,也不再停留在国内,而是在全球范畴内寻找、选择、邀请年轻的华裔艺术家,希望从中发现、培植艺术家理应具备的预见性和敏锐度,激发出他们参与构建当代艺术思潮新的可能性。

  2018年也蜂巢合作的艺术家从国内延展到国际开始的一年。今年下半年,蜂巢将会分别推出日本艺术家七户优(Masaru Shichinohe)和德国艺术家乔琳德·芙伊格特(Jorinde Voigt)的大型个展。而接下来的计划,蜂巢将会物色更多的国际艺术家展开合作。

  与国内其他的一些优秀艺术机构一样,蜂巢希望在日常的艺术实践当中,与艺术生态中所有的参与者,如艺术经营者、策展人、艺术家、藏家、艺术媒体人等一起,努力去建构中国当代艺术的话语权和评判标准体系,藉此保持中国当代艺术本身应有的辨识度和差异性,让中国当代艺术进入世界艺术市场应有的认同体系。在第一个五年计划后,蜂巢将继续秉持对中国当代艺术的真诚、敬仰与专业,继续以东方艺术的美学线索作为学术方向,推出更多优质的展览和优秀的艺术家。

艺术家郭工在展览现场为观众导览

  2018年开年展 A、B厅呈现郭工个展:对物的“切问”

  20183月15日,新年首展是于A、B展厅推出的艺术家郭工的大型个展“切问”,本次展览由青年批评家许晟担纲策划,呈现郭工近年来不同时间跨度、物质媒介相异的装置作品,旨在重新发掘并梳理作品之间的内在逻辑,并在流动的空间中渗透他对于生命与艺术的体悟。

  郭工于1966年出生于山西。自2008年始专注于装置艺术创作。本次个展命名为“切问”,其中“切” 首先包含了后工业时代中的“切割”动作,即用精准,犀利,并含有暴力的手段剖析事物。其次,“切”是一种包含了主观干预的调查。例如“切脉”,如果要调查脉象,就必须用“切”的手段。这时候,“切”看似是客观的,其实又包含了调查者的主观感知;但是,“切”又意味着进入调查对象的内部,让主观与客观融为一体。在郭工的作品中,这个调查对象可以是物质,时代,人心,自然,或者当代世界本身。

郭工个展“切问”展览现场

  郭工的作品首先展示了他对装置艺术的深刻认知:装置最重要的不是面向未来的创新,而是首先向前追溯,打破杜尚所创造的起点,回到艺术的源头,由此为装置艺术的发展寻找更加可靠的依据。因此,他首先把“挪用”变成了“创造”,制造出纯粹的,相互映照的材料关系。其次,他跨越了“观念”的束缚,将单纯的观念,社会学,或人类学层面的批判性,变成了一种综合了诗性的,基于视觉核心而非审美趣味的,对人的整体感知系统的强调。

郭工不锈钢作品细节

郭工木头作品展出现场

  另一方面,郭工的作品已经与“物派”彻底拉开了距离:“物派”只强调对“物性”的确认,并以风格化的方式,创造了“以作品确认物性”的过程和方法。而郭工的作品则以“物性”为基本的出发点,以“心”对“物性”的感知为基础,不断创造着“心”与“物”的互动方式。这一方法已经在“物派”之后,为当代艺术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并创造了一种可供任何个体“栖居”的支点。

《钢筋肖像》No.4/ 2016 红木/ 尺寸不一

《二分之一木梁》No.4/ 2017 木梁/ 230×28×28cm

艺术家郭工

  从这个支点出发,郭工开始了他与世界的自由对话。他的新作品彻底消除了逻辑性的解读,并向我们展示着逻辑的根源:无逻辑的直觉。作品作为一个独立存在的个体,它自身的材料组成,已经彻底转变为一种综合而整体的物性,并由此获得一种“主动性”。“物”的主动性,以及它对人的灵性的唤醒作用,在这里变得明显了。简单的说,郭工创造了一个综合而独立的“物”,一个自在的,不需要解释的存在。或者说,他创造了一种生命,这种生命本身就属于万物,如今在他的作品中显现了。这样的生命看似陌生,实则无处不在,比如一首被历史的无意识流传下来的,古代无名氏所创作的诗。

艺术家于霏霏在展览现场为观众导览

  C、D、E展厅于霏霏个展:对文化身份形成与演变的探索

  在2018北京画廊周期间,于C、D、E展厅呈现“蜂巢•生成 第二十九回 于霏霏:色目”。于霏霏的艺术实践根植于社会学和人类学,试图对个人的文化身份进行探索,分析其形成及其演化。她工作的主要内容围绕着以生成视觉语言为结果的自我追问及对世俗庸常场景的重新发现展开,从欲望及权力的对照及制衡关系的角度提出一些新的视觉可能性。

  于霏霏1988年出生于广州,201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2016年毕业于英国皇家艺术学院,获硕士学位,其间访学于英国牛津大学拉斯金美术学院。

于霏霏个展现场作品

  在长期的工作中,于霏霏持续对凝视(Gaze)进行了大量的视觉及理论梳理和研究。她起初的创作只是对男性的凝视解读的一个泄洪口,但纵观其系统性的创作,随着之后实践中使用的人工制品逐渐增多,带有历史指向的图像亦越来越多,关于历史及当下的对照及追问便随之变得迫切。在此,“凝视”既是一种描述也夹带了一种暗示,同时它还不可避免的包含了一种多意性的悬置状态。它可以是一种观看的全神贯注的状态,以至于豁免了一种日常的状态,随之变成一种悬置的实践,一种出离的状态;它还可能是一种带有惊奇的静观其变,以此试图去固定或者抓着某物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之中的主体既无法动弹,也像没有着落,一种无法扎根的瞬间性。更多被达成共识的是“凝视”为一种带有阶级性的审判态度,一种打扰与否定。凝视所具有的这些不确定性与多意性,是于霏霏试图在作品中讨论的,她通过探究“凝视”所存在的历史性和时间性去探究其出现的可能性。

《关于“一双”的研究》/ 2016 摄影,收藏级打印于哈内姆勒纸/ 60×60cm

无音之声/ 2015 摄影,收藏级打印于哈内姆勒纸/ 160×210cm×2

  于霏霏的作品给人最为显著的视觉印象是大量使用古典雕塑作为其创作的素材,究其原因,或因古典雕塑为最精致的例子,它们是一个民族和一个文化的切实可触的标志,是民族和文化能够从严酷无形的材料中提取一个最终可为感官所通达的人的抽象理想。而古典雕塑中的赤裸身体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就被古希腊人证明为一种艺术形式——“裸像”,也使得“裸像”变为一个在艺术创作中可被严肃使用,被知识化的形式。于霏霏的艺术实践通过多种表现手段将不同时代的雕塑进行视觉上的打断、措置、并列、节选,让观看者自动将其视为人类遗产,而不再纠结其出处,使之具有极大的开放性与宽广的指向性,这些被图像化的石质雕塑与其裸露的姿势便丧失了一切原有创作者所赋予或叙述的、解剖的、分类的、语义的、象征的或圣化的意图。更像是一个真实的纯粹之物出现,是其最为具象的一面:一个赤裸的身体。在此基础上生成了艺术家进行创作的可乘之机,艺术家结合对于文化历史和正典的构建机制进行研究学习,并对自身进行内观与洞察之后,逐步清楚了自己该如何下手对这些视觉素材进行干预。

艺术家于霏霏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