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像儿童一样绘画

2018-06-25 08:59

  刚满5岁的小外甥拿来他的涂鸦之作让我看。看后颇为惊喜,能明显感觉到身体的某根神经被深深触动:每件作品都那么富有想象力,充满童真童趣。虽然有些地方还显得十分稚嫩,甚至不太合乎所谓的法度,但却是他发自心灵的真诚表达,而真诚又恰恰是当今画坛所最为欠缺的品质。

  于是这让我更加坚定地认为,像儿童一样绘画,是多么必要,甚至是获取艺术真谛的一个不可或缺的法门。毫不客气地讲,作为成年人的我们,大多已变得圆滑世故,看待眼前的世界也已不再单纯清澈。作为技艺相对成熟的画家,对待艺术,也早已形成自己固有的、刻板的认识,在实际创作中,往往会带有个人习气,虽然很多时候并不承认,甚至还会将其看作是所谓的“个性”“风格”。

  当下有些画家太过注重所谓的技术手段、技法技巧之类的东西,而在感情的真实性,以及艺术修养、人格操守等的培养和树立上则较为欠缺,以致于真性情、真风骨的艺术作品出现太少。

  的确,单就绘画创作而言,当下炫技、制作之风盛行,也存在轻文重墨,甚至文墨分离的现象。太多画家不再重视文化、人格等的修养,没有了所谓“陶写性情”的率真畅达,更多的则是试图通过绘画来追名逐利。绘画对于他们来讲不过是一种工具、手段或娱乐消遣的方式罢了。他们的注意力、关注点没在艺术本身上,没在如何真正提升自身修养上,试想这样的一种状态,怎么可能画出好的作品来呢?

  没正儿八经学过几天画,就敢对外宣称自己是画家,侥幸参加个展览、获得个奖项,就敢对外标榜自己是名家,便开始大肆吹嘘炒作自己,而其作品则是一种或几种早已画得熟透,乃至油腻了的题材,无非稍微变化点外在形式、构图罢了。

  此外,从近些年全国美展的作品也能看得出来,多工笔,少写意,多设计制作、刻意雕琢,而欠缺一种本真的表达。换句话讲,我们在艺术创作的过程中,情感不够真诚,那么所完成的作品,自然也就难以感人,甚至连自己也打动不了。笔者就曾私底下问过一个名气和市场都经营得还算不错的画家,问他每天面对自己不断“重复生产”的作品究竟是个什么感觉。他的回答倒也算诚实,他说实不相瞒,我已经没什么感觉了,不过也没有办法,这些年已形成自己所谓的风格面貌,也很不容易得到了市场的认可,现在唯一能做的就是维持目前的这种状态和局面,很难能真正静下心来,好像现实也不允许我有一些新的想法与尝试。其实他所说的,并非其一个人的“遭遇”,据悉当下有相当一部分画家均是如此:面对自己的作品,是一种近乎麻木无感的状态,对待创作,也早已失去独立思考、探索创新的能力。

  然而越是这种情况,我们就越应该像儿童那样去画画,努力做到内心情感世界的自然流露,追求一种绘画的本真,以及生命自我的虔诚。这才是一个艺术家所本该应有的状态,也将对领悟和掌握艺术要义,有着极其重要的促进作用。同时对纯正当下画坛虚假、油滑、追名逐利的不良风气也会起到积极之意义。

  在我们熟悉的艺术家中,像毕加索,就曾追求过像孩子一样画画,甚至成为其一生最重要的艺术信条。另外,像我国画家关良,其始终拥有一颗孩子般稚拙的心,其作品也无不充满灵性与个性,并开启了“水墨戏画”的先河。再比如书法大家谢无量先生,一生也都像孩子一样在写字,他的书法结体自然、不受约束,行笔流畅,天趣盎然。

  最终我们会发现,对于艺术创作而言,很多时候越是自然的、朴质的、本真的表达,越是高级的,也越具有穿透力与感染力,甚至越容易跨越种族、跨越国界,从而被国际所广泛接受和认可。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