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在2005年之前,我仅仅是认识晁海。我父亲与他有师生情谊,而他也是逢节必来探望老师,是真心亲近且重义崇礼的学生之一。2005年在晁海的大红袍画册出版座谈会上,我引用了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来谈晁海的创作。当时我只是感性的说道:“他画中的苍生,使我忆起我曾经很真切地感受过的在黄土塬上、烈日下晒得恍惚的时候,对人物的感受和对景物和一切生命的认同。这些生命形象已融入沉厚的黄土肌理和崖壁中。这就是自然环境赋予晁海的创作权利,即晁海把生命中的艰涩和精神中的雄浑、坚韧用湿润、松软的淡墨含蓄地来表现。正如金庸小说中的剑术最高境界:独孤求败。即放弃一切可以削铁如泥的兵器,只用一柄木剑……”未曾料到,这几句话入了晁海的心,因而使他敞开心扉与我谈起了他的经历、想法和追求。
这几年一晃又过去了,晁海在创作上依旧孜孜不倦地下着他一贯的苦功夫,一如既往地执着追求他的水墨理想。他在生宣纸上不断地积墨、渲染,在薄薄的纸上追求厚重、追求雕塑一样的感觉,他想用水墨塑形,而且他还希望画面能保持水的流动、墨的光感。他执着的追求,不惜用数倍于常人的时间去完成一幅画作,在保持宣纸瞬间留住笔墨变化性质的同时,又要突破在宣纸上作画遍数多了容易使笔墨气韵呆滞的局限。
他不刻意于画面形态的把握,却对画中的物象有没有魂儿着迷。他在描绘对象时浑沌地表达对象的外形,却又着力表现描绘对象的内在精神。这些年来晁海埋头苦干,经营水墨如同经营自己的命,将生民、活着的苦涩呈现为精神宇宙的敬畏与惶恐。特别是这两年的新作,我们可以看到作品中的一些局部,当水墨的细节被超常放大时让人感到有一种如黄河奔涌、宇宙洪荒的震撼。这让我联想到晁海的家乡陕西兴平,那里的黄土埋着汉武大帝、骠骑大将军霍去病,特别是霍去病墓前的石刻雕像,两千多年来一直屹立在那里,威武雄浑、简约深沉、豪迈有力,化形为韵、略技重神。这些在中国艺术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石刻,所表达的中国艺术境界、精神追求,无形中给晁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他的作品中,我们不难看到他追求水墨表达的审美依据和精神上的内在联系。
晁海出生、成长的关中地区就是所谓的黄天厚土。这个地方的地理特征是土质很细腻、土地肥沃,生活中的一切也多与黄土有关,盖房砌墙用土坯,刷墙用泥浆。晁海少年时习字也是用泥浆水写在泥墙上的。这一切,都奠定了他日后在画面中的习性与感觉,更何况这黄土滋养了几千年的中华文明,特别是周秦汉唐以来,中华文化在这个地方的昌盛所留下的深厚积淀对他的滋养。因此他在绘画上对于这种黄天厚土的表达是有独特感受的。
晁海的经历比别人还有一点特殊,就是他在中国传统武术上有深刻的体验,他从小习武,基本功着力很深,也得到过名师指点,并且几十年来一直没有放弃苦练,直至现在也保持了很好的竞技状态。在年轻时为了磨练意志,经常从位于长安县兴国寺的西安美术学院骑85公里的自行车回兴平老家去看母亲,一路汗水一路风景。他从乡土少年到知识分子的生活经历,他能把不堪回首的苦难砥砺化作对土地乡民的感情,乃至成为一种艺术的感觉,都是得益于他对于武术的切身体会,对于传统文化中太极阴阳的理解。这促成他在积染水墨时的耐性与恒力,从另一个角度成全了他能把传统文化精神融通在绘画创作中能力。
晁海经过几十年实实在在的积累,找到了自己比较独特的一种语言方式。其中既有文化的传承又有文化的地域性表达,同时,他还在这里面有找到了一个当代水墨的发展趋势,形成了自己鲜明而独特的风格。这种语言方式在他的绘画上看起来又有比较好的意境的营造,在意境的营造过程中又能让观众理解到,他对于这个作品形象的一种生活的阅历和他对来自于生活的提炼,这是非常有意思的。不管他画关中的老农还是中国深厚的土地,他在晕染过程中使用的中国水墨的这种方式,这种特点,使观众都能看到作品中真实的感情诉说,所以大家对他的作品都是很喜欢的。他这种含蓄的又注入特别深厚感情的作品,不仅中国人能看得懂,我相信无论什么文化背景的人也是能理解的。晁海是一个有着明确文化目标,并且能无比坚韧地、执着地追求下去的人,期待着他对自己的不断超越。
作者:安远远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