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修筠斋谈竹文三则

  其身与竹化 无穷出清新 以竹入画的历史据说可以追溯到后汉,而一般说来,竹画成为独立画科并出现专门画竹的名家,则始于唐代。萧悦是唐代的画竹圣手,他的竹画以双钧敷色法为之,崇尚自然真实之感,被白居易称赞为“丹青以来唯一人”。五代时,西蜀的李夫人用笔就窗纸摹写月夜竹影,开创墨竹画一派,成为一时风尚,即使“黄家富贵”、用色以浓丽着称的黄筌也常以墨染竹。真正把墨竹画发展推向顶端的是北宋的文同及其开创的“湖州竹派”。文同首创了以浓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的竹叶处理方式,并提出“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的竹画创作基本原则。文同的表弟苏轼不仅文学成就斐然,而且也是“湖州竹派”的代表画家,他在文同墨竹理论基础之上进一步对其竹画的特点进行阐述:“与可画竹时,见竹不见人”“其身与竹化,无穷出清新”,指出文同画竹时已经达到了物我相忘的境界。“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名句也出自苏轼。“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士俗不可医。”他认为竹如谦谦君子,是高雅的象征,竹给予人精神上的力量远比物质重要。正因为以竹比德君子,使以苏轼为代表的宋代文人画家在开文人画创作之先声时,首选竹为描绘对象,“竹”成为后世文人画创作不可或缺的重要主题。

  竹画发展至元明清,唐代的着色画法,五代的墨染法虽有部分画家沿用,但竹画的主流是北宋开创的墨竹画,而各时代的风格和技法略有不同。元人崇尚“因心造境”,赵孟的一首题画诗“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道出了“书画同源”、以书法入画的竹画创作真谛。与赵孟并称“元初画竹三大家”的还有高克恭和李。李着有《息斋竹谱》,共七卷,对竹的种类、生长规律及画法做详细剖析,是关于画竹方法最早最系统的一部画学专着。赵孟的妻子管道升也是当时的画竹名家,并着有《墨竹谱》一卷。元代正是文人画的崛起时期,此时的竹画也成为文人画家的必备技能,“元季四家”的吴镇也善作格调清雅的墨竹图,就连元末的奎章阁鉴书博士柯九思也受时代风气的影响,以竹画见长。柯九思着有《竹谱》,他继承了赵孟“以书入画”的思想,将竹画的操作步骤具体化:“写干用篆法,枝用草书法,写叶用八分,或用鲁公撇笔法,木石用折钗股、屋漏痕之遗意。”

  明代的墨竹画,首推宋克、王绂、夏昶三家,其中以夏昶成就最大。夏昶以楷书笔法画竹,其竹画继承元人画竹传统,合规矩而气韵生动,时人有“夏卿一个竹,西凉十锭金”之说,足见其竹画之受欢迎程度。清人竹画创作最有特色的当属“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在书法上,他糅合草、隶、行三体作“六分半书”,又以“六分半书”入竹画,其作品多以奇峭取胜,章法疏密不一、错落有致。他注意观察自然,“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的竹影皆是其灵感来源,他还提出了从“胸中之竹”“眼中之竹”到“手中之竹”的竹画创作心得。更难能可贵的是,郑燮将“手中之竹”作为其思想和人品的化身。

2015年1月

作者:戚学慧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