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姓名:韩滉,别名:字太冲,生卒年:723年-787年,朝代:唐代,民族:汉族 ,籍贯:长安(今陕西西安)。
韩滉,少师休之子,以荫补骑曹参军。唐代中期的政治家和画家,历经玄宗至德宗四代,从地方官到藩镇、宰相。唐至德年任吏部员外郎,性强直,明吏事,以户部侍郎判度支数年,德宗时为镇海军节度使,遣将破走李希烈,调发粮帛以济朝廷。贞元初加检校左仆射及江淮转运使,封晋国公。贞元初,官检校左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政治上要求国家统一,曾参予平定藩镇叛乱的斗争。性节俭,衣裘茵袵,十年一易,居处仅避风雨,不为家人资产,幼有美名,天资聪明,善《易》与《春秋》,好鼓琴。著有《春秋通例》一卷,《天文序议》一卷等。
韩滉工书法,草书得张旭笔法。画远师南朝宋陆探微,擅绘人物及农村风俗景物,摹写牛、羊、驴子等走兽神态生动。韩滉画牛之精妙乃为中国绘画史千载传誉之佳话。古人说韩滉画牛“落笔绝人”;对于其牛畜画,陆游谓之有生难见之“尤物”,赵孟頫称其为“稀世名笔”,金农叹为“神物”;又有清代画家钱维成将韩滉与韩幹并称为“牛马专家”。
考之画史,韩滉不仅擅画牛羊,同时“尤好图田家风俗”,描绘农家事物、风俗人物和表现农家生产、生活场面的田园风俗画在韩滉绘画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宣和画谱》所载北宋御府所藏韩滉画迹三十六幅中半数以上是田园风俗,三分之一以上(十三幅)是人物,而牛畜画只有四幅。南宋陆游赞其田园风俗画:“每见村童牧牛于风林烟草之间,便觉身在图画,起辞官归里之望。”而韩滉人物画不仅数量众多而且造诣极高、成就突出,有较高的地位。在谈到唐代人物画家的成就时,中晚唐画家程修己甚至认为韩滉人物画比张萱、周昉人物画还要“完美”:“周(昉)侈伤其峻(俊),张(萱)鲜忝其澹,尽之其为韩(滉)乎!”程修己认为,周昉人物画过于夸张其丰硕之态而“伤”其俊秀之相,张萱人物画艳丽有余但缺乏生机,而韩滉人物画则能兼张周之长又弃其不足,甚至达到了“尽善尽美”的境地。可惜除《五牛图》外,韩滉绘画不传于世。韩滉以田家风俗人物和生产生活为题材的绘画我们已无缘亲见,而只能从仅有的文献记载来推测其大体风貌。在唐代,诸多画家热衷描绘雍容典雅的贵族人物和华丽富贵的鞍马,而不屑于将牛羊、村田乡野、农夫牧童等田家风俗事物作为绘画的题材。但作为一朝宰相,韩滉却舍鞍马而求诸于牛羊,舍贵族宴乐声色而求诸于田家风俗景物,将绘画题材转向农家生活的拓展,关注田家的悲欢。他在农村生活和田家风物的描绘中,记录着农家生活的喜怒哀乐,寄予着对广大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并从中发现一种农家生活质朴自然的美,在怡然自乐中蕴含着一种恬淡闲适的情调。韩滉开创了田园风俗绘画的先声,并深深影响了戴嵩、李渐、张符、邱文播等一批以田园风俗为题材的画家的创作,形成了以韩滉为首的田园风俗绘画一派,对后世耕织图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启示意义。
作品欣赏:
唐代画家韩滉的《五牛图》,是中国绘画史上仅有的一幅以黄牛入画的孤品, 是少数几件唐代传世纸绢画作品真迹之一,也是现存最古的纸本中国画。
《五牛图》以长卷形式,从右向左画着五头颜色不同、姿态各异的黄牛。画面背景除一丛荆棘外,别无他物。每头牛既独立成章,又相互呼应。 第一头牛低头伸脖,头面扭向正面,肥壮的身躯正蹭着一丛荆棘挠痒痒。那对迷离的牛眼、惬意的表情以及如同弯月一样舒展的牛角,可见它蹭得有多么舒服。 第二头花色牛昂首前行,步履稳健、精神兴奋,惬意地挥甩着尾巴。花色牛的花斑点染生动,大色片和小斑点交错互补。第三头褐色的牛正面冲着观者,嗔目张嘴,哞哞吼叫,牛角也横成一线,似乎在示威。正面的动物很难画,画家把牛的臀部画得比较高,表示出身体的长度,使这头牛的造形具有很高的透视水平。 第四头浅黄色的牛停下脚步,回首张望,并伸出半截牛舌,神态活泼可爱,显然是在回应后面伙伴的呼唤。第五头深黄色的牛站立不动,神态有点憨,有点倔,又有点郁闷,你看那只牛眼,直愣愣的分明在瞅着观者,牛角也好斗地冲向前方。这头牛不一样的地方是头上套着红色缰绳。难怪它有些不高兴,因为头上有束缚。 五头牛中每一头既可独立成图,而相互间又能首尾连贯,前呼后应,彼此顾盼,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整幅作品完全以牛为表现对象,无背景衬托,造型准确生动,设色清淡古朴,浓淡渲染有别,画面层次丰富,达到了形神兼备之境界。
整幅画面,用笔流畅,富有变化。牛头、牛角及牛蹄等紧要处,以中锋浓黑强调;牛腹、牛身及牛脖颈的褶皱,用浅淡粗线条流利勾勒,表现出了黄牛粗糙的皮质。着色上,画面浓淡适宜,头部、牛身用浓颜色,到牛腹逐渐化浅,具有很好的块面感。整个画面的颜色以黄色为基调,同时又富于变化。 在技术表现上,韩滉选择了粗壮有力,具有块面感的线条去表现牛的强健、有力、沉稳而行动迟缓。其线条排比装饰却又不落俗套,而是笔力千钧。比起曹霸、韩干画马、周昉、张萱画仕女,似乎在线条独立性展现方面有更多的追求。由于其线条茁壮如此,故尔五牛姿态虽有平、奇之不同,但在审美趣味上是同样的厚重与生拙。
《五牛图》最成功之处,在于以牛不同的眼神、姿势、牛角的形态画出了牛的情感。画家通过对眼白、眼眶皱纹和睫毛的细微描写,表现牛的不同眼神,配上不同姿势,分别把五头牛或自由活泼,或倔强沉闷的各种神态刻画得栩栩如生。
全图虽平列而绘,但不紧不散,有种闲适而平和的总体感觉。史载韩视为官,重农事,他传世著录的作品中,亦多《田家风俗》、《村社图》、《尧民击壤图》、《丰捻图》之类与田家生活与农业生产有关题材的作品。其中,牛的题材占了极大的部分,这幅《五牛图》的背后,正潜藏着那唐代繁荣后面努力生产的一面,它不但反映出唐代那种以现实题材人画的风尚,反映出唐代社会生活的情调,也反映出唐代畜兽画的典型面貌与极高的水准来,使这幅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不但成为以牛为题材的绘画代表作品,也成为一件罕有的代表唐代绘画艺术风貌的名迹。
《五牛图》的画卷上,有南宋高宗、元代赵孟頫、清代乾隆皇帝等十几家历史名人的题跋和钤印。这些题跋和钤印构成了《五牛图》另一个文化奇观,是《五牛图》的流传有绪的证据。
此图历来题作“唐韩滉《文苑图》”,根据的是图左上有宋徽宗赵佶亲书瘦金体“韩滉文苑图 丁亥御札”,下押“天下一人”。但近年来遭到专家的否认,一是图中人物头戴的“弓脚上翘”的“幞头”形式,唐时尚无,是五代以后才流行的;二是图中人物衣纹的细劲颤曲的线描,极似五代画家周文矩所创的“战笔描”,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有周文矩的《琉璃堂人物图》,其后段画卷构图几乎与《文苑图》无二,于是专家将《文苑图》改为周文矩所作。但我仍有些茫然,何以距唐代最近、熟读古画并亲手摹画的宋徽宗赵佶,以及曾收藏此图的元画家王蒙都看不破此玄机?但是将此图归于五代所作,也不算枉屈了它,《文苑图》确乎融合了唐、五代人物画的极高水准。
《文苑图》纵31.3厘米,横58.5厘米,绢本设色手卷,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图中四个文人围绕着一棵松树,左边两人坐在石凳上展卷议论,其中一人向旁环顾,似乎什么声音打扰了文苑的宁静。右边两人一人左手执卷,右手握笔托住下巴,撑在石桌上,两目凝神,在斟酌文字,而与他对面的一人则双手笼袖,伏在折曲的松树干上,屏息静思。另有一小童俯身在旁研墨。五个人无论形象、举止,都生动、贴切,神采奕奕,而又各如其分。显示了唐、五代画家精工的写实能力。
这是一幅文人相聚的生动写照,而此前的人物画,大都刻画宗教鬼神、帝王嫔妃、贵胄隐士,很少有描绘日常文人生活的。四个人面目清秀,衣冠楚楚,以铁线曲蚓法勾衣着,提按起笔,运笔微带战颤,如流水行云,功力深厚。两人衣着仅勾线而无染,另两人则略加烘染、敷彩,而松树、石桌凳则勾、皴精细,墨色渲染,略施淡彩。与唐代人物画的明艳典丽相比较,确也融入了五代绘画水墨清净的新格调,但无可置疑,这种格调乃是唐代始兴的水墨山水画的衍绎,显得精致而雅秀,用以表现当时文人的生活情景非常适合。
感谢收看,阳阳说画致力于为您呈现精美画卷。
欢迎收藏转发,如有问题欢迎在评论处留言。
敬请搜索关注“阳阳说画”,谢谢!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