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文人士夫作画,自宋之后逐渐兴盛,走的是一条有别于民间画工与宫廷职业画家的创作道路。文人画更讲求于技法之外的才情修养,恰如陈师曾所言之四要素:“人品、学问、才情和思想,具此四者,乃能完善。”在笔墨功夫之外更讲求画者画外的思想与涵养。故于创作之中,便有了“逸笔草草,聊以自娱”的自在,以“抒胸中逸气”去看待创作,在游戏笔墨之间表露画家的“性灵”或抱负,借绘画以遣兴抒怀,或完成“托物言志”之意图。因之,在历代文人画家的实践之下,渐渐赋予了某些题材以固定的、具有某种人格化精神内涵的意义指向。
戚学慧 高节清风 136cm×68cm 2017年
其中“梅兰竹菊”便为人们最熟知的题材,而画竹又深为文人画家所喜爱。概数历代画家,从五代的李煜,宋代文同,元代吴镇、倪瓒、赵孟 、管道升、李衎、柯九思,明代王绂、夏昶、文徵明、唐寅、徐渭,至清一代之郑板桥、八大、石涛、金农、赵之谦、任伯年等人,皆善作竹画。其实践既推动了竹在传统文人画创作中的重要性,同时也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竹的理解与表现。时至今日,竹依然是当代许多画家锤炼技法、锻炼情思、传情达意的重要载体,而戚学慧先生便是其中一员。
戚学慧 初春 70cm×56cm 2015年
戚学慧先生好作竹,其笔下多作墨笔、朱竹与翠竹。其墨竹古雅简淡,在干湿枯润的笔墨之间流露着一种传统文人气,可见出其源于宋元之间的传统根基;其朱竹灵动秀丽,于浓淡虚实的朱红之间渗透着一种美好的寓意;其翠竹则清新自然,于穿插错落之间传递出一股鲜活生动的美感。观戚学慧先生的竹画,能感受到画家于竹的热爱之情,以及由细致入微的体察而来的、一种充满勃勃生机的生命力。
戚学慧 石竹双清 25cm×50cm 2015年
他对竹的表现并不单一,其传统一路以浓淡干湿之笔墨写出,注重枝叶之间的结构关系与笔法表现,在墨色变化之间呈现空间与明暗的关系,使其画面富有层次感。另一方面,他于摹古之间又不拘泥于传统的造型风格,而是回归到对现实的观察中,力求自然环境下的竹之再现。春天之竹、秋天之竹、雨中之竹、雪中之竹、月夜之竹,四季变化,风霜雨露,在他的笔下,竹子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呈现不同的状态,形态各异,生趣盎然,得自然之神韵,于自然生动的姿态之间见出画家细腻而敏锐的观察力。然而更应该看到的是,在这些顾盼生姿的竹画之间总显露着一种静谧的意境,不管其画面的构成是繁密的竹林抑或是简约的折枝,画家始终将自己的审美与性情印刻其间,传递着画家几十年来对竹的理解。他的竹画于传统的基础之上也融入了自身的性情与学养,并在笔情墨趣之间获得一份怡然自得的状态。
戚学慧 知竹可见 35cm×60cm 2015年
应该说,戚学慧先生对竹及竹画的理解,既有深耕传统所得的基础,也有自身对竹的喜爱,同时不可忽略其对中国茶文化的深入钻研,和早年研习哲学宗教所获得的思维训练,以及在博物馆工作多年于耳濡目染中获得的文化积淀。沉浸在蕴藏着深厚传统文化的不同领域决定了他对文化的理解,同时又内化为自己的一种气质,这保证了其所创作的竹画既不失正统的根基又具备独特的个性,而此种状态也必然使他的创作日益精进。
戚学慧 竹里清风主外尘 180cm×97cm 2017年
戚学慧 清风高节 180cm×48cm 2017年
戚学慧 修筠图 136cm×68cm 2017年
河北滦南县人。北京大学哲学系毕业(获学士学位),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现任中国国家博物馆展览策划与美术工作部主任,国家博物馆艺术委员会委员。曾主编《翰墨》杂志。擅长画竹,尤其是墨竹,作品曾被中国国家博物馆和奥运会组委会等单位收藏。先后具体策划并举办了国内外百余个重要展览,其中有道法自然——大都会艺术博物馆精品展、星云大师一笔字书法展、罗丹雕塑展、任梦璋八十艺术回顾展、纪念刘开渠诞辰110周年展、蒋兆和诞辰110周年纪念特展等展览。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