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推荐】史金淞个展:第三种复制

ROvaj0P0f26MwoxZbq2xSSfK1gjX3qCe6ET8jUvJ.JPG

展览海报

廖廖策划的“史金淞个展:第三种复制”将于2018年11月10在798白盒子美术馆开幕,展览上将呈现由史金淞“松系列”的山寨版构建的装置作品,并且邀请生产厂商到现场展开对话。

策展人廖廖认为:知识产权在当代中国的复杂面貌、全球化浪潮下复制文化的变迁、艺术品与器物的价值区分、山寨文化背后的技术性模仿和体制复制,以及,艺术家打破原创与山寨的藩篱与厂商进行合作,尝试在不同群体间建立全新的公共关系,同时也是艺术家对于个人处境与公共空间的关系的思考。

廖廖认为,在“第三种复制”的时代来临之前,曾经有两个著名的“复制”理论,第一种复制是本雅明提出的“机械复制”,技术进步与工业化生产使大规模的艺术品复制成为可能,“机械复制”是大众文化兴起而精英文化陨落的标志。第二种复制是安迪·沃霍尔在作品中不断重复的商业文化与流行文化的图像,丝网印刷的复制符号反映了商业化与消费主义对现代价值观的巨大影响。

今天我们依然面临着机械复制与符号复制的问题,但是当代的“复制文化”的内核与外延都已经发生了巨变,席卷中国乃至全球的第三种复制的浪潮不仅覆盖文化艺术,同时也指向政经体制。

当史金淞原创的“松系列”作品在全国各地遭遇普遍的山寨盗版,他没有采取简单的维权,而是购买与租借了数十棵山寨松树,布置了一个“个展”。

通过工厂化的山寨松树与原创作品的并置,我们可以看到,早期的山寨复制是落后经济体参与全球化高速发展的捷径,但是也让人思考山寨之路是否也会遭遇瓶颈与困局。技术性的复制在繁荣过后,是否也会带来“后发劣势”?

当原创松树与山寨版同场,我们可以看到作为传统文化符号的松树,在传统文人精英的文化语境中,在当代艺术家的视角下,以及在大众文化的消费角度下,所具有的不同的审美意义。

史金淞用山寨品来打造“个展”,表现了对知识产权的多元化思考。今日中国的诸多困境源自于与其它经济体关于知识产权的纠纷,这不仅是政经,更是文化冲突。按现代观念,维护知识产权保护原创者利益,但在互联网语境中,分享精神又变得越来越重要。第三种复制的展览试图呈现出“知识产权”在当代语境中的复杂而真实的面貌。

除了现场密布山寨品,我们还邀请生产厂商莅临现场,共同讨论知识产权的问题,展览并不是呈现一种对立的关系,也不是提出批判的立场,而是揭示一种复杂的“共生的状态”。从这一点来说,艺术家不是一个评判者,而是一个观察者,同时也是一个介入者,展览营造了一个新的公共空间,让原创者与山寨者联合起来寻找合作的可能性,填补“万壑松风”中的沟壑。

于史金淞而言,公共艺术并不限于在公共空间里堆砌实体作品,他的公共艺术实践是打破原创者与山寨者之间的藩篱,在不同群体间建立全新的公共关系,受邀参加展览的厂商将会参加现场招标会,优胜者将与艺术家一起参与“林州艺术乡建”项目——艺术家尝试让此种新的公共关系产生新的创造力。

当代中国的艺术理论复制、知识产权的复制、经济模式与意识形态的复制曾经带来成功与奇观,今天的我们又要如何面对其深陷的困境?作为文化生产者的艺术家,如何思考个人处境与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这是我们希望通过“第三种复制”的展览寻求的答案。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