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8-11-14 16:49
展览现场
2018年11月10日,“史金淞个展:第三种复制”在白盒子艺术馆开幕,此次展览由廖廖策划,展览上呈现由史金淞“松系列”的山寨版构建的装置作品,并且邀请生产厂商到现场展开对话。
参加此次艺术论坛的有中央美术学院(微博)实验艺术学院副教授邬建安、中央美术学院公共艺术系系主任李悦、文学博士汪民安、策展人朱彤、著名设计师梁建国、著名建筑设计师李道德、企业家侯正华、艺术家吕山川、何汶玦、师建民、邓玉峰、东方艺术大家主编严虹等20多位嘉宾,“万壑松风”合作方林州市宣传部部长王献青因公务未能到场,特发来开幕祝贺短片。
艺术论坛通过艺术家的作品IP的分享,在艺术家与生产者之间构建新的文化生产力,探索艺术IP的文化环境与新的公共艺术。
艺术论坛分为“万壑松风”产品评选和研讨会两个部分。现场8位生产厂商及对中国当代艺术颇有研究的艺术评论家、艺术家、设计师等学者们济济一堂,针对“IP与公共艺术的社会意义如何体现”、“如何以艺术授权打造IP文化”“个人处境与公共空间的关系”等问题展开了激烈的讨论。
策展人廖廖认为,在工业时代退出历史舞台之后,现代的社会是一个不论城市及公共空间都需要IP文化的时代,展览并不是呈现一种对立的关系,也不是提出批判的立场,而是揭示一种复杂的“共生的状态”。艺术家不是一个评判者,而是一个观察者,同时也是一个介入者,因此通过此次展览营造一个新的公共空间,让原创者与山寨者联合起来寻找合作的可能性。
研讨会现场,批评家及理论家从学术的观点上分析了艺术授权的方式打造城市文化IP是国际通行的模式,IP文化在城市及空间的需求中,其艺术授权的多元性运用体现在多个层面的体现;艺术家们则站在创作的角度上,阐述了艺术创作保护与著作权的问题;设计师们以提升家具、工艺品、服饰、公共设施等生产生活的文化内涵,如何更好地将IP文化资源转化与利用,把蕴藏在其中的文化价值与设计概念充分地挖掘出来进行了论述;研讨会最后,在场的企业家们则分别对IP文化推动城市文化经济的体验式消费、体验营销及拉动城市文化消费进行了说明。
在数字技术如此快速发展的时代,在对知识产权保护方面,世界知识产权组织从2000年开始就在互联网相关问题方面进行着努力。就目前的主流的山寨现象可分为两种状态:一是对正版产品直接进行仿制;二是对正版产品部分借鉴与模仿。知识产权在当代中国的复杂面貌、全球化浪潮下复制文化的变迁下, “复制文化”的内核与外延都已经发生了巨变,席卷中国乃至全球的第三种复制的浪潮不仅覆盖文化艺术,同时也指向政经体制。
艺术家史金淞发现他原创的“松系列”作品在全国各地出现山寨盗版,但他没有采取简单的维权,反而是打破原创与山寨的藩篱与厂商进行合作,尝试在不同群体间建立全新的公共关系,艺术家对于个人处境与公共空间的思考从新整合,构成了今天我们所看的这个“个展”。
史金淞利用白盒子独特的空间,将自己原创的松树放置二楼,与展厅一楼的山寨作品形成一个相呼应又相对立的奇妙世界。原创与山寨的并立,让我们看到松树作为传统文化符号,在传统文人精英的文化语境中,在当代艺术家的视角下,以及在大众文化的消费角度下,所具有的不同的审美意义。
为了将“复制”彻底发挥到极致,一向天马行空,琴心剑胆的史金淞将不同尺寸及形状的镜子布置在展厅各个墙面上,镜是人们日常生活最普遍又必不可少的用品,镜又是复制人间景象最好的器具,它能复制出你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但同时镜所复制的一切都是虚拟的,利用镜的虚,展览现场作品的实,营造出一个虚则实之,实则虚的新的公共空间,让观者身处其中,通过现场的作品能对知识产权进行多元化的思考。
今日中国的诸多困境源自于与其它经济体关于知识产权的纠纷,这不仅是政经,更是文化冲突。按现代观念,维护知识产权保护原创者利益,但在互联网语境中,分享精神又变得越来越重要。艺术家史金淞也试图通过此展览呈现出“知识产权”在当代语境中的复杂而真实的面貌。
受邀参加展览的厂商将会参加现场招标会,优胜者将与艺术家一起参与“林州艺术乡建”项目——艺术家尝试让此种新的公共关系产生新的创造力。展览将持续至12月3日。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