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梅兰竹菊,本是中国传统文人画中常见的题材,然而若说到对中华文明影响的深远,则非竹莫数。在中国人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无处不见竹的影子,历代文人墨客咏竹、画竹者不可胜数,“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不仅是苏东坡笔下的名句,更是萦绕在众多后人心头挥之不去的吟诵。
据《中国美术辞典》记载,“画竹原以唐代萧悦、五代丁歉最有名,但无画迹传世。北宋文同、苏轼以画竹着于时”。早在唐代,王维、吴道子即以画竹名世,此后五代的徐熙、西蜀的黄荃父子等,更把高洁之竹、气节之竹形诸笔端。这一时期的关于竹的绘画,手法多采用工笔双钩,以求形似,可以说是中国绘画史上画竹的第一个阶段。
出现于北宋晚期的写意墨竹,则由于有了文化的承载而面貌一新,其代表人物文同甚至由于“胸有成竹”这个成语而家喻户晓。文同“有成竹于胸中,笔墨与物俱化”的表现,使得竹的姿态、品德和节操,都被融入到画作之中,开启了墨竹创作的新篇章。元代以后,墨竹逐渐成为画家寄意遣情的重要手段,吴镇、倪瓒、赵孟頫、管道升、李衎、柯九思以及其后的王绂、夏昶、文微明、唐寅、徐渭、陈洪绶、郑燮、赵之谦、任伯年等著名画家都善画竹,均有作品传世,竹的精神与品格在诸多名家的笔墨中不断延展升华。历朝历代画竹者名家众多,异彩纷呈,成为中国绘画史中一道独特的文化奇观。
在当代画家中,擅画竹者也不在少数,张立辰、卢坤峰都是其中的佼佼者。伴随二十世纪东西方文化的融汇与碰撞,墨竹这一传统文人画中常见的题材,在当代人的思考与探索中,又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焕发出时代的生机和韵味。这其中,戚学慧所作的墨竹,以其独到的精致和秀外慧中的内敛,让我们对这一题材有了新的观感和认识。
戚学慧所作之墨竹,深得历代名家墨竹之精髓。摹古而不泥古,笔意出入宋元之间,气韵灵动质朴,结构出人新裁,章法错落有致,笔墨运用曼妙,回味幽雅绵长,在清新淡雅、刚毅秀丽中传递出一股鲜活生动的美感和力量,让观者很自然地融入其中,润物而无声。
在他墨竹的表现中,常以淡墨描绘竹的主干,以重墨或彩墨表现枝叶,借法西画中透视与光影的表现来营造明暗的层次关系,又以国画中的干湿来表现竹的动静和层叠,使得静态的画面中出现了光影明灭的效果,通过疏密关系的巧妙布局和对比极为强烈的结构形式,以极简的具有现代感的章法,令其墨竹体现出一种淡淡的禅意,又或以层层繁而不乱的皴染来构建各种层次关系,通过笔墨的精准控制使其作品呈现出叙事或言情表达。这或许和他就读于北京大学,研习中国佛教文化的学习经历有关,又或许与他在文化文物系统工作近四十年耳濡目染的学养积淀相连。
在戚学慧的作品《禅心如是》中,观者体会到了这种禅的意境,领悟到了出世的超脱和自在,而在他的作品《竹梦》中,观者又看到了生命的力量和勃勃的生机,感受到入世的淡定和坚守;在《春风雨后图》中,作者表现了微风轻拂、光影摇曳的动感,甚至使人有点眩晕,而在《虚心师竹》中,凝重质朴画面除了让人感到庄重肃穆之外,竟然还有一丝悲壮。同是墨竹,在戚学慧不同的作品中,凝结的是不同的情怀和感动。这种情感的多样性也使得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代之感,让他的作品变得可亲、可近、可爱。
无疑,广泛的兴趣爱好成就了今日的戚学慧。无论是他洋洋洒洒,质古气朴,熔章草与今草于一炉的书法,还是他对于茶文化由于兴致所致而进行的深入的钻研和成就,以至于在多年的文博工作中的养成的对于金石篆刻的癖好,甚至早年学习哲学和宗教的求学经历,都是成就他今日绘画面貌的重要因素,而持之以恒的努力和对于水墨的不懈追求,都将为他的绘画出描绘出新的佳作。
作者:农人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