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最初看到戚学慧先生的作品,是他的一本竹子画集。收录了《竹报平安》、《禅心如是》、《虚心师竹》等作品。作品以竹子为创作主题,绘制于扇面之上:或疏疏落落,或蓄势待发,或青葱翠绿,或秀逸挺拔。
青青翠竹,于风中簌簌低吟,于夜月中留下疏朗俊影,是中国历代文人画家之最爱,谓之“君子”。苏轼有“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的诗句。古代传统文人的家居中甚至自植翠竹以示风雅。竹入画,大致始于唐,王维、吴道子等人均有画竹记载。宋代文同、元代管道升、明代归昌世等画家则以画竹著称于世。至清代郑燮更是画竹五十余载,独创了“削繁就简”、“俊朗萧散”、“顾盼有情”、“瘦硬秀拔”的板桥风格。
在对传统文人墨竹画法的反复揣摩与研究中,戚学慧先生进行了大量创作。如他画的一幅《报石图》,在苍翠点点的灵石中,几竿修竹挺立,石头以淡墨泼洒写出,衬托出竹叶的浓繁茂密,生机勃勃。构图疏密有致,层次井然,颇有板桥风范。他另有一幅《竹报平安》则以淡墨勾石轮廓,横皴淡擦,再绘朱砂竹,竹叶红而不艳,浓淡参差。画中竹石相应,天趣淋漓,展现了竹子傲立寒冬的风骨。可以说,戚学慧先生笔下的竹子大多瘦硬挺拔、清爽高洁、挥毫点染,一气呵成。不禁使人想起顾安于《竹石图》中的名句:“写取一枝清瘦竹,秋风江上作渔杆”。
在学习古人的基础之上,戚学慧先生更注重实景观察与写生。对于所钟爱的竹子,他往往不遗余力地以不同视角进行拍摄。这些照片犹如一幅幅隽美而永久的图画:清澈的溪流边,茂密的竹林、坚韧的竹节、葱翠的竹叶,使人仿佛听到萧萧竹声,低婉虫鸣。观竹、爱竹,在这样的诗情画意中,戚先生用他对竹子的款款深情,或于长幅或于横卷进行了大量写生,如《翠竹图》、《竹石图》等作品,简约明快、清新不俗。
古人爱竹,不仅是因为竹的风雅。竹子四季常青、秀逸潇洒,犹如翩翩君子,象征着旺盛的生命力,不屈不挠。竹子空心,弯而不折,则象征着虚心自持、柔中有刚的品德。这些都是中国古代文人在精神上的最高追求。然而,对于竹子高洁品质的赞颂,在当今的水墨画坛中其实并不流行。很多画家追新求异,不惜以夸张、极端的表现手法和内容渗入到中国的传统水墨中,使人哭笑不得。而戚学慧先生却独自静静地在传统竹画创作中吸收古人的绘画精髓与心灵追求。
画如其人,戚学慧先生在生活中也是一位非常敬重传统道德观念的人,处世低调平实,为老人之孝道远有所闻。虽然画画做事都很严谨,但平时对人却总是一脸谦逊的笑,即使对晚辈说话也从不大声,与人为善,令人感动。
作为毕业于北京大学哲学系、主攻宗教学的研究生,戚学慧先生不仅是位画家、同时还是一名资深的摄影师。古人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对于生活的热爱,不仅使他的足迹遍布于祖国大疆南北、同时也远赴地跨亚非两洲的埃及古国以及欧洲文明的源起希腊,并留下大量的风土人情图片。在对西方的历史古迹进行反复观摩、研习后进而反思中外文明的差异:“古希腊哲人柏拉图和古中国的孔子生活在时间相近的久远年代中,分别在西方和东方促进着文明的前进,他们素未谋面,但两人的许多观点不谋而合”,戚学慧先生说:“文明像海水一样,都是全人类的。”这一庞大的容纳百川的胸怀,在他的艺术创作中同样体现出来:把古人对于竹子的描绘与对竹子精神的歌颂,用今人的画笔传承并发扬下去。
山阳散人
2014.7.1
作者:山阳散人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