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6-08-26 11:11
2002年北京今日美术馆开馆后,国内进入了一个所谓的“美术馆时代”,大量公立美术馆、民营美术馆以雨后春笋之势诞生。以四川为例,2009年的蓝顶美术馆、2011年的成都当代美术馆、2015年的四川美术馆新馆、2016年的A4美术馆(原A4当代艺术中心)等,都成为这一“时代”鲜活的注脚。
不过令人费解的是,国内美术馆大兴土木,艺术展一茬接一茬,有关美术馆的知识生产却严重滞后。关于艺术或者美术,普遍的讨论都集中在艺术家、艺术创作、艺术展览、艺术教育、艺术市场、中外艺术交流等领域,对于美术馆的建设、运营、管理,多少有些心不在焉或语焉不详。直至今年2月,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还撰文高呼“建立中国的美术馆学”,祈望将来“中国不缺少美术馆学研究,而且这个学科建立在充分而扎实的基础之上”。
在这样的背景下,成都当代美术馆执行馆长蓝庆伟的新著《美术馆的秩序》,便显得尤为难能可贵。开馆5年来,成都当代美术馆举办过轰动一时的“2012毕加索中国大展”,推出了以平面绘画、影像艺术、装置艺术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当代艺术展览,2015年以来又开始着重探讨科技与艺术结合的可能性。作者作为这一过程的见证者、亲历者与参与者,自然有能力、也有必要将关于美术馆的思考,纳入这样一部带有反思意义的作品。
如果仅凭书名中的“秩序”一词,以及封面上“禁止吸烟”“禁止饮食”和“宠物禁止入内”的标志,我们可能会误以为该书旨在讲授“文明观展”的诸多礼仪。然而作者很快便在“导言”中提醒读者,“秩序”更多指的是“行事守则与工作方法”:它是一部与美术馆同行“共勉”的作品。
在笔者看来,这本12.6万字、200页出头的小书,最大的贡献是切中了“美术馆时代”的诸多弊病,提供了“美术馆时代”的冷思考。比如作者认为国内美术馆往往只注重建筑的修建,忽视以藏品为基础的构建独特的美术馆文化;比如由于资金、机制等因素掣肘,它们往往不注重本土之外艺术品的收藏;比如国内不少美术馆馆长由艺术家担任,其专业管理才能值得加以考量……观察我们身边的美术馆,这些现象几乎都能“对号入座”。
作为一名在西南地区从事当代艺术工作的美术馆从业者,作者的视野当然有其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不过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行文中尽可能跳脱身份的牢笼,将公立与民营、全球与本土、专业与公共、文化与产业等加以兼顾、融合,形成具有整体性和普遍参考价值的论述。
这种宏观、包容的视角,似乎正是艺术界普遍缺失的:不同的“阵营”搞不懂甚至不屑于搞懂对方的“游戏规则”,交流、沟通、理解和合作自然无从谈起。实际上,无论传统书画还是当代艺术领域,都面对着诸多类似的问题。《美术馆的秩序》的撰写,因此更像是一件“缝合”的工作:将美术馆“面子”的热闹与“里子”的问题同时呈现;将不同艺术阵营拉到一起面对相同的困境。一本小书的效果难以预料,然而毕竟是难得的尝试。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余如波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