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雅昌专稿】孙莉:从艺术中心到美术馆 A4的美术馆综合体之路

2016-10-26 10:32

  麓湖•A4美术馆馆长孙莉,图片由A4美术馆提供

  2015年12月31日,A4当代艺术中心关闭了在麓镇的场馆,于今年迁至天府新区麓湖生态城艺展中心,更名为麓湖•A4美术馆并正式注册成为民办非盈利美术馆。

  虽然美术馆的主体空间要等到明年4月才会开放,但从今年8月开始,美术馆的项目已进入到正常的工作节奏。从“艺术介入与社会化实践”在地论坛开始,到第三届“iSTART城市创想教育论坛”,我们可以一窥A4未来运营的主要目标和方向。在馆长孙莉看来,新的A4已经不单纯是进行艺术展览的物理空间,而是一个美术馆的综合体,会更注重向城市空间或者公共空间的外延。

  谈及新馆的规划和侧重点,孙莉表示,“美术馆将聚焦国际国内前沿艺术的发展,致力于推动新媒介艺术在中国的学术研究与现场实验,在扩展国际间文化艺术交流的同时关注艺术的在地实践,透过丰富多元的公共教育与文化活动强化与社区、城市的互动与合作。美术馆的工作不单纯是展览和教育活动,和艺术家的合作同样不只是物理空间的作品转移、并置。虽然我们的项目合作的艺术家来自全国乃至全世界,成都本地艺术家的比重并不高,但我们希望可以多地做一些本地的扎实的基础性工作,真正了解这个区域的艺术生态状况并在A4的能力范围内实现活化并给予支持,这都是需要去摸索、并深入长期性的工作。”

  在A4的这几场活动之前,我们更早的看到了“麓湖生态艺术馆”,这是由A4团队策划,并运营管理的另外一个场馆,一个探讨“人和环境之间关系”的常设性主题展馆。在这里,通过“水”这条线索,具象的、有温度的回溯了成都这座城市的历史和未来发展的可能。通过“麓湖生态艺术馆”这个“异幻空间”,观众可以看到成都平原的水从何处来;馆内长达13.2米的木刻版画和动画相结合的作品“水岸成都”,由艺术家孙逊创办的π格动画工作室完成,画面犹如一幅成都的“清明上河图”;环幕影院中几米的动画影片以“水”作为切入,传达了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想象;了解到名和晃平(KoheiNawa)的“棱镜鹿”以及它所存在的整个自然环境背后的故事,我们会被整个团队的诚意深深打动。而这一切,在孙莉看来,是一个把想象变为现实的过程,从另个角度来看也算是一个大型的行为艺术。

  麓湖•A4美术馆外景,图片由A4美术馆提供

  从2007年开始筹备,2008年正式开馆,A4到今年已经有八个年头了。2017年,在它九岁生日时也将迎来麓湖•A4美术馆的开馆展,时间还有半年,让我们翘首以待。

  由艺术家孙逊创办的π格动画工作室完成的长达13.2米的木刻版画和动画相结合的“水岸成都”,图片由A4美术馆提供

  麓湖生态艺术馆,以“水”为媒介的未来生活畅想

  雅昌艺术网:麓湖作为房地产商,为什么要打造“生态艺术馆”?

  孙莉:作为未来天府新区的核心区域,麓湖已经突破了人们所熟知的社区概念,而是一座生态、艺术,面向未来生活的新城。这里住宅和公共建筑的配比为1:1.不仅有大量的住宅,还将有庞大的城市公共建筑。除开备受关注的各种现代风格的住宅和生态湖区,大量的产业办公集群、商业空间、学校、医院、美术馆、剧场、图书馆等,构成了一个完善的城市有机体。

  现在A4新馆所在的艺展中心,就位于麓湖生态城的入口位置,同时也是一个标志性建筑。天府新区的发展在生态和环境的打造中特别注重自然生态系统的保护和利用,良好的生态环境成为这个区域发展中非常重要的资源。天府新区不只有大面积的湖区,再往南走还有大片的城市中央公园,生态和环保,人居与生活,这是我们做“麓湖生态艺术馆”很重要的城市基因。

  雅昌艺术网:“生态艺术馆”在设计和打造上,主要侧重的是什么?

  孙莉:实际上“生态艺术馆”和麓湖的产品销售并没有关联。“水”作为其中最主要的核心线索,带领观众探求“水和人”之间的相互关系,人类的生活和水域之间的历史渊源。成都历史上曾被称为“东方的威尼斯”,以前这里河流纵横,水源丰富,桥梁交错,那时杜甫写诗云“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现实的状况,甚至在《马可波罗游记》里都写到了关于成都水岸生活的盛景。但是在今天,我们可能只是在地名上还保留了一些,比如驷马桥、青石桥、金河、御河,之类的名字,在市区内已经很少能够看到河流了。现在的府南河经过整治可以看到水域生活现状,但是其他大部分均越来越狭窄,甚至被掩埋,或者基本看不到可以跟水相交的成都人的生活。

  我们希望通过这个具有丰富体验感的主题展馆,让观众在其中慢慢回溯这座城市因水而生、因水而兴、因水而困的历史,同时展 望生态环境治理下的新的水文成都。

  “生态艺术馆”入口处,与人亲近的“鱼儿们”

  雅昌艺术网:“生态艺术馆”为观者呈现了哪些内容?

  孙莉:生态艺术馆是一个单流线的展馆,需要在导览员的带领下体验丰富的互动及各种媒介的作品。进入“生态艺术馆”之初,裸眼3D的小水球变成水元素,带领大家走入一个和我们现实生活差距很大的“异幻空间”。从“水”的源头开始,我们可以看到“成都之水天上来”,从雪山融雪成涓涓细流,汇聚成河流流经都江堰,通过水域的治理最后流入到成都平原,并滋养着这座城市。馆内长达13.2米的木刻版画和动画相结合的这件作品,犹如一幅成都的“清明上河图”,让观者回溯起历史上成都的水岸生活,我们可以看到包括金河、沙河、九眼桥、万里桥、杜甫草堂,以前的花鸟市场以及廊桥,这些景象通过艺术化的处理呈现于作品中。比如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乘着马车,驾着云彩从天边飘过,凤凰展开翅膀翱翔于天际,这些画面带领我们回到那一个个充满人文传说的情境之中。

  “水幕影院”,台湾绘本作家几米《那个午后的冒险》,图片由A4美术馆提供

  “生态艺术馆”的打造也包含了我们对未来生活的一种畅想,在“流水瀑布”中我们可以看到世界各地包括麓湖的很多湖岸生活图景。在影院等候区,我们用新的媒介方式呈现了不同动物眼中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人类和动物的视角是完全不一样的。比如,蝴蝶是复眼的构造,看到的物体会重叠或者左右相对,它在紫外线下对彩色的物体特别敏感,所以看到的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同时它又高度近视,只能看到一米之内的东西。壁虎,拥有视锥细胞,不仅给了它非凡的夜视能力,并且还能在夜间看见色彩。青蛙,视角范围能达到290度,呈圆锥广角,对运动的物体“明察秋毫”,静止的物体视而不见。鸟,能在一瞬间由远视的‘望远镜’变为近视的‘显微镜’,最终通过红外感应的方式发现猎物。很多小朋友对这部分的内容特别感兴趣。同时,这也提醒了我们,在这个世界上人类是和各种动物、植物共同生活着,这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在水幕影院中,能够看到我们与台湾绘本作家几米合作的动画影片。几米作为一位比较注重内心情感世界的绘本作家,作品温暖、具有疗愈性。这次把他的手绘转成动画也算是一个大胆尝试。我们并没有给他一个命题作文,只是希望他创作一个跟水、自然相关的故事,整个故事的脚本、人物设定、基本人物的形态都是几米来完成的,在他创作基础上和台湾的团队从平面转化成一个动画作品。回头来看这件作品,会发现故事呈现的环境空间跟今天的麓湖非常像。而他在创作这件作品的时候,麓湖很多地方都没有修建出来,这是一件挺有趣的事情。从另一个层面而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理想和想象是多么的一致。

  名和晃平(KoheiNawa),Pixcell-Deer (Silver Tree Antlers),2013,500 x 330 x 257 cm,综合材质,图片由A4美术馆提供

  雅昌艺术网:观影结束后,我们能够看到麓湖向艺术家名和晃平定制的作品“棱镜鹿”以及它所存在的整个自然环境。

  孙莉:我们以前的展览经验中,更多是在展厅内构建艺术家作品和空间的关系,相对而言技术上没有那么复杂。这件名和晃平的作品“棱镜鹿”,从最初与艺术家沟通、到作品的制作、代理的合作,运输及安装、建筑配合,环境、灯光营造难度都非常大,前后耗时近三年。对我们的团队也是很大的考验。

  作为名和晃平“棱鹿系列”中最大的一件,作品高五米,重近1.5吨。在鹿型结构外的金属涂层表面覆满了大大小小的水晶球,在灯光的映射下夺目璀璨,伫立在水中央,在周围三百多平米的绿植围绕下,像是从森林里跑出来的精灵,神秘、高贵,让人流连不已。由于作品材质的特性,运输和安装都难度巨大,曾经熬了三个通宵在非常有限的条件下安全的搬运并安装到位。艺术家为了这件大型作品另外租工作室来组装。我也为了这件作品数次往返日本,和艺术家及代理沟通,在船上工作遇到设备故障,海上等待另外的船来救援。和名和的代理人白石老先生讨论方案,没找到座位坐汽车后备箱,有很多小故事现在回想起来,也成为了这件作品的一部分,非常难忘。

  绿植墙,图片由A4美术馆提供

  “棱镜鹿”所展示的空间中,我们与法国的绿植公司合作,构建了环绕在作品周围320平米,由38种植物组成的绿植墙,模拟了鹿在温带森林生活环境中的植被情况。为了植物的良好生长,有一套专门的灯光系统在夜间工作保证其光合作用的需要。

  雅昌艺术网:麓湖以及“生态艺术馆”的人文定位和“水”又有着什么关系?

  孙莉:在成都,麓湖已经成为了如何构建水文城市文化和生活的样板。麓湖的湖水已经达到国家二类饮用水的标准,这与她构建的拥有自净能力的水生态系统密不可分。这个项目是和中科院南京地理湖泊研究所刘文正教授所带领的科研小组共同完成的,在国际上同样很受关注。这样的构建表面上好像挺简单的,事实并非如此。最初要做非常详细的土地监测,包括每年的降雨量以及雨水里氮磷的含量,以及雨水渗入土壤的渗透率,土壤的酸碱度和微生物的含量,水体中各种植物及动物配比种类及数量,这是一套非常复杂但又很科学的系统。

  雅昌艺术网:这对你们团队来说也是一次挺大的考验?

  孙莉:这是一个把想象变为现实的过程。在转变的过程中综合了社会能力,资源整合能力、实施管控能力和资金运作上的能力。在生态馆的建设过程中,万华作为投资人,对于展馆只专注于“水”这个主题,不与销售挂钩给予了高度的尊重和支持,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企业的眼界、标准和价值观,从中也可见一斑。

  而通过生态艺术馆的建设,对团队是一次很好的磨练,对展览边界的理解也更广,累计了与多个行业跨界合作的经验。以前A4做展览工程量没有这么复杂,生态馆工程量非常巨大。与法国公司合作的生态绿植墙就是一项多工种的配合,内部结构的施工难度特别大。墙体表面用的是GRC钢化材料,因为外墙有大量曲线,如果用其他材料很难达到造型要求,而且平整度、光滑度加上钢化技术,对材料、施工、设备各个学科的整合也提出了要求。在生态观的规划过程中,与艺术家的沟通和我们身份的转换是比较有趣的,不但是艺术家的创作,包括设计师、动画公司、建模公司、机械设备公司也贡献了很多知识。整个艺展中心的建筑设计师是美国大地建筑之父安托内•普雷多克(Antoine Predock),在大地建筑领域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他当时设计艺展中心时72岁高龄(2007年),现在他已经80多岁了。

  麓湖•A4美术馆外观,图片由A4美术馆提供

  从艺术中心到美术馆,美术馆不单纯是一个空间概念

  雅昌艺术网:从此前的A4当代艺术中心到现在的麓湖A4美术馆,这其中有哪些升级和变化?

  孙莉:A4从2007年开始筹备,2008年正式开馆,到今年已经有八个年头了。去年的12月31日,我们关闭了在麓镇的老馆,今年正式搬到麓湖艺展中心。人们常说如果你在一个行业里面能坚持10年就会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但我一直不敢说自己是专家,不仅仅是因为时间和积累不够,而是当代艺术本身就是不断发展、创变的事业,无论是我还是我们的团队,都是在不断的学习和成长当中。

  从艺术中心到美术馆,新的A4已经不单纯是进行艺术展览的物理空间,而将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美术馆的综合体,会更注重向城市空间或者公共空间的外延。美术馆专业展厅的学术展览承载着A4在学术研究方面的态度和标准。同时新馆会有专门的教育中心,其中有两层独立的儿童艺术馆;跨界展厅主要为公共教育服务,包括一些跨界项目、沙龙及演出。同时我们的报告厅会做更多研讨、讲座、工作坊,一个向公众开放的图书馆提供多元化的文化服务。美术馆对面是一个700座的剧场,我们会引进一个专业运营团队来管理。而未来,在A4美术馆与麓湖天然的地理环境融合中,我们希望展览可以在更多的公共空间里发生,通过公共艺术项目和艺术家驻地计划,拓展更多元和丰富的艺术形式。

  我们希望未来艺术和人的生活能紧密的结合在一起,让它更丰富,更让人亲近。对新的变化和运动的媒介艺术的研究会持续关注。美术馆在未来会真正变成我们生活的一部分,而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殿堂性建筑。公共机构需要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功能性和便利性,对美术馆的管理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新馆和以前的A4当代艺术中心还是有蛮大的区别,不只是空间的拓展,更高品质的展览研发和实现,我们更希望功能上更加面向城市、面向社区,这部分会做非常多的探索。

  

  “艺术介入与社会化实践”系列论坛2——社会行动的“根-径—络”圆桌讨论现场

  雅昌艺术网:今从8月份开始的“艺术介入与社会化实践”在地论坛到第三届“iSTART城市创想教育论坛”,美术馆的学术报告厅已经举办了一些活动。

  孙莉:虽然美术馆的主体空间要等到明年才会开放,但从8月份开始,美术馆的项目已经进入了正常的工作节奏。“艺术介入与社会化实践”在地论坛是关于艺术项目介入社会性实践的理论和具体案例的分析讨论,这一届的“iSTART城市创想教育论坛”是有关艺术教育和泛教育平台的搭建,同时发布了2017年儿童艺术节的方案和作品征集信息。这两个方向也与A4未来运营的主要目标有着紧密的关系。另外,艺术家沙龙,实验电影放映以及公共艺术项目也在陆续开展。

  第三届“i START城市创想教育论坛”现场

  雅昌艺术网:能谈一下新馆的工作规划和美术馆此后的侧重点吗?

  孙莉:新馆的开馆展将在明年4月举行,是我们与策展人李 振华共同筹备的,这是一个关于“创造空间”的故事,紧扣美术馆对自身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邀请国际、国内外十余位在各个艺术领域中重要的艺术家,从春夏秋冬,到光与诗歌、三维实体化、运动与声响、博物馆的奇境中,针对空间介入和新媒介的关系展开一个探讨项目,我个人觉得是非常值得期待的一场展览。

  美术馆每年会有国际的展览和项目,同时提高公共教育部门的资金投入和人员配比。公共艺术项目和艺术家驻留会成为常态。我们也会更加关注本地的艺术生态发展。此前,我们通过访谈的形式把成都在独立摄影领域的艺术家做了系统性的梳理,去年开始转向绘画部分,当时和许晟共同合作,形成了很多文献成果。但并没有马上把这些转化为展览,因为做这种工作不会立竿见影,需要很长的时间周期。我更愿意看到未来的很多种可能性,比如关于艺术系统之内的讨论和作品分享可能会转入到我们的工作坊项目。

  从新馆开始,我们会做一个“AtoA美术馆”项目,用一年的时间与成都的艺术家进行合作,为艺术家、创意工作者、设计师和美术馆之间做一些互为主体的推动工作。我希望我们更多地做一些扎实的基础性工作,真正了解这个区域的生态状况。哪些部分可以从A4的角度给予扶持,哪些是可以跟艺术家合作,哪些可以作为资源引入方去推动,这都是需要我们去摸索和尝试的。美术馆作为机构肯定有自己的立场和方向,但我们同样关注艺术生长土壤、艺术基础的部分。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李璞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