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发表苏维贤先生美人画是我社刊物《国画家》。做为主编,对他的稿件我曾品视良久,感觉很不一般,但因彩片和版面较小并没引起特别关注。一次偶然机会看到苏先生绘画大幅印刷品,着实令我吃惊!干编辑工作三十年总是在睁大眼睛搜寻着好的美术作品,这样一个好画家竟从眼下放过,还是眼拙。感谢福建美术出版社李舒云先生把苏维贤先生引见给我。
在我印象中北方人画画重技法,拼心力、拼体力的多,鸿篇巨制在刻画形象上狠下功夫。江南人的画讲意趣,小桥流水,在追寻情趣中抒发情感。到了广东画风又变了,他们注重技法又讲意趣,苏维贤就是这样一位画家。苏维贤1952年出生在广东潮安农村,自幼喜爱美术,19岁当兵入伍,同时开始了在美术这条路上跋涉的路程。在铁道兵里他自学素描、速写,搞宣传画、幻灯片,画连环画、油画。后来进了铁道兵美术创作组搞版画创作。1973年遇到沃渣和毕成二位老师,在他们指导下进行长期正规的基本功训练。
那时候他年轻精力充沛,把全部精力和兴趣都倾注在画画上,深知画画这个行当没捷径可走,只有毅力和数量才能解决绘画中的难题。心中偶像是那些有成就的画家,一拼就是十几年,没荒废一寸光阴,艰苦磨炼造就了一身扎实的基本功。
85年他开始了水墨画创作,在追求大开大合,满纸氤氲,墨酣笔畅的画法时喜欢上了石齐先生的绘画。他很注意把别人的优势融合到自己技术中来,并在掌握之后不断添加新内容。下狠心在去熟求生过程中不断否定自己,求得新发展。他发现自己线条功力欠缺,深知线之不足就像人有软骨病,用线可窥人之功力丝毫不能马虎。他从学习前贤人手,临摹陈老莲、任伯年,练习悬腕,实践在墙上做画,凝神静气,一丝不苟。做画时即兴用木炭起稿,用线勾勒,线的运用随心境起伏,追求随意中的流动感。有些不满意的画作暂且放下,日后翻出来再看,灵感来时再将其补充深化完成。面对历史上那些鸿篇巨制常常令自己神往,翻阅外国画册也常常思绪难平,在读画的同时总是在不断梳理思考,努力寻求一条展示自我审美气质的路。不论水墨、线条、色块他都喜欢追求厚重、磅礴的感觉。他努力从传统绘画,敦煌壁画,西洋绘画和泼墨,泼彩中探索新技法,喜欢苏里柯夫那气势宏伟又刻画入微的严谨,研究外来的东西扩充自己眼界,让画面多些新构成,增加新表现手法。他喜欢自我挑战,在画大画中检验自己多方面的修养和控制能力。画画是一件不轻松的个体劳动,尽管常常累的疲惫不堪,手酸眼花但总是乐此不疲。
林墉先生评论苏维贤的画说:“这人真有悟性。不论从笔墨、从构图、从造型、从结构、从气势、从意境、都呈现着一种灵秀的悟性。”悟,是对规律的理解和运用,规律本身是有生命力的。仔细分析苏维贤的画,他对于传统和西洋绘画的表现和吸收,不是死板的临摹和机械的重复,是把别人的优势移注到自己气质的发扬上来。他把心血全心全意的倾注到他笔下的美人画上,通过线、墨、色的完美融合把人物塑造的栩栩如生,画里面包含了他几十年的心力和艺术思考,画中佳丽济济,秀美妩媚,婀娜多姿,清新高雅就像经年陈酿“醇”得让人心醉不已。他那些史诗般的巨制大气磅礴令人震撼。他笔下的美人追求的是:“增之一分则太长,减之一分则太短;着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腰如束素,齿如含贝;嫣然一笑,惑阳城,迷下蔡”的完美。
中国绘画自元、明、清以来文人画逐渐成为绘画的主流。文人画的高度发展,是以工笔画和人物画的衰败为代价取得的。画人物画很难,为画好人物画所倾注的心血自然不同于其它绘画。要熟练掌握人物造型没有一、二十年的功力是难以成就的。维贤靠自学所付出的艰辛,绝非一般人所能承受,着实令人尊敬。当今中国画坛,画人物画的愈来愈少了,看了苏维贤的画对中国人物画的繁荣和振兴又燃起了希望。
文/刘建平(原天津美术出版社社长、总编辑,名画家)
作者:刘建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