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第一次读李东伟的《静月》,是在省美协展厅挂满入选全国美展作品的画壁上。徘徊于众多涂抹得苦涩、闷暗、沉重、班驳的巨幅展品中,《静月》终于让我喘过气来。犹如夏阳之下遇上一处青藤蔓绕、绒草森森的绿荫,毛躁躁的汗珠渐渐隐去,疲惫的心身归于宁静。
宁静是一种境界。佛的静坐入定是“空”的浸漫,“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隐士的境致。《静月》却把我带回故乡的小径。月色朦朦,杂树乱蔓,结实土气的小方桌上,弥满桔黄的小油灯光。恬淡而温馨的情境下,品尝着幽香而略带苦味的工夫茶,静听着老人们漫无目的的聊天,四周空气干净而宽松,不必谈论知识,不为事业奔波,不为吃穿忧愁。无为而饮茶、无为而聊天、无所事事、无牵无挂,生命的发条终于有了松弛的片刻,闲散的心境是悠悠白云,是淡淡青烟。
在中国,田野的魅力就是艺术的魅力,它与实际人生遥遥相对,固执相视,在若有若无的感应对流中,给焦炽匆忙的人类留住些许恬淡的情怀。煌煌一部中国美术史,较之宫廷应酬、兵荒马乱、宗教佛事诸画面、怡人的田园风光恐怕该是最为纯粹的艺术了。
《静月》带我上路,回到葱茏澄明的故乡。我发现,不知从何时始,故乡已成为一则朦胧的寓言。我固执的眼光追寻着虚幻的景象。那牧笛横吹、山歌漫淌的藤蔓里,艺术女神在葱茏中歌唱。
摘自周末画报《画林》。
作者:姚玳玫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