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深思中国大学里的博物馆

2016-12-23 16:12

  去年5月,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开馆;原定去年开馆的浙江大学艺术与考古博物馆正处于建设中;今年7月,尚无博物馆备案的北京师范大学“捐瓷风波”沸沸扬扬……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在美术馆建设热潮下,大学博物馆的建设也日渐增多,并受到全社会的关注。据不完全统计,在各省级文物部门注册的大学博物馆有160多家,而实际数量则在200家以上,“规模不小,数量不少,很有潜力”。

  博物馆的概念发展至今已经相当成熟和系统,许多世界著名博物馆已经形成了可资借鉴的优秀做法和经验,但大学的艺术博物馆发展还存在一些瓶颈和问题。9月10日,筹备17年之久的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开馆,其硬件的高标准、展陈的专业性、理念的国际化有望在国内大学博物馆中“引领潮流”。“大学博物馆应如何建设、定位,如何与教学和科研结合,如何为培养人才发挥作用,成为现今需要思考的重要问题。”如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冯远所说,这也正是当前我国大学博物馆共同面临的处境。

  模式和立场,来自欧美的启发

  世界上第一个现代博物馆就诞生于大学校园。那是1685年建成开放的牛津大学的阿什莫林艺术与考古博物馆。不仅有展厅,还有研究室、教学室、报告厅,将收藏、研究和教育融为一体,这也成为现在欧美大学博物馆的模式。它与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剑桥大学菲茨威廉博物馆,成为全球公认的最具有悠久历史和学术影响力的大学博物馆。“保存、记录、展示、解释,在他们的保护下使藏品和资源不断扩充,并通过科研、教学、专业培训和公众教育来提高公众的艺术欣赏水平”,哈佛大学艺术博物馆网站上对自己所负使命的明确表述,亦可视为大学博物馆的立场。

  全球大学博物馆及收藏联盟(UMAC)目前公布的注册会员有263家,其中来自欧洲的大学博物馆以法国、英国为主,各有25家和12家。而美国则有42家。由于起点早、基础好、探索深,这些大学博物馆的很多做法已远远领先于中国的许多大型博物馆。比如美国耶鲁大学博物馆的“开放获取”政策能确保全球各地的学者、艺术家和个人,都可免费使用耶鲁大学博物馆、档案馆和图书馆的全部图片,其在数字资源共享方面的先行,十分可赞。

  美国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艺术博物馆的Russell Panczenko馆长介绍,在美国,很多博物馆的定位和关注点不太一样,怎么平衡人们的期望和自己的定位,怎么传达博物馆真正想要传达的理念,是他们面临的挑战。“美国的大学本身也需要改变,大学教育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和社区了解自身的文化,而不是了解复制品,就像互联网教学,有时也会带来一些问题和冲突。所以,我们必须要应对历史学家对于文化的兴趣,要迎合和尊重公众的兴趣,也要让互联网教育面向未来。”他说。

  意大利昂布罗修图书馆美术馆于1609年向公众和全世界开放,其资助人希望可以让人们在美术馆和图书馆获得真理和美。如今通过藏品传播来自世界各地教授们的观点,成为其发展的优势。但馆长Alberto ROCCA也坦言,古老的建筑需要维护、公众对古老艺术的兴趣在减弱等,也是该馆面临的问题。他举例说:“昂布罗修图书馆美术馆举办了关于达·芬奇的展览,大家都认为展览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并不是巨大的成功,其中一个原因是没有很好地让公众了解到艺术品的价值,这是非常耐人寻味的一点。”

  转型,从展览馆向博物馆

  冯远表示,大学艺术博物馆和一般艺术博物馆的区别在于,前者涉及青年学生精神意志的养成和审美品格的提升,如理性思考、自由精神、天赋与能力的开发等,这些都对形成大学校园的历史与人文环境发挥着重要作用。

  但如何真正建设好一个博物馆,却委实是个复杂的问题。纵观国内大学中的众多博物馆,可谓各有千秋,其收藏和研究方向也多因地制宜、各有特色。如北京大学塞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是国内高校中第一所考古专题博物馆,其前身是1922年北京大学设立的考古学研究室,藏品涵盖了石器、铜器、甲骨、陶器、瓷器、书画、碑帖等几大类。复旦大学博物馆现有藏品2000余件,其中最具特色的就是400多件台湾民俗文物,其各类古代艺术珍品中,以历代古钱币收藏较为系统。四川大学博物馆是中国西南地区建立最早的博物馆,现有文物5.3万余套(8.4万余件)。上海师范大学博物馆大部分藏品来自于故宫博物院,其中不乏珍品。此外还有一些具有特色的大学博物馆,如上海戏剧学院博物馆以戏剧文献资料、珍稀孤本、善本、名家创作手稿及演出实物与艺术品为主要收藏,华东师范大学古钱币博物馆的古代钱币,首都师范大学书法文化博物馆的“泰山刻石”,武汉大学万林艺术博物馆的现当代艺术收藏等。

  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群总馆长杭间介绍,中国大学的博物馆建设呈现比较复杂的情况,严格意义上来说,过去大学建博物馆的重心是放在古物博物馆、传统文化和经典艺术的博物馆。“Museum这个词在中国同时可以翻译成美术馆和博物馆,但在汉语词汇里,美术馆的使命和博物馆的使命是不一样的。中国目前处于美术展览馆向美术博物馆转型期,中国的美术馆其实质就是美术博物馆。”

  与艺术博物馆以文物收藏为主不同,以“美术馆”命名的各个艺术类博物馆多立足于近现代以来的收藏开展各项工作。目前,国内专业美术院校基本都建有自己的美术馆,其中九大美院里,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中国美术学院美术馆已经进入国家重点美术馆行列,成为全国美术馆发展的标杆。而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西安美术学院、鲁迅美术学院、湖北美术学院、天津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四川美术学院也都有独立的美术馆,并有各自的美术馆收藏,不断推出展览和相关活动。

  切入口及优势、主张

  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副馆长杨冬江认为,今天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大学作为公共教育的机构,它的功能日趋丰富和完善,“时至今日,大学艺术博物馆不但是展示学校传统和艺术成就的舞台,更是涵养莘莘学子、提升人文精神的殿堂。大学艺术博物馆迥异于公共的艺术博物馆,应当成为新思想的试验场,而它充满生机的能量来自于大学院系的师生。”

  “中国建立大学博物馆热方兴未艾。中国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博物馆之间关系的讨论受到了国际上当代博物馆发展的影响,中国台湾和香港的博物馆对于博物馆和公众的关系以及跟文创之间的互动,也影响到中国内地博物馆的发展进程。某种意义上说,中国大学博物馆现在处在非常重要的转折点上。”杭间认为,大学博物馆应该各有模式、各有侧重、各有特点。“当代大学博物馆应该具有更大的开放性,根据某个大学的立场确立自己有特点的追求,形成今天自己的特性以及鲜明的主张和倾向性,可能是中国大学博物馆在今天很重要的切入口。”

  同时,杭间也看到存在或面临的新问题,如大学和社会的关系就是今天讨论大学艺术博物馆最主要的角度,“如何界定大学美术馆,是更加社会化、更加向着经典知识的再次阐述,还是作为大学面向未来的动力,更多地着眼于未来?这是大学博物馆重要的选择。”此外还有常设展和临展之间的关系,通识教育和专业研究方面如何体现,公共知识和文化策略方面受到的挑战和呼应,以及博物馆藏品征集的来源等。

  “做好博物馆的定位其实很不容易,与其跟风其他博物馆的做法,倒不如看看本校有什么优势。”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馆长姚进庄表示,一个博物馆办得好不好,不在于某一个项目或展览做得是否成功,更重要的是,要有长远目标、长远影响力。“假如可以做长期的展览,并成为学术界的参考,那肯定就是我们自己很重要的定位。”他说。

  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王璜生也认为,美术馆或博物馆需要探讨知识深层的问题,其背后是大学的力量支撑。他介绍,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非常强调展览学术研究的深度和高度,也是借助于中央美术学院强大的艺术学科学术背景和人才资源,希望通过比较开放的美术馆公共空间,使各种声音、思想,包括不同的观点等有所体现。“美术馆或博物馆是更开放的公共空间,在这里思想的形成、自由的可能性和在大学的独立精神能产生更有交锋的碰撞,这也是大学美术馆能更好地开展工作的原因之一,是应该努力的方向。”

  现实呼唤更多的开放性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馆长杭侃认为,高校博物馆将成为更有学术、更具底气、更富潜力的博物馆事业的新军,应该主要围绕学术、学生、学校来开展工作。“经费是高校博物馆目前面临的普遍问题,其次是人员。现在我们一年要做10至12个展览,但在编的老师只有4名。” 在乐观和展望之余,杭侃提到了高校博物馆普遍面临的问题。于是,很多学校想办法培训后续人才。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做法是引导本校博物馆专业的学生,尝试着策划一些展览。香港大学美术博物馆馆长黄燕芳认为,培养后起之秀就是该馆的一个重要使命,希望可以在日常的工作和教学中培训未来人才。

  而公共性和教育性,也是作为大学博物馆不可避免的问题。台湾亚洲大学现代美术馆馆长李梅龄认为:“公共性是大学美术馆非常重要的基础原则,它所代表的参与度、扩充度就体现为各种策展的手法。博物馆的缘起是为了让民众看传统、看世界,怎么让其公共性得到更大的发挥,这是大学艺术博物馆无法逃避的责任。”

  2015年2月9日国务院公布新修订的《博物馆条例》中,强调“博物馆”的定义是指以教育、研究和欣赏为目的,收藏、保护并向公众展示人类活动和自然环境的见证物,并经登记管理机关依法登记的非营利组织。其中,“教育”被提到首位,意味着其公共教育的责任更加重大。在“终身教育”成为潮流的今天,博物馆更应成为一所“终身学校”。于此而言,大学博物馆从以研究为首向以教育为首的转化尚待完善。

  还应该清醒地看到,今天我们仍然缺乏大学博物馆、美术馆创建、运行及开放的良好机制。如国内一些普通高校虽然设有艺术场馆,但大多隶属于艺术院系,偶尔的展览缺乏整体性、连续性和开放性。还有些院校的美术馆,只对本校的师生免费开放,对校外参观者收取门票费用,这无形中拉大了大学与社会、艺术与观众的情感和心理距离。大学的围墙,不应该成为阻隔文化走向大众的障碍。如何促成一种开放性的体制机制,来实现公共艺术传播、文化育人和大学“艺境”的构建,仍需更多时日的努力。

来源:艺术国际-评论 作者:严长元、冯智军

特别声明:本文为艺术头条自媒体平台“艺术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艺术头条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