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10-17 18:24
人只要活着,四处皆城。上世纪40年代钱钟书在小说《围城》中提出“围城”概念,其指涉意义得以延伸为一种既爱且恨的生命隐喻,它作为公共情感状态永恒贯穿于人生历程的始终,无论你处于何种身份与立场,基于怎样的生活经验与视角,都会面临主动与被动选择间的惶惑游离,以及理想与现实间的矛盾交织,这也是活在当下的我们一代人的集体困惑与面相。
展览海报
2017年10月14日,“常青藤计划2017青年策展人项目”入选展览方案之一:“何处不围城”展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该展览由常青藤计划主办,青年策展人张予津担纲策划,艺术批评家郝青松为学术支持。策展人围绕“围城”的当代语义并对其分层解构,组织艺术家进行主题版块及作品的选择与再造,阅读偏好的回顾提炼及语句摘抄,文体自由的手记写作及泛文化命题的时效对谈。展览现场更像是一场策展人与艺术家合谋的阅读游戏,共展出徐跋骋、江夏然、崔译、张晟瑜、刘豪格、谢炎红、杨莉芊、胡佳艺、张钊瀛、樊寒冬、邓静、龙珩、胡永奇13位青年艺术家的30余件作品,并辅以文学字句、访谈对话内容等文本资料的特殊展呈,传递出策展人试图借由无功利审美和阅读体验延展为对当代性社会话题公共探讨的文化愿景。
开幕式现场
策展人将展厅划分为“巴别塔”“恶之花”“成功学”“城门开”四部分并辅以文本解读和纸书陈列,串联起展览的视觉逻辑。每个版块都围绕“围城”多棱形态的一个维度展开,参与者通过创作、写作、阅读、对话互为融合的方式合力完成对现象显性表征及发生诱因的挖掘诠释,呈现了他们挣脱个人认知的偏狭,从本土语境重新观照现代人生活经验的公共诉求与思辨意识,以期在智力、审美、思想、道德秩序皆在瓦解的时下为艺术创作精神力度的找回构建一种策略。此外,开幕当日的现场留言赠书活动亦得到了公共的积极参与,所赠书目皆与艺术家、策展人的创作理念、个人态度、自性空间巧妙关联,而扫描每本扉页上的二维码则可直接跳转阅读荐书者完整的艺术手记、对谈和心灵独白。文学、艺术阅读的互文性在线上线下双平台分阶呈现,有助于增进公众对当代艺术的情感体验,并一改当代艺术束之高阁的姿态,创作者的知识架构与性格温度在展览运作的新实践下得以立体化显现。
青年策展人张予津
据策展人介绍,本次展览邀请到的艺术家的惯常创作与时代、社会不再是强烈的对抗与撕裂感,而是表现为一种自发走近、审视的文化自觉,这相较于极度私人化、情绪化的自由书写,更彰显出一种关注当下、免于个体走向价值虚无的敏锐取向。我们永远不缺少时代的景观,缺少的是反思与超越进而转化的能力。当艺术成为唤起公众与艺术家间情感共鸣并隐含反诘的审美实践,才能葆有持续涌动的创造力和实验性。它或许无法解决社会进程中的本质问题,却可以提供一种更接近人性的文化态度与批判视角,亦为解惑与治愈创造了可能。
展览现场图
巴别塔:他者视角的审视
徐跋骋非常善于微缩景观装置的制作,他的艺术创作路径也始终跟“空间”有关。《巴别塔》是他“流动美术馆”系列作品理念的推进再造。木质作品的造型类似“巴别塔”建筑,是对西方历史古物跨时间、空间的当代再构。但功能上,又是一个有流动性能、便于携带的微缩美术馆,具备现实中美术馆的展览机制与内在模式。由10个可开合木房子空间营造的微缩展厅,在蒙太奇等多媒体技术的交织映衬下,被赋予一种整体荒诞的叙事方式。徐跋骋通过该系列作品的创作,不仅将惯常无法永久留存的展览做出了固态留存,还消解了美术馆的权威性,实现了他所期望的馆际间灵活交流。
江夏然的创作基于其“媒介批判”的碎片化生存艺术计划。他认为,信息媒介是我们这个时代改造社会、规训行为、重构人性最大的力量。其创作以文化研究为基础、社会调查为行动,多媒体艺术为语言为形态,是对眼下实时直播的窥视成瘾症、视频旅游导致的行动力退化、现实的政治冷漠和网络激进发言判若两人等媒体现实、碎片化处境及引发的一连串社会问题的审视讨论。《碎化巴别塔》的皴裂纹式视错觉画面将显示屏经验进行图像转译,巧妙借喻巴别塔典故以折射自说自话、众声喧哗的媒介现象;《思健管理者》在环绕攀升的钳具顶部赫然一块假牙紧叼特质骰子的藏獒头骨,六面为一的骰子指涉时代最强悍的思想管理者,他们杜绝思想的随机性而在显示屏中管控着存在的一切。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在无意识的观看中,沦为了工具中的工具,思想和选择的随机性背后实则是被规范和设置的喜好和观看模式,当思健管理者与多元话语自由产生并置,危机与否则是夏然抛给观者的有效命题。
张晟瑜的装置作品多围绕互动与可阅读性来进行。伴随其成长的城市记忆和时间在《城》中被幻化为红砖城瓦、象征城市肌理的符号标识,并择取俄罗斯方块这种存在于每个人生命体验的游戏组合来加强空间场域与人的互动。观者可以透过猫眼观看暗藏在方块中的视频,扭曲的图像犹如我们真实存在却又不明就里的生活。巧心经营的“景观”传递一种信号:信息化的时代,个人及群体介入当代社会是趋势也是必然。
崔译的创作更偏向于“在场”的体验与表达。一块混凝土、一根钢筋、拆迁地捡来的旧物、床和床垫、符号化的隐喻,连接着现实的境遇,是源点也是此时。废墟与成长,环境与生活,消费的剩余、异化的当下、碎片的图景被编织进日常,营造出“此在”的场域,引述一种真实的现实存在,突出了主客体间的矛盾,人与世界的原初统一被破坏,是人类共通的“意义”追问。作品及材料自带的现实语境在强调“存在”即剩余,并提出焦虑和消极中仍然需要诗意栖居的价值倡导。
恶之花:个体的困顿
谢炎红从《恶之花》中提取信息,尤对波德莱尔的“恶之美学”有情感上的体悟。直视死亡、直击心灵,成为她作品创作构想的出发点,而对文本的阅读体验则以静态(插图手稿)和动态图像(影像视频)的方式得以物化。作家笔下充斥着忧郁与理想间矛盾、痛苦、挣扎的情绪在艺术家的重构视觉场域里烙印上极私人化的直觉思维。
作品《旅行箱》是胡佳艺在美国密歇根州大学布罗德美术馆现场行为的一次影像记录,当旅行箱被掏空,她将所提物件逐一按直线摆放,然后开始悉数脱掉身上衣物直至全裸。间隙不断呢喃自语着一个人类古老而永恒的命题:从哪里来?到哪里去?而行为的意义恰恰在于现场与不同观众碰撞后,激发出的诸多新理解。
杨莉芊将影像想象成“液态雕塑”,她把记忆中难以忘怀的片段、人和物转换成动画中的元素,将情感的表达依托在非线性的画面运转中。作品《∞》以三分屏的方式展现,并通过变换的色彩、镜头的流动方式、非常规的运动速度等逐渐把观者包裹在她奇幻荒诞的世界里。刘豪格以自我为主人公,在实验动画中用四部分不同场景的梦境故事将现实的痕迹流露出来,串联起个人面对社会现状的混乱无助,也是对种种现象的否定诘问。
成功学:身份的焦虑
张钊瀛作品《派对场》的喧闹现场映衬着结束后的苍白空虚,当繁华落幕,照见的却是都市生活中每个人的精神苍白与孤独。作品现场在于为观众提供对派对后发生事件的想象空间,这种想象会因个体经验的不同各具特征。樊寒冬的画面人物总是面目模糊、深陷漩涡或徘徊于岔口,以一种百无聊赖无所适从的枯燥姿态。他的水墨作品都是个人安全、归属感缺失的真实写照,与之伴随的还有对是否应该孤独地选择成为艺术创作者这一身份的犹豫、不自信和惧怕。
城门开:精神的空间隐喻
无论是邓静、龙珩的版画,还是胡永奇的纸本水彩,从画面直观视觉来看,均与“门”的意象有关,“门”是连通自我内部世界与社会外部世界之“门”,整体呈现一种风格倾向:侧重于在营造画面空间神秘感和光影微妙变化的过程中呈现出艺术观照客观世界和自我经验描绘间的两难选择与生命体悟。
他们基于传统语言及架上形式去尝试“打开”的状态,在可见与不可见的感知中审视当下自我的存在,并以疏离和若有似无的孤寂视觉美感寓意现实经验空间的无限挤压与工业文明发展下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淡漠是现代化的必然阵痛。
思想匮乏、价值失衡、异像丛生、充满诱惑且剧烈变动的时代,我们正持续遭遇现代社会残酷的生存竞争压力和精神危机。尚处人生成长拐点的青年群体,更易深陷“围城”丧失前行的理性、信仰、热情和力量。人生何处不“围城”,谁不是在现实和理想冲突交战中兜转,渴望一场酣畅淋漓的救赎?“如何摆脱困惑”是大家无法回避的症结,也是青年艺术家所面对的创作语境。他们虽不再拘泥于父辈对宏大历史叙事的沉迷,却将创作引入另一种始料未及的极端:在盲目追求性格特质和视觉观感的过程中自我的迷失愈加凸显,碎片化的日常反促身份选择和价值取舍上的尬点。因此,年轻的创作者需要在艺术领域重新厘清自我社会坐标,并从个体的局限中解放、置身于社会洪流的裹挟之中,回归智性的生活与对时代的思考,以填补创作内容与内心世界的苍白无力。
阿多诺曾说:“奥斯维辛之后,写诗是野蛮的。”在商业资本过度操作与庸俗化创作如此肆意的当代中国,文学和艺术作为审美活动理应因其存在使人类得以在虚无的深渊中存有反抗的力量和希望,更为重要的是自身具备的批判和反思能力必须受到承继与发扬。艺术创作一旦脱离时代命题走向视觉空洞化、绝对自我的逼仄处境则必将沦为无意义。恢复创作主体的独立思考与责任担当也许正是青年一代意欲革新的新方向。这场以公众日常阅读经验为视觉线索串联起的展览,在群体忽略阅读、误读艺术、人生目的消解、理想淡化、奋斗精神衰退的当下,具有积极的现实启示:它将告慰每位走进“阅读”场域的观者,拥有直面人类实际存在境况的勇气,从理想主义与幻象破灭的消极死循环中走出,正视此在的真实与未知的永恒。而这也是策展人的策展初衷。
左起:青年策展人崔付利,“常青藤计划”项目发起人姜大方,青年策展人张予津
现场嘉宾合影
“常青藤计划2017青年策展人项目”展览于天津青年艺术周期间在天津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该馆隶属于天津美术学院,常年对外开放,不仅为美院学子提供创作成果的集中展示平台,还不定期推出主题鲜明的多形态艺术展览项目及教学、学术交流研讨活动,全面立体地向公众普及艺术审美,展示艺术文化创新理念,是天津极具艺术活力的特色城市景观。据悉,本展览将持续至2017年10月19日。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李璞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