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带你看展览】萧昱“易位”:如何用8件作品做一场“回顾 新作展”

“易位”萧昱个展

“易位”萧昱个展

8

佩斯北京

已结束 3.9万+

萧昱个展“易位”展览现场

  2018年3月16日下午,萧昱个展“易位”在佩斯北京开幕,作为萧昱和佩斯北京合作的第四次个展,本次展览的规模并不大,在画廊左侧空间里,8件错落分布“易位”新作,便用“竹子”的形式感,轻易地与观者串联起了一场有关东方美学、材料性、社会现实及危险力量感的多元对话。

艺术家萧昱

展览开幕现场,萧昱与友人交谈作品

  “竹子”是宋代以来中国艺术家最喜好的一个主题,同时也是一种具有强烈物质特性的材料。郑板桥诗云:“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旨在说明它强劲的韧性。而自从2010年将“竹”运用到创作中以来,萧昱对这种中国特色材料的当代性挖掘一直在深化。从“易位”系列的数字来看,萧昱所制作的作品数量远不止这8件,之所以这几件最终被呈现在展厅当中,艺术家所希望呈现的可能不仅仅是新作的一个片段,而是想用一条隐晦的线索带领观众追溯到他与“竹子”相遇的伊始……

  易位NO.17

  故事的开头从2010年前说起。熟悉中国当代艺术历史的人或许了解,早期萧昱的作品是以人、动物为主题或材料的创作让人印象深刻,这使得他曾被看作“比凶”、“比狠”、“比酷”的代表性艺术家,对社会现实和道德底线的试探与冲击则是其创作所探讨核心问题。

《易位NO.17》竹子 240x993x73cm 2017

  然而随着创作的深入,曾经打算将自己一生奉献给艺术的萧昱,逐渐发现其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甚至开始怀疑整个艺术体系。萧昱说:“当时我会很苦恼,很沮丧。作品做不下去,这个时候又回到原点重新问到底什么是艺术?后来我突然发现我如果不把我的生命寄托在一个伟大事业,我可以变成一棵草、一根竹子,打开自己就可以探索这个世界。我可以探索生命的处境,艺术终究还是个人的事。这才是我认为艺术的本质,否则我将走不下去。”

2010年萧昱个展“回头”现场

  2010年,当萧昱脱出困境,他将新阶段的第一次展览命名为“回头”,其中的主要材料便是竹子。其中萧昱以人力强迫竹子处于一种弯曲至破裂,又即将反弹的临界极限状态,并将这种状态固定在展览空间中。一旦这种使之弯曲的外力加大,势如破竹乃是必然;一旦这种外力消失,被迫弯曲之竹必将“回头”,恢复其原貌。因此,“回头”一词,正是艺术家对自己所运用材料、对象柔韧特性的把握。另一方面也隐含了“回头是岸”的况味,意味着艺术家从他习惯的社会主题、问题的追问回归到美学层面的探索。

《易位NO.17》细节

  于是本次展览入口处最显眼的作品《易位NO.17》便还原了萧昱最初使用竹子时的心境,形式简洁明了,使弯曲的竹子覆盖整面墙壁,竹子作为个体生命物种所独具的“坚韧”被艺术家剖析再现。

  易位NO.18

  顺着展线深入腹地,便是《易位NO.18》,如果看过萧昱2016年同样在佩斯的展览“水泥楼板”,应该对竹子和水泥板的组合并不陌生。

2016年萧昱个展“水泥楼板”现场

《易位NO.18》竹子 200x85x70cm 2017

  在“水泥楼板”中,萧昱用竹子组成的矩阵稳稳托起一块硕大而沉重的浇铸水泥立方体。两种特性相互对立的材料以异于常识的关系共处,这种颇为生硬的衔接似乎正暗喻了快速转型中的中国社会现状。而竹子在这里展现出了两种身份:作为符号的“竹”自古承载着文化趣味与美学意涵;而作为生命体的竹子则以其青绿色的躯体在重压之下展现出生动而具体的韧性与力量感。

  而在《易位NO.18》中,“宁折勿弯”的挺拔青竹历经时间的洗礼,逐渐变为丧失生命体征的黄色枯竹,同时由于外力的介入,而呈现出弯曲、破裂的美感,但是竹子的两端全部被水泥封锁,再无回头之余地。

  易位NO.9+易位NO.20

  展厅中挂在横梁中一大一小,似花朵开放的两件作品,来自艺术家2017年的在长沙的驻地项目“结草衔环”中的思考,湖南楠竹绵密、坚韧的质感,使萧昱对竹子的运用中产生了新的通路,这与萧昱为之命名为“结草衔环”相呼应。

《易位NO.20》竹子 557x430x430cm 2017

《易位NO.20》细节

《易位NO.9》竹子 233x140x139cm 2017

  “结草衔环”原本表达的是人们互为恩惠的关系,对萧昱来说,它不再只是人与人之间的,人与竹子之间也能产生这种特别的关系。这些竹子是曾经有生命的东西的物理身份,被艺术家进行弯折、扭曲、造型之后,它们仍然保持着一种联系。因此在这两件悬吊于空中,虽然仍保持着随时会挣脱而出的暴力,但也被赋予了一种充满恩惠的美感,体现了萧昱在视觉化方面更深入的追求。

  易位NO.2

  被安置在展览深处一个小角落里的《易位NO.2》则是所有回顾性质作品中寓意最隐晦的。一颗被压弯至“开花”的竹子,被放置在一个废弃的轮子上,体现了在城市化进程中,被逐渐边缘化,又被异化的农耕文明。

《易位NO.2》竹子 226x179x165.5cm 2017

2014年萧昱个展“地”现场

  2014年萧昱在佩斯北京首次个展“地”中,也曾讨论过相似问题。当时,展览现场请来专业的电影制作团队,布展施工的工人,一头老黄牛和两位农民。在200平米的展厅里,老黄牛和农民有条不紊地耕地,专业的电影拍摄团队,打着大灯,时不时地打断老牛和农民的工作,让他们停下来被拍摄。现场刺眼的拍摄灯光熄灭后,工人也都离开了现场。整个展览作品将以这片犁完地后的沙土延续到展览结束。

《易位NO.2》细部

  借由这样一条线索,萧昱展现了平凡、重复的农耕工作与工业化时代间互相干扰、互相破坏的力量。而在《易位NO.2》里,这种力量感被包装成一种更具形式美感的形态,转换另一种语境中而继续存在下去。

  易位0B+易位0C+易位0D

  展览真正意义上的新作“易位0”系列里,萧昱用铸铜精致地模仿了被扭曲竹子的形态,并着重突出了弯曲部分的纠结和曲折。所谓“易位”,原指染色体片段位置的改变,同时伴有基因位置的改变。萧昱用铸铜代替竹子原本的结构,一方面消解了竹子的文化隐喻,另一方面又用物理材料的转换,从《易位0B》到易位0C,再到易位0D,竹子越来越粗,其所蓄势“回头”的竹子也越来越强,站立其面前,所感到的压力倍增。然而可靠的铸铜将暴力永远凝固在爆发前的一刻,其危险的暴力感也随着变得虚假起来。

《易位0B》铸铜 2018

《易位0C》铸铜 2018

《易位0D》铸铜 2018

  在中国当代艺术之中,在萧昱之外,也早有大量中国艺术家运用竹子这种材料进行创作。然而,其“中国”烙印依然是很多作品立足之根本,尤其是在国外展出时,中国传统文化附加其上的文化价值与拟人意义总是被夸张、放大,导致无数人掉进策略化中国当代艺术的陷阱:“中国符号”不仅可以是平面再现的,也可以是物质材料的。

“易位0”系列细节

  而萧昱在这组新作品抛开了竹子的文化烙印,用纯粹的形式美感,和一一贯通的东西,展示了属于他的思考。正如萧昱所说:“我的工作其实就是两件事情:打开、拼合,在这个过程中去找到物质内在的力,那个背后隐藏的力量。这个力量不是艺术家个人的,而是宗教、社会、文化、教育事先就埋藏好的,艺术只是去点燃它,通过感官作用起来。比如把一根有完整自我系统的竹子拆开后,它的内在力量就可视化了。”

萧昱“易位”展览现场

来源:雅昌艺术网 作者:刘龙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