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近日,微信里又有人热传雨后彩虹的短视频和图片,那是天公之笔,是自然天成的壮美景象。这让我们注意到一个事实:现在的手机都有摄像照相功能,只要有心情、有情趣,无论男女老幼,我们每个人都可以随时捕捉这一自然景象。同时,这一事实又让我想到另一个问题,那就是,照相机诞生之初,人们本以为绘画艺术即将随着照相和洗相技术的改进寿终正寝,可是,即便照相洗相技术的改进和发展到今天这样方便快捷程度,甚至每个人的手机都能瞬间完成对外在自然美景的捕捉,为什么绘画艺术没有如同人们最初担心的那样因为科技的发展和进步而受挫,反而与科技的发展共同进步呢?背后是什么原因让绘画艺术长盛不衰?
我们知道,人物画、山水油画等艺术作品所描绘的内容,其逼真程度与实物实景是有差别的,再与照相机拍摄的人物和山水画的逼真程度相比,照相机拍摄的效果显然要比绘画艺术作品略胜一筹。但是,为什么人们仍然喜爱收藏艺术家的绘画作品?为什么人们依然对艺术家的作品情有独钟?这“绿水青山”与“画里画外”之间的通道是如何建立起来的?这画里画外蕴含怎样的道理呢?我想,似乎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阐释与理解。
首先,艺术创造美,美具有通灵的特性。美之通灵性反映出美的世界之属人性质。没有人的世界不存在美与丑,也不存在是与非、善与恶、对与错,一切都归于纯自然状态。世界因为有了人,才开始有审美和艺术创造。艺术创造的美是艺术的独特语言,艺术语言消除了种族隔阂,超越了地域和国界。画家通过对线条和色彩等艺术手法的运用体现自己的独具匠心,完成美的构图,实现美的畅想,达成心灵的沟通,提升美的意境。画家对色彩的细腻和精致把握,使得美以极致的方式渗透在画作中,而人天生就是喜爱色彩的动物,正如歌德所说:“一切生物都向往色彩。”对于绘画艺术,托尔斯泰说得好:“艺术是感情的传递,风景画是画家心灵深处诚挚的、热烈的情感倾吐。”因此,作为审美主体,要对艺术家的作品进行审美、认知和欣赏其艺术价值,就必须走进艺术家的内心世界、领悟艺术家的思想、触摸艺术家的志向与情怀。要做到这点,我们当然就要对艺术家生活的时代背景和个人生存环境与状况等情况有所了解和研究,并将我们作为审美主体的观照意向、体验意向、鉴赏意向与客体呈现的物境、情境、环境相融合,我们才能与艺术家在心灵深处同频共振,达到对其风景画审美欣赏活动的境界。
人们常说,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是,什么是美?美的判断标准是什么?一个人、一件事物、一个行为到底怎样才算美?不同的文化、不同的素养、不同的经历、不同的生存环境、不同的观察角度、不同的阶级立场等,往往会让人们做出不同的审美判断。可见,对美的判断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也给人与人之间的沟通造成了阻隔。哲学史上,“纯粹美”、“美本身”等概念的提出与争议,折射出人们在审美方面的差异与困境。在某种程度上看,虽然“纯粹美”、“美本身”指的是一种概念之美,是没有任何实际感性内容的空乏之美,这是哲学的思辨,但这一思辨却给人们开展审美活动深刻的启迪,也促使艺术家们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在心灵之间架设起沟通的桥梁。实际上,美的通灵性就是通过艺术家的心灵与自然的沟通与对话来实现。这样,艺术家通过绘画艺术,把自己的内在审美情趣和智慧外化到自己的艺术作品中,就打通了人与物、人与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桥梁。在这个基础上,人们对美的共识才建立起认知上的可能基础。
其次,艺术本质上也是哲学,哲学本质上就是人学。可以说,艺术的至高境界必然走向哲学,因为真正的艺术最终是要向世界传递价值与情怀。有人指出,华夏民族的哲学思想最早就是通过绘画的形式来表现的,比如,《易经》的产生就有伏羲画卦、文王作辞的说法。画卦在前,作辞在后,卦为本,辞是对卦的说明和解释。八卦象征天、地、雷、风、水、火、山、泽八种自然现象,《易经》通过八卦形式推测自然和社会变化,总结自然与社会变化规律,追寻世界与人生真谛,蕴含丰厚的哲学思想。可见,哲学与艺术同根同源,哲学即绘画,绘画即哲学。一个图形符号、一笔一画就蕴藏着自然的神髓,彰显出天地万物的氤氲之气,这种思想认识发展到后来就变成了中国书法、绘画艺术的笔墨神韵,深蕴着艺术家的哲学思想和志向情怀。
最后,是艺术家用艺术抒写美丽中国,用匠心和情怀架构起“绿水青山”与“画里画外”间的智慧通道。建设美丽中国,首先呈现在人们脑海中的是一幅幅绿水青山、山清水秀、蓝天白云、小桥流水、鸟语花香、湖光山色、碧草如茵等图景、画面,所以,新时代做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科学论断。不过,在许多人看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只是经济发展观,唯有经济学GDP意义,忽视了其背后蕴含的深厚人文价值与关照。我们并不否认,作为经济发展理念,绿色发展无疑是首要的。但是,我们始终不能忘记一切发展的目的都是为了人,因此,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被推崇为新时代发展的主题并作为一个国家发展战略指引发展方向,这是极端重要的以人为本问题。
毫无疑问,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时代之中,而不能生活在其时代之外。每个人都在用不同的方式理解和解释自己所处的时代,书画艺术家则通过其手中的画笔在描绘和表达自己对时代的关注与理解,把自己的情感全部倾注在艺术作品中。众所周知,绘画艺术在形式上是感性的,因为它注重线条勾勒和色彩等的运用,首先给人带来的是视觉和感官上的冲击力,但绘画艺术在本质上却是理性的,因为任何艺术作品都凝聚着艺术家的人文素养、审美情趣和对世界的理性思考、价值认识和志向情怀,这才是艺术作品的意境之所在。
作为当代画家,彭常安先生的创作活动始终围绕时代发展主题,把自己对美丽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融贯在画笔和画作中。他的每一幅画作都是如此宁静、安详、和谐、引人入胜,其对至真、至善、至美的价值追求和对人间真情的眷恋与珍惜都融贯在自己的作品中,所以,其作品总能达到宁静致远的艺术境界。
令人称奇的是,彭常安先生的山水油画有一个独特之处,那就是画里“没有人”。在他的山水画作中,我们看不见人的踪迹和身影,即便如作品《回家》和《父亲的果园》等画作中也都没有出现人物,但是,他的作品所描绘的画面却是人人神往的圣地和精神情感家园,其中包括对亲人的挚爱、思念和对家的无限眷恋,倾注着画家的拳拳赤子之心,每幅作品无不展现出博大的人文情怀。虽然画中看不见人,但只要真正走进其画作幽深的意境,我们一定会发现其画里画外无不是关于人、为了人、关心人、热爱人、陶冶人、涵养人的人文关照,就是说,人在画家心中和情感深处,画作也把人引入画作美轮美奂的意境中。“无人之画”却无处不为了人,这或许恰恰是画家彭常安先生所追求和表达的一种艺术胜境。这或许也正是画家彭常安先生巧妙地用自己的艺术语言对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的时代诠释和用自己的画笔浓墨重彩地抒写着美丽中国的时代画卷和家国情怀吧。
作者:邹兴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