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今年,王中军拍的电影没上过头条,倒是他通过拍卖市场卖画救急的事成了焦点新闻。在国内的艺术圈,很少有像他这样的顶级收藏家会如此高调地大规模出货。后来听了王中军自己在媒体上的解释,才知道他这两年也是被债务压得喘不过气来才出此“下策”的。
不过,就算公司财务上半年一塌糊涂,但王中军在艺术品市场上出货这件事,并没有被吃瓜群众视为丢人。急钱用的时候随手就可以拿到拍卖行上去变钱,证明王中军这些年在艺术品上的投资是有眼光有成效的。
王中军提到的刘小东作品《求婚》在2018嘉德秋拍卖出了1265万元
11万买入
记得两年前王中军便在媒体上公开透露,其三年花8个亿买艺术品,几乎把挣到的钱都花在了收藏的爱好上。那时候还有一些看不明白的土豪吐槽说王老板“不务正业、玩物丧志”。直到现在,听说去年嘉德夜场上拍的东西一半都来自王中军,这才明了松美术馆墙挂着的那些纸做的、布做的东东,原来都是实实在在的重资产。
事实上,这些年我一边写专栏,一边把有限的薪水换成一张张轻飘飘的宣纸,身边也有不少亲友笑我大水鱼。虽然炒股、买房和买艺术品一样都在花大钱,但对于大多数的工薪阶层、中国大妈和土生富豪来说,他们宁愿在股市亏得精光,或者买一套价值几百万元的房子收租,也不愿意把资金配置到艺术市场去。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艺术品的资产属性并没有得到这些人的承认。
王中军的聪明在于,他在国内的财富高净值人群里边,很早就凭着自己敏锐的嗅觉闻到了与艺术混合在一起的那层淡淡的铜臭味,并且凭着自己过人的商业运营能力从里边赚到了第一桶金。这也是为什么他前些年敢于在拍卖市场上挥金如土地买下梵高《雏菊与罂粟花》、毕加索《盘发髻女子坐像》和曾巩《局事帖》等重要艺术作品的心理基础。
梵高《雏菊与罂粟花》(左上)
毕加索《盘发髻女子坐像》(右上)
曾巩《局事帖》(下)
对于没有从里边赚过钱的人来说,他们不仅不认同艺术品是资产配置的一种有效方式,反而会把那些当初带他们进场的人统统视为骗子。演员袁立就是典型的例子。2018年5月,袁立在自己的朋友圈自曝称,十年前王中军卖给她两件藏品(一幅画30万元和一个雕塑15万元),都是从拍卖行回来的,一两年前她拿回拍卖行变现,别人却告诉她这些作品可能不对。为此,她暗骂王中军就是骗子。尽管过没多久,王中军公开声明那是魏小朋和李凯两位艺术家的作品,拍卖行可向两位艺术家本人求证,但仍然有不少吃瓜群众会怀疑王中军是否真的在骗人。
艺术品投资的知识门槛和资金门槛,曾经让很多人一度认为收藏就是有钱人的游戏。事实上,它是不是有钱人的游戏,取决于你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去对待它。
收藏要以时间来换空间没有错,但不同的藏品是要依据不同的价值判断进行分类投资的。如果没有给自己制定明确短期、中期和长期的目标,往往买什么东西都会胡子眉毛一把抓。一旦后续的行情没有跟着自己的预期来走,原来靠听别人的分析积攒的那一丁点信心,很可能马上就要碎掉。王健林都说了,“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先赚它一个亿”。脑子里成天装一些实现不了的梦想,迟早要被现实逼疯。特别是像袁立这种跟风进场的买家,一出手就定位那么高,即便经济上受得了,心理上也是脆弱的。倒不如当初就买点“轻”一点的东西,从浅水区开始玩起,放个三年五年先挣点小钱,有了信心后,再一步步向深水区探索。
玩多大没关系,玩下去才是本事。
来源:
收藏拍卖杂志9月刊观点《王中军卖画给跟风玩家的脑回路》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