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书法艺术得到了空前的繁荣和发展,群众性的书法热潮在全国普遍高涨,各种书法活动此起彼伏,许多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书法展览接连不断,为书法家们提供了充分展示自己的舞台。同时,大量的书法名碑、法帖及民间各类书法作品不断出版,使书法家、书法爱好者们能从不同角度更加深刻地审视和把握书法艺术,对书法的继承与创新有了多方位的理解,书法艺术的创作水平普遍得到了提高。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当代书坛崛起了一批具有独立思想的年轻书家,王家新便是其中之一。
家新的工作能力、敬业精神、人品、才华、见解、学问,凡与他相识者有口皆碑。他又是一位诗人,且古律、新诗兼擅,但他最为钟情的却还是书法艺术。对书法艺术,他总是不懈探索,精益求精。
而今,年轻一代书法家对“碑”与“帖”的态度大多与以往不同,很少有人再将“碑”与“帖”对立起来。家新也是如此,从他的书法创作道路来看,他将书法史的整个过程作为创作参照系,对于真、草、隶、篆都有准确地把握和体察。他的书法观念是“碑”、“帖”兼融的,创作思想以历史上所有书法形式为背景。但若从他创作中的主要形式——行草书来考察的话,他显然是“帖学”一路,在他的笔墨、结字、章法等技巧上都充盈着“帖学”的精神。
当今书法创作中存在两种倾向:一是有不少才思敏捷者,能在不太长的时间里领悟并归纳出书法中一些可贵的韵味,于是就省略了许多传统中精湛却难以把握的技巧和手段,迅速制成一种新颖的、与传统有很大差异的自家风貌;一是有些人沉湎于传统的精彩感人之处不能自拔,而甘心依从古典。家新创作特征和方向似与二者皆有所不同,他的书法在浓烈的现代气息中深藏传统的韵味,而在深厚的传统风貌之上,又透露出强烈的创新意识。从这样的书法审美特征出发,家新的书法,正是恰当的遵循了孙过庭“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名言。这种艺术的“折中”是很难把握的。正是由于恰当地把握了这样的“度”,他的书法既呈现出鲜活且不乏时代感的清峻之风,又能在典型的帖学风范中透出典雅的书卷气。
我们分析家新的书法,发现总的体势到细致的笔画都是有所用心的,他对“二王”一路的气息、精神有着深切的理解,对宋代的苏轼、米芾,直到明代诸家的手札都有悉心的领会。他对传统的学习是贯通式的,是以对“帖”的综合理解而一以贯之的,所以其作品又很难说得清哪一笔出自哪一家。
南朝王僧虔说:“书法妙道,神采为上,形质次之,兼之者方可绍于古人。”王僧虔讲这话的时候,当然是站在后世所谓“帖”的立场上的,因为当时的书法家还没有将视角投向“碑”的领域。当今书法家对于“神采”与“形质”的关系是深入思索过的。“神采”总是通过“形质”而体现,而“形质”在创作过程中则是书法的技巧表现。若仅仅从技巧的层面看,“帖”的确比“碑”要难,因为“帖”是习书的经典,要求技能技巧上的表现力达到精湛的程度,因而,“帖”的道路是一条精微细致的道路,作者要始终以自然而洒脱的方式来体现其精微细致,这是一种心手相应的高难过程。家新并没有倚恃自己对书法的辨识与感悟力,而忽视对传统技能的继承,他恰恰深悟到了掌握精湛技巧的本质意义,不懈锻炼技巧表现力。
家新的书法用笔纯熟而生动,笔画使转多变而练达,牵丝、萦带巧妙而细致,浓淡、飞白自然而丰富。在结字与章法上,家新深得晋人三昧。他的行草书不见常人贯用的平置排布,而以王羲之《丧乱》、《孔侍中》、《频有哀祸》诸帖为本,因势利导,左右倚侧捭阖,上下顾盼而参差,字依势结,章以字布,字与字之间大小错落,疏密有致。家新的书法清峻、爽快之际透出典雅与醇厚。西晋成公绥有评书法之语曰:“烂若天文之布曜,蔚若锦乡之有章,或轻拂徐振,缓按急挑,挽横引纵,左牵右绕,长波郁拂,微势缥缈。”在此可借以为喻。以晋人风规为范,家新的书法下如“谢家子弟、纵复不端正者,爽爽有一种风气”。
刘勰讲“凡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书法艺术亦是如此。家新不凡的眼界与学识是他书法精进而右于侪辈的原因之一。书法精进背后自有非凡之处,他除在典籍逾万的书斋中攻读之外,还得以观摩到平时深藏博物馆的大量古代书画珍品真迹。他这种对书法经典的直接体察与感悟是一般的书法家所不能及的。
家新的书法体势迭宕典雅而激情充沛,这无疑是与他诗人的情怀紧密相关的。诗与激情原不可分,家新正是那种“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的人,真诚的情感充盈在他的诗中,其古体诗铿锵顿挫,豪迈洒脱,令人赞叹称快。他的《颐园诗草》多是发自肺腑,最能让人体会这一特征。他的现代诗激情四射,一组长诗《北溟鱼》袒露出横溢的才情和卓越的想象。家新将激情与理智一并融会在书法之中,因而他的书法能执正以驭奇,奇而不失其正,华而不坠其实。
书之妙道,以“神采为上”,“神采”是由作者独到的艺术思想来决定的。家新的目光也是敏锐而独到的,当人们依旧吟诵着千古名句“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的时候,他却有了“乌啼月落随处有,渔火江枫不足愁”的新境。那种“且向阵云观际遇,不辞沧海悟沉浮”的求索精神和气概,正是他书法艺术不断切入妙奥的思想源泉。
作者:范正红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