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编者按】金秋十月,岩彩艺术馆正在举办《本土菁英》中国岩彩绘画邀请展。为了更好解读岩彩作品,我再次翻阅了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岩彩绘画系列教程。其中《格物致知———岩彩绘画材质觉悟》一书详细论述了何为“岩彩”?何为“材质觉悟”?如何以“材质言说”方式进行当代艺术创作?并且介绍了三个可实操有实效的教学课题。在此将以分段连载方式与大家分享胡明哲教授书写的《格物致知——岩彩绘画材质觉悟》教程前言”一沙一世界“。
《格物致知——岩彩绘画材质觉悟》教程前言“一沙一世界”连载之五
● 一沙一世界 ●
二,澄怀观道 道法自然
身边的物质媒介是数不胜数的,以各种各样的物质媒介进行艺术创作的当代方式也数不胜数。为何岩彩画家只是选择了岩彩材质呢?为了回答学生的这个问题,岩彩课程的第一讲往往是在地质博物馆里。
《格物致知——岩彩绘画材质觉悟》胡明哲 甘雨编著2019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
刚刚进入地质博物馆时,大家都怀抱着探究之心,寻找和观看琳琅满目的矿石,了解和学习地壳变迁的知识。地壳上不同时期的岩石和地层形成于不同的时间,因此,被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根据地层自然形成的先后顺序分为5代12纪。尽管以前也学习过相关的地质知识,但是,当再一次形象的感知寒武纪,泥盆纪,侏罗纪,白垩纪…… 之后突然明白,不久的未来,人类也将属于这样一个“纪”,也将变为一个地质的岩层之时,相信大家的内心还是着实的被震动了一下。宇宙间所有的事物都是暂时的聚合,暂时的物质样态,就连眼前的美丽的矿石,影像中辽阔的岩层,也并非一直就是今天所见的样子——所有物质表象都只是存在于一个永不停止的循环变迁的运动过程中。
静观博物馆中的地球地壳变迁的生动介绍——地壳表层的砂与土被河流冲刷,逐渐变为沉积岩等等,沉入地下,不断下沉的岩层融化为岩浆…… 地壳的变迁使岩浆再次喷发,回到地表,冷却后再成为岩层,升入表层的岩层会被再次风化,又逐渐变为砂与土……. 这就是地球的基本物质上下表里的无限循环。我们今天看到的砂与土,在亿万年前,就是地心炎热的岩浆,或是地表巨大的岩层,只是此时此刻我们与它相遇之时,它正好是暂时存留在地表的微粒,被人类称之为“砂”或“土”…… 其实,人类生命也是一样的,生命结束即化为微尘,和这个时代的生活道具一起成为一个地表岩层,与砂与土的性质是完全同一的。觉悟到此,再想起每天摆弄手中的“岩彩”材质,不仅肃然起敬!
地壳循环图
离开地质博物馆时,相信学生们带走的不光是关于岩石和矿石的地质知识,还有对于人类的反思——人类总是自命不凡的认为自己是地球的主宰,一切以人为本,个人私欲比天还高,不珍惜自然规律,其实,这是自毁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系统,加速自己灭绝的速度……尤其是面对中国社会以牺牲自然资源作为代价,追求快速经济增长所导致的种种不良状态,我们不得不重新的思考“人与自然关系”这个最原始,也最当代的话题。
地质博物馆的考察使人回想起古老的东方哲学,东方典籍道德经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或许可以理解其语意是:“归根结底,所有的核心规律都在大自然中。”因为如果换用今天的词汇,古人所谓的“道”即是“宇宙规律”,所以此言之意即是:宇宙之间最核心的规律都蕴涵在自然万物里。物质世界是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的存在,人的意识和感官是十分有限的,而大自然才是永恒的无限的,我们怎能以自己的有限作为中心呢?即使日常艺术创作中研究自然材质的可能性时,也会发现其中所蕴含的宇宙规律。例如:“水”是一种自然物质,具有流动,渗化,蒸发,结晶等等特质,必须细细品味。如果以水为媒介进行创作,就要觉悟水的特质,顺其自然的把它转换为一个可视的形式样态,呈现出相应的审美理想或作品理念。若是无视水的特质,不尊重水的隐性存在,作品就一定会失败。仅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岩彩厚涂画板之后不能用吹风机吹干。因为强制的快速的干燥,会使材质表面结壳,反而掩盖住下层存在的水分。混合了胶质的水分若是长期得不到挥发,就会变质,最终,这块岩彩必然会脱落。
“岩彩”是自然物质的结晶体,其结构是有序的,并且蕴涵着宇宙的核心规律。岩彩的每一粒结晶体都有几个侧面,每个侧面都可以反射一定光线,如果将大小颗粒分解,上下透迭的并置,在光线照耀下,就会形成其他材质不具备的美好的视觉效果。但是,如果你无视岩彩晶体的物质存在感和物理的属性,期待它出现水墨在宣纸上的空灵洇渗;如果你不珍视岩彩的本质本色之美,将其任意与其他化学颜色进行调和;如果你不理解岩彩材质蕴含的深远文化内涵,只是把它作为一个制造粗涩基底的填充物;或者仅仅为了制造出各种具象写实的效果……那就是糟蹋了岩彩材质。
胡明哲作品《星》系列中国美术馆展场
《星》材质:岩彩晶体、灯箱
运用“岩彩”材质进行艺术创作其实是一个“接收大自然的信息,与大自然交流”的极好方式,可以“不断感受来自大自然的启迪,渐渐的到达觉悟天道“之境界。因为每一颗物质微粒都是大自然的产物,都传达着大自然的信息,创作者必须放弃人为的主观执念,仔细观察自然状态,自觉顺应自然规律,作品才能顺其自然,才可以渐入佳境。
孙博作品《尘——北京中轴线》由天然沙尘自然形成的作品。在广州美术学院美术馆和日本东京艺术大学美术馆展场展出场景。
近年来有幸多次浏览世界范围的各大美术馆,常会思考西方艺术理念和东方艺术理念的区别。仔细观看西方的艺术作品会发现:西方艺术作品注重发泄的大多是人的遭遇和人的情感,力图彰显人的想象力,创造力,技艺力,作品的主旨是“人”。而观看东方艺术作品则会发现很多不同,东方作品大多注重物质的痕迹和天然的构成,创作手法简明而纯粹,智慧的考量巧妙而深远,传达出来的内涵也很宏大。因为,作品并非仅仅局限于表达人的境遇和人的情感,更是超越了艺术家个人的自我表现层面。或许因为东方哲学思想的精髓是“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所以,东方艺术自古以来一贯追求 “天人合一”与“大道至简”的状态,总是称最佳作品为“天赐”,“天意”,“天成”,努力使艺术作品成为宇宙精神和自然信息的传递者,隐喻和象征艺术家所能理解的浩瀚的宇宙精神,可以说,作品的主旨是“道”——天道。
● 在我看来,一切存在都是大宇宙的一种密码,岩彩语言也是宇宙创造的密码之一。所谓密码即未经破译和解读的语言,一旦破译和解读就会产生不同于其它语言的独特表现力。 中国最早的手工劳动典籍[考工记]里说:“智者创物,巧者述之”我想活用这八个字解释材质。“智者创物”就是上帝创造了各种动物,植物,矿物,包括各种彩色的岩石,并赋予他们以密码和灵性。密码就是有待解开的语言;灵性就是有待沟通的情感。“巧者述之”就是艺术家要述说这种语言,运用这种语言。有些语言密码已经解开,有些还没有被完全解开,我们试着去用,在用的过程中加深对它的理解。
——翟墨 2008[东方岩彩]杂志第4期
上海美术学院岩彩绘画工作室学生在上海自然博物馆考察
上海美术学院岩彩绘画工作室学生在上海自然博物馆考察
上海美术学院岩彩绘画工作室学生在上海自然博物馆考察
注:本文末参观考察图片均为编者添加。(未完待续)
前言“一沙一世界”文图较多,将分十二期连载,敬请关注。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