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专稿|尭:秦岭不是一座山 他属于每一个人

“秦岭不是一座山 3/3”尭个展

“秦岭不是一座山 3/3”尭个展

8

没顶画廊(上海)

已结束 1.9万+

文/李家丽

尭在没顶画廊的首个个展《秦岭不是一座山》3/3很像是一个开篇,它从艺术家在秦岭的生命体验展开,使我们得以窥见尭创作的基本线索:以观察的方式将万物拉回自然,拉回现实。从刻画出山脉细微纹理的纸本,到以秦岭浩荡数百里的自然景象为底本的绘画,再到夹杂自我生命历程的雕塑,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作品构成一幅逐渐展开的图景——它一方面讲述着尭的生命内里的自我感受,另一方面向属于每个人的自然纵深处延伸。

GLEd9H4p3uonW7DNkpCfQoBYS6XvXc8JIt25DvCK.jpeg

尭在秦岭中创作

图片由Yoo.studio提供

作品分布在三个展厅内,于是从观感上展览便构成了三个部分:由单纯线条构成的纸本与雕塑的呼应;架上绘画与雕塑的呼应;再次回归到纸本与雕塑的呼应之中。由于纸本和架上绘画均来自于秦岭的自然变幻,因此这样的展陈结构便生出一种绵延感,像是一个人在秦岭之中不断地行走、游历。尭数年如一日频繁出入秦岭,在不同季节/时间反复观看秦岭,从中获得多层次情绪感知的立体感受,并形成着自我独特的绘画表达。

纸本·架上绘画

此次展出的纸本和架上绘画完成于冬季的秦岭,“冬季是严酷的,它把大山本身的美拉回了现实,我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去记录它。在山里最冷的时候零下二三十度,我站在一个地方三四个小时画一个点位,当寒冷使我身体麻木时全身细胞会通过视网膜去感知周围的一切。在那时记录下来的东西是很感人的”。因此,尭的纸本和绘画有一种冷静的触感,那种凛冽塑造了一种与自然在同一维度和空间当中无距离的接触,将人们带入到对自然的秦岭的感知中去——秦岭不是权力和神圣的象征,它属于每一个人。

uHSvW8uTAqjENcVyz77eGVCgEPtth8ii4okWbDVT.jpg

S-2019.2.2

在纸本和架上绘画中,尭放弃了上学期间所用的技巧和表现手法。他说自己更想把这些绘画称之为“现实主义绘画”。“因为这些物体是现实中真实存在的,我只是用一种记录的方式让它显现出来。从这个问题上讲,坚信你们会看到他的存在,同时他又独立于我们所惯有的方向和理解之外”。

KH6ZCXxRNpaeiHJJIIhqmnq3coyXnSczlrg7ooPN.jpeg

K22-S015-1

znSdarIjiY0ZEMpkIeqvQFfLYRw1pKkwK8BsapsH.png

K22-S015-1 局部

尭之所谓“自我的记录方式”,一方面根植于上述多层次情绪感知的立体感受,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一种手法——物尽其用的同时又有所隐藏,真实地描绘,具象又抽象。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便是自然——看似完全的袒露,细观之下却是永远无法穷尽的细节。在展览现场,同样可以看到自然的这种特性。一幅纸本/架上绘画,远观是粗粝的线条或完整的图景,拉近看线条/图景之中又内含着细微到逐渐消失的线条或刮痕。

U9L8ypxFKWQfXhfn8Fa0BIw3w1p7rl56MhWmlT5g.jpg

S-2020.2.20

zONfVodHjxHxckxFLcZJsmEG5WxKUnZcRRCJgz2V.jpg

S-2020.2.20 局部

因此,这些纸本/架上绘画很“耐看”,被隐藏的细节使得作品本身持续地生发出无穷意趣。绘画的可视性非但没有削弱,反而随着这些细节层级递增。“但你在看照片的时候很难看清楚细微到逐渐消失的线条,只有在现场你才会看到。当下这个网络极其发达的时代它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疑惑同样碎片化的信息呈现。我想通过这种绘画方式把人拉回现场,在现实中画面上细微入骨的细节会使你豁然开朗。”

雕塑

观看尭的雕塑作品,会感到一种灼热感和视觉的刺痛。焚烧后的木炭制成的躯干、散落的残缺身躯、被钉子钉中的眉心、布满织网的局部,每一件作品都在解读艺术家与这个世界和社会以及人的连结关系,同时也暗含着每个个体在过往生活中的共同经历和感受。尽管尭坚称这些作品并不残破,但雕塑作品本身在视觉上仍然给人一种残败感——一如前述的焚烧过的木炭、残缺的身躯、布满织网的局部。这种残败一如人性之宝贵、圆融之处的凋陨,而产生的一种生命和自我之间的裂痕。“赤手屠鲸千载事,白头归佛一生心。征南部曲今谁是,剩有枯禅守故林。”现实充斥着的暗流涌动的矛盾与冲突,“赤手屠鲸”,最终留下的往往只有那一缕“枯禅”。

UVEuoY1ra2S5N61OjHp5nJ9ObwmYIY84dyk2VP8Y.jpg

TW17-K22-M09-1

Trjyc1OMNLFmt0fuqygR45jJzt7ABqLyKqcAmc2Z.jpg

w9fJJpjfsgk2arlxEslVvHGishNI6PAJ783RJJ8z.jpg

TW17-K22-M09-1 局部

秦岭不是一座山,它属于每一个人。雕塑被置于群山峻岭之间,个体与生命间的断痕也在这自然中得到缝补。从某种程度上说,人的欲望的膨胀以及随之而来的一切,根源于人与自然的割裂。尭一再地把人们拉回现实,拉回自然,希望使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关系到底如何…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归结于什么…在自然与人的关系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uzR2MhivElSsp44D1x7Xv0bvJEmXEaxToOj0Ppj0.jpeg

TW17-M109-N098

yjNbClCFtyJmsct4QW3mrtdsdMlsU5geIUYtPhrS.jpeg

s0neZ7HSfrpGUlDF5QoEmFs0GgoOkZJN77gQQinH.jpeg

TW17-M109-N098 局部

VoK5oSLXuwMLK583sOrync9Aqu2ayzSGC3W8v6q6.jpeg

TW17-K22-N079

值得一提的是,尭在雕塑中还设置了诸多隐语,而隐语的答案便隐藏在观者对作品、对社会、对自我内心的审视之中。

空间·关系

尭的作品与没顶画廊空间的碰撞不仅仅是尺度上的——它有意避开了前期功能空间遗留下的工程痕迹,也是意义上的——回归于自然的创作方式和工业感的空间产生了直接的面对面碰撞,一个自然空间唤出了对工业空间的对峙。在这种对峙中,自然空间获得自身的表达权力,并拥有着自身的力量和表现力。“在这个空间中我想通过作品的关联性来消解城市与自然之间的隔阂。我们生活在当下所遇到的问题最终是会归结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同样我在用自己的方式去阐述它。”

2NLgX302D8Cq1JEnUH85aqioGamaUuv3SFYIB1QP.png

展览现场

同时,在这一自然的空间内,雕塑和纸本/绘画之间的对应式解读消除着空间相互碰撞给观者带来的不确定因素,并由此形成一个个完整的关联结构。在入口的第一个展厅内,取自自然的木材被雕琢烧制成黑炭,以此制成雕塑的躯干,头部异化而成一朵盛放的花,鲜花腐锈,从背后看似像创作者沉默的发声。它让人联想到人的生存状态——本自天然,却在现实的流中被无情拍打,灵魂溃败不堪。雕塑四周环绕着的,是取自秦岭的纸本,纸本上交错纵横的单纯线条是来自自然的肌理——一种无言的巍峨。人居其中,遥对群山环绕,雕塑与纸本的对应,将人们的感知拉回自然,产生一种力挺感——自然引领灵魂向上并不断地净化他。

4Rlc7b2fj3auJXwrE0sTN8NOw9yNyEq729D25Txf.jpg

Bd9bVj9JIeaSwh7ypk3UcbY6rxbxlL9i3jpmxMa8.jpg

展览现场

诸如此类的对应解读消除了整个空间的多义性,同时给予观者一种提示:回到现实,回到自然。

以下为雅昌艺术网&艺术头条与尭的对谈。

Q:雅昌艺术网 李家丽

A:艺术家 尭

vhFMpRu46OxuKaZKAx7G3JJq0bsVy5C5bkMYOsFc.jpg

图片由Yoo.studio提供

Q:此次展览呈现了你在秦岭的生命体验。你如何用语言描述这种生命体验?

A:这是一个长期并且对我自己来说是一种对抗性的方式,我认为每个人或多或少都在寻找着自己。“秦岭”让我感知到了一切的不确定性。在大自然中你会发现时刻伴随着危险及其带来的困惑和对生命的挑战。

Q:在访谈中你谈到要物尽其用,同时又要隐藏细节。这种用尽与隐藏的微妙如何在作品中体现出来?

A:我的工作方式令我发现应该回到自己回到本质。我选择尽于微妙、尽于隐藏的特殊手法把这些材料通过自己的创作形式表现出来,作品当中大量的细节也形成了微观而独特的表达。它显示的是一种与人不可分割的生命体现,因为我们就生活在当下,应该拥抱的是生命。此刻你会发现独立的美是多元的,我想通过这种方式呈现出属于每一个人的“大自然”。

fJcUsstjTTwCqcj9OnwTZC6xq6ffo0LExAjMSPXI.png

TW17-K22-N077 (2018-2021)

Q:你曾说“秦岭属于每一个人”,也表示“在当下遇到的问题最终会归结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为何如此看重自然?在其中,你发现了什么?

A:我们生活在这世界上,欲望让自然慢慢消失于人们的视野。我要把他拉回现实,人与自然的关系到底如何…..给我们带来的是什么….归结于什么….在自然与人的关系之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ifxCnvU3lSI0Ao3cZCErKztFnxCrR9JKC8PrQgKA.png

TW17-K22-N077 (2018-2021)局部

Q:雕塑作品创作灵感是什么,为什么雕塑常常是破败的?

A:雕塑作品的创作灵感来源于我自身,他是跟我直接产生关系的,他不是破败的,而是一种对生活经历的诠释。通过冷静观察你会发现他的美,因为他属于每一个人。

BWypGr1QhnWdY7sxJsyu2Tu2DYmJzsC2vs3wQzee.png

TW17-K22-N078 (2018-2020)

vVX1FpvB2UdTDqVB7bYXAMbzDq6qRQHqsdC3Re2v.jpg

K22-N071-S085 (2018)

Q:在这次展出的雕塑作品中,你想表达的是什么?

A:我想通过这种方式阐述人与自然的关系,我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作品是一座桥梁,他或许让你看起来不像美丽的鲜花,但是他时刻伴随着生命的存留。

Czp7r54utvjFLvQtTaw5IYR2lG0nKqyn8M1givXd.png

TW17-K22-N079 (2019-2021) 局部

Q:在雕塑作品中,材料大多是凝结了漫长时间的自然材料,你如何看待时间之于材料/作品的作用?

A:这跟我的个人经历是无法分割的,在成长中所遇到的问题常常是难以去解决的。这种时间的凝结对我来说是一种回忆。我把他定格在当下,在漫长的时间长河里,泥土滋养着生命,生命终究化为泥土,这种循环是永恒不变的。

Q:能否请你谈一谈此次展出的架上绘画的创作?

A:架上绘画也是在对大山观察当中所产生的,它属于《秦岭不是一座山》的整体创作,只是观察的点位和聚焦画面所形成的个体现象不同而已。

作者:李家丽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