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23-09-05 09:01
在技术与信息高速更新的当代,人们可以在数码世界里瞬间漫游千万里、览尽天下奇观,却往往忽略了近处的、熟悉的世界,意识“生活在他处”的迷幻里,乃至于失去了感受眼前风景的感性真实的能力。在2023年夏季的四川成都安仁古镇华公馆,开启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画展,四川籍艺术家彭常安的“原乡叙事”风景艺术展,选取58张风景画,透现了艺术家三十年持之以恒地不断返归、重启家乡风景的再创造之路,透过乡土的风景的视角,展示了在坚守中行动、在耐心中感受当下生活世界的充沛能力。
在图像海量迭出、一切过快变更的时代,让我们慢下来,用沉静的心,尝试来聆听自然界里万物静默,却都在进行言说,正如要学会听《庄子》中的“天籁”境界里的“吹万不同”的千差万别的声音。彭常安创作的乡土风景,恰恰不仅仅调动视觉,也让人听到了在他心心念兹的乡野空间里万物的言说,各自有独特的调性,汇同成感应的合音。这样的艺术作品,召唤当代人走出浮躁的状态,唤醒内在沉睡的、曾变得麻木的感受力,和艺术家一起,用全身心的统觉(视-听-嗅-触觉)的能力,去感受比如在日光的光照下植被的欢欣、田野的朗现,一切自然的元素都是美的显现,而彼此之间也都在互映互衬,甚至在艺术家建立的“循环的觉知”中,连草叶之间也都在互相的观照、私语,讲述着接受阳光的沐浴、发生光合作用的喜悦。这是言说生命的喜悦的一些微观视角,又在风景空间的“内在视域”中,构成共在共鸣、美美与共的奏鸣曲。需要用“心的耳朵”——第三只耳朵,和艺术家一起去聆听、感受在乡野中四季不同的自然气氛、六时各异的光彩,如庄子讲,“心接于时”,在与景物的全身心的相遇中,与自然的气息相感通,与自然的氛围同体,如彭常安本人说言,“故乡的山的四季,是它的情绪”,而且,他尤其留意把握不同时节的光线在自然空间中的漫步、游移而营造的不同光泽感的氛围。因而,光是弥漫其间的存在结构,赋予抽离叙事性成份的“原乡叙事”以光的叙事,赋予景物作为言说的主体的功能,而人物的形象比如父亲微小的背影隐身在他耕作的果园中,也在传达着景物与人之间的交互相望、“相看两不厌”一般的交互共鸣。
色彩里的海龙村·9 布面油画 2022年
夜中楼阁上中寺 布面油画 2021年
在彭常安的风景空间中,贯注着在一片片的沉默中持续观看、倾听、感受里的光的叙事,处处笼着一层层光泽,或柔和或明媚,就连夜色中的景致,也在蓝色调中透着幽微之中明明不减的光亮,也道出了生命风景的灵性之光。正是如塞尚画家乡的圣维克多山的持续专注的态度中,彭常安一样画出了家乡的山河空间里如梅洛-庞蒂论塞尚的“真实的瞬间”,而又在其中融入了想象性的维度,让原本平常的风景幻化为充盈着内在光芒的艺术空间,散发着可意会而难以言传的魔力。艺术家对家乡的化不开的浓情,萦绕在他笔下再创造的风景空间,让其中的“色彩、芬芳、音调”综合交织成诗意性的整体氛围。而比如彭常安反复画的《父亲的果园》系列,不仅再现了在家乡金堂的父亲用心种植的橘园的四季景观,那种写生式的风景,也时而转化为如火焰一般的色彩的腾跃,或转化为有保罗克利一般简约灵动的点与线的抽象符号化的书写,运用介于具象与抽象、现实与想象之间的融合中西的多样手法,艺术家用对于朴素、微渺的景物的持续关注,在有限之中抵达无限,抵达了万物内在的生机的无限,因而也让人感受到图像内在无穷、浓厚的生命力。
父亲的果园·C 布面油画 2018年
父亲的果园·C 布面油画 2018年
近期在四川天府美术馆展示的“巴蜀先生”展示了现代在巴蜀创作的艺术家们心中的壮丽灵秀的水墨山水,而比如黄宾虹以力的样式的积墨“内美”回应古代山水的“意远”,彭常安作为1990年毕业于四川美院的当代艺术家,则在吸收各种西方现代美术的风景杰作的精粹的同时,把他所接受的耳熏目染、用心钻研的中国古典山水写意精神的内核法则,加以创造性的融合与深层的转化。因而,在彭常安的乡土风景中,每一处都是用色点、色线、色块的旋进、幻化出间性的张力,在色调层叠的浓淡、明暗、笔触的急缓交织之间,有如法国现象学家马尔蒂尼讨论的“节奏性生成”中,对中国写意传统的“虚实相间”进行了灵活的转化和重新激活,于是,将对乡土风景作为“活的生命体”的体验,转化为生动的、整体的乐章,无论是白昼的、还是黑夜的风景空间,都承载着梦想的希望,传递着光的舞蹈,呈现着万物的交互相照,言说着“心与物游”的畅意。如彭常安的“原乡虚实”这样的艺术觉知创造出的“生命风景”,引领当代人不要在过快的速度中迷失“自然之道”,而去学习重新培养感受、感通自然的能力,重新找回失去的心灵家园。
新桃花源记 布面油画 2022年
在安仁古镇华公馆举办彭常安“原乡叙事”展览期间(7月27-9月28日),于8月8日,举办了以“彭常安艺术个案研究”为题的学术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25位批评界、美术馆界、收藏界知名人士汇集一堂,围绕彭常安的风景艺术的乡土情结、人文情怀与生命品质等话题,进行了长达三小时的研讨。此外,在展览期间,每周也围绕展览组织、举办专题学术讲座,将艺术展览与公众教育密切结合。
作者简介:姜丹丹(上海交通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导,鲁迅美术学院特聘教授、中国美术学院现代书法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国际哲学学院通信院士)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