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2年2月,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大美之魂》山水画家王一明,孙美兰,孙幼兰编著。这部著作历经四年撰稿完成,凝聚了老一代艺术评论家对中青年画家的期待以希望,对王一明在追求艺术道路上的全面阐述。孙美兰先生在《大美之魂•解读王一明山水画笔记》中写到,“从中国现当代山水画的演进,我们欣喜地接触到一条强劲的文化脉动”;“为祖国河山立传”;“以石观画”;“天人合一的梦中家园”,这一脉文心,其中深藏着广阔无限的人生感,历史感和宇宙感,彰显着“和时代同步,与造化同功”的大美之魂。
2012年《艺术镜报》第75期对《大美之魂》的书评,《从写生精神中走出的大美之魂》对于今天的中青年画家王一明,以写生精神主导中国山水画之美和艺术震撼力,最亲切、最直接的启示,缘自1988年“贾又福山水画展”,这次画展给未来画家展示了一个山水世界的大美之魂,进而推溯、追踪到李可染、黄宾虹的写生精神。
山水画无疑是中国画第一大科,这与中国人的自然观有着很密切的联系。中国人的山水画完全不同于西方的油画风景画,它不是再现自然景观,恰恰相反,中国山水画是通过自然景观的表现,赋予自然山水以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人类审美的精神观照,尤其是基于“道统”的一种真实自然观的推演与逻辑构成,即天人合一的自然观念一直是中国山水画的主流意识。画家笔下的山水和人类一样具有内在的生命律动和精神力量,相生互动,不同的山水画面貌,也体现出不同的生命意义与不同时代的精神特质。所谓,看画如见其人,看到画作,也会见到那个时代的精神风貌。
山水画自宋代以来,一直为传统文人所阐发,被文人画家视为如同自己的“第二生命”。中国山水画,在五代之前,对自然的玄学式的解释也仅仅停留在心灵与文字里,那是“心灵山水”的追求,形成的也是“悟对山水”的绘画范式。经过南北朝时的“披图幽对,坐究四荒”,画家对山水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直到唐代的山水画才追求山水意境的“画张杰中有诗。诗中有画”,经过五代与两宋诸家对山水画的推演,两宋的全景山水画,使士大夫得以寄情山水,以山水而言志,在渴望复归自然的强大心理需求下,山水画达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山水画境地。到了元代,由文人们所提倡的“直抒胸臆,逸笔草草”式的“写意山水”,它的实践和观念在画家面对自然的同时,悠然自生并且逐渐形成标准的中国画形制,进而深深影响到以后数代人的山水画观念,中国传统山水画就在元代画家确定的精神内容、风格一直为文人所钟情。
由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的《大美之魂——山水画家王一明》集中体现了他以内蕴丰厚的笔墨意味及其对山水画理想目标的不懈追求而形成鲜明的艺术个性与风格。著名美术评论家邵大箴曾道:“王一明是一位有才能和富于创造性的青年艺术家,他之所以在艺术上取得成绩,因为在实践中,他认识到‘悟’的重要性。悟人生,悟艺术。”殊不知,这一“悟”。就是几十年。2002年,王一明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贾又福工作室硕士研究生班,在此之前他曾受过正规的油画训练,曾苦读李可染画论、研究临摹黄宾虹、李可染,并上追古人的笔墨传统,也曾独自一人赴长白山封闭写生整整一年。追其步履,观其近作,识其性情,在走过的每一步中王一明对自己的要求都力求完善,近乎苛刻,只为了能创造一种属于自己的意象语言,去捕捉那些“最谨慎、最轻灵”而又“保持鲜活”的观念。这对于一个艺术家来说,无疑需要一段艰难痛苦的历练过程,然而从王一明近年来的彩墨山水凹作品中,我们看到了这种成果,也看到了一种属于他自己的言说方式。
在中国山水画史上,色彩传统一脉长久以来处于被遮蔽的位置。唐宋以降,色彩贯穿于整个中国古代山水画史,而从清末民初的“海派”绘画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中国绘画的色彩语言有古典向近代转型的趋向。中国山水画的色彩表现在当代可以呈现何种面貌?或者说,千年以来以笔墨范式为中心的山水画如何在保持笔墨传统的同时,有机地溶入色彩因素,使传统作为一个生命体既向外生发,又不失自己的文化身份?作为一个潜心研究过的中国传统笔墨精神又在早年探索过西方油画艺术的画家,王一明通过对色彩语言的重拾和发展。实现了对山水画抒情功能的强化与拓展,成功地寻到了一条暗合自身理想的创作方式,完了色彩与梦幻的对接。
在水墨和色彩两种语言系统中,墨色本身带有沉郁和静谧的性格,色彩则更多地表现出跃动和升腾,二者的有机结合不但形成了一种动人心魄的视觉张力,同时也拉深了传统中国画相对平面性的形式空间。而在以往的实验水墨作品中,这种对视觉冲击力的欲求和对画面空间的开拓,多是通过媒材肌理与质地的拓展而完成的。从这一角度来看,王一明彩墨山水对于当代水墨画坛的最大贡献,就是在学术层面上进一步发掘了色彩在中国画传统语言体系中长期以来被水墨范式掩蔽的脉络,并适当融入现代视觉因素,成功地承接并拓宽了笔墨范式系统内部的色彩表现手段。也正因如此,王一明的山水画与其他的实验水墨画家拉开了距离。换句话说,在王一明山水画中,色彩的作用不是“锦上添花”,更不是一种重建或解构,而是在足够深厚的传统积淀之后,面对古今、中西不同时空维度的一种整合。为了“制作”而去“制作”终归是一件简单的事,不然不会出现时下令那么多创作者趋之若骛的、被“做”出来画;然而在沉于古人、投于造化之后自然开启的、言说自我的方式与路径,却值得我们去一再体味和关注。毕竟在中国画的演进过程中,每一次艺术表现方式的创新,都是由这样的力量来推动的。
美术评论家孙美兰女士在解读王一明山水时表示:“文心一脉,代代薪传,纵观默察,一明山水精神的难能可贵之处,是在当今年青一代山水人中,将师法黄宾虹、李可染山水艺术,凝聚于贾又福山水画‘真传’‘亲授’文脉之中,从精神内涵到形式语言,将新世纪新人山水艺术,率先提升到一个高层的审美境界。”近几年,王一明又推出了系列性山水画如《梦中家园》、《溪山无尽》等等作品,在这条山水写生的漫漫长路中,迈出了愈发坚实的脚步。
2012年4月26日,跟随恩师贾又福先生赴河北太行山写生。路径三教河、刀把口、天桂山、北冶,沕沕水等地,为期七天。暂短的七天写生,在王一明艺术生涯中变为永恒,他不仅仅学到了一种技艺和对画面处理的方法,更加学到了一种精神,一种对大自然宗教般的虔诚。贾又福先生说:“古人云:“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我已年近七十岁了,可我在艺术的创作中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不敢有丝毫怠慢”。短短的几句话,不时地回荡在王一明的耳边,心中掀起层层巨浪。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