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巴特尔,一个蒙古族的艺术家,他的画风与他的性格一样坚韧勃发。90年代在西北美术学院就学的时候,他即决意走出自己的艺术之路,即便这条道路既艰辛又不平凡。此后的巴特尔又先后在上海师大、清华美院不断进修,绘画创作是他不断激励自己的动力。在巴特尔看来,油画自有自己的无限魅力,油画也是最能表达自己的媒介。巴特尔推崇直接性的表达,因此他的笔触明确而肯定;巴特尔同样关注生活本身,故而他的画题都直接来自生活本身。
巴特尔的“人体画”,是他艺术创作中的重要组成。这些“人体画”作品,一方面带有明显的写生性特征,在注重感性的同时又富有理性的分析,一方面也带有明显的作品性特征,画家不是为了解决局部问题而进行的日课,而是强化自己表达力的完整过程。巴特尔的“人体画”,特别强调所描绘对象的角度和背景描写,如他通过有意识地裁剪突出了人物的造型,而背景的大面积涂抹更像是情绪化的激情抒发。
从“人体画”出发,巴特尔将“写生”的热情逐渐发挥至日常的创作,逐渐形成了彼此相关的两个作品序列——“静物”和“人物”。
巴特尔的“静物画”,不是教室内的习作,它所描写的不是那种人为的刻意摆放,就像是生活中的一角,随意中又富有生活的情趣,朴素中又洋溢着生命的朝气。“白菜”、“包菜”、“黄瓜”、“扁豆”、“石榴”等都是日常生活之中的寻常事物,没有浮夸更没有浮华,却是实实在在的存在,正如中国画中的“杂画”,巴特尔将寻常的“静物画”提升为对日常生活经验的肯定,更有意识地将“静物画”发展为具有个人性格的表达方式。
巴特尔的“人物画”,更多是尺幅不大的人物头像,这些人物大多也是寻常的“平头百姓”,绝非油光滑面的富贵人物。画家对寻常人物的热衷,亦如他在“静物画”中的艺术旨趣,是发自内心的情感表达。巴特尔对笔下的人物,重来不做任何的粉饰,而是尽可能地保留下人物自身的性格特征,他甚至不加修饰地直接呈现出人物身上的那些“瑕疵”——“抽烟”、“喝酒”以及他们的“嬉笑怒骂”,他认为不完美就是生活本身,而艺术也从来就是不完美的。为了突出这些人物的特点,巴特尔主要以人物头像的方式去集中表现,与古典传统中的“人物头像”所不同的是,画家更强调了笔触,更强调了情感,并不在乎过去对艺术的既有定义。
2009年的《失落》,虽然同样以人物为主,但是它更注重人物的神情刻画和情景性的描写,带有更多的主题性创作的色彩。事实上,在2004年创作的《快乐的大河沿子镇一角》中,巴特尔已经将自己的创作开始与自己生活过的故土连接在一起,浓郁的新疆风情成为了作品的主调,油画创作理所当然地成为了欢乐情绪的表达。2010年的《祥日》,可以看作是《快乐的大河沿子镇一角》的某种延续,同样是快乐的情绪,但不同的却是画家对运动感的有机把握,这使得整个的画面不仅仅因为快乐的主题而快乐,更因为画面本身的情绪而快乐。
作者:赵力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