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关则驹与李金明 2012
李金明,油画家,曾任广东美协理事,广东油画会执行秘书长。现任中国当代艺术研究会副会长,李铁夫美术馆名誉会长。
上两图为关则驹当年送给我的两幅画。图左的木刻作于1961年,图右的水彩谴写作于1960年,时为附中二年级生。画上则驹写’1小时’即是一小时完成。
我与关则驹,都是十五六岁时进入广州美院附中,又一起升入学院油画系。十年寒窗共苦乐,情如手足,至今难忘。我历来佩服则驹的天赋与勤奋,仰慕他的人品。虽然我们年龄相仿,但在我的心目中他是偶像和兄长。附中至今,情怀依旧。
附中毕业时,则驹送我两幅他的作品,一幅是木刻,是他初中母校广州市第三中学旁圣心教堂的风景;另一幅为水彩写生,是同学唐兴华的肖像。那时画纸奇缺,他就画在半张旧作的背面。五十多年来,几次搬家家,我都小心保管,珍藏至今。
则驹的性格率真而奔放,极富幽默感。虽然身材不高,却喜欢与同学比拼胳膊的肌肉,以显示自己的强壮和为大家逗乐。在那个经济困难的年代,他光着脚到处跑,乐天而不拘小节。有一次他的裤简破了一个大洞,露出了大腿,他随意找一块烙黄色的布片,缝在湖蓝色的裤子上,依然光着脚在校内校外四处跑。有人嘀咕:“这人怎么的了?”他听到也不恼,还嘻笑说:“黄色对蓝色,色彩互补啊!”然后边走边唱。他爱唱歌,我们听得最熟的是《西波涅》和《我的太阳》。则驹有粗有细。每天早练或民兵集训,哨声一响,他一轱辘跃身而起,几分钟功夫什么都搞掂。同学们至今传为笑谈的,是他九秒的大解速度——这是他数着的。
可是他对学习很细心,专业好又是班长,同学们都盯着他看。就连他的调色板也让我至今难忘:他的颜色排列很有学问,左边挤的是冷色,从浅至深到左上角是黑色;上边是暖色,从深至浅到右上角是白色。每次画完油画,笔头即刻洗净,用报纸裹好搁到阴凉处,调色板也即时抹得比谁的都光亮洁净。后来我们大家都学他。
我们喜欢抄出他的素描速写来看。那线条变化多端,调子深浅变化丰富洗练,大家喝彩其风格就像绘画大师门采尔!问他是怎么弄的,他说“很简单,你看——”说着从口袋里掏出两支笔,一支炭铅笔,一支他称之为“纸笔”。——“纸笔”?我们听都没听过!原来这是他自己发明的,用来擦明暗用。他当场示范,还用一张纸搓卷给大家看,教会我们自制纸笔。此后,全班同学每人都拥有几支纸笔,画速写又多了一把“板斧”。
则驹是个刚毅自信、永不言败的人。他的口头禅“出水才看两腿泥”,也成了很多同学的口头禅。当他作画的过程、遇到难题或未如往日“快手”而被质疑时,他就会念起这句话来鼓励自己,意思是不要过早论成败,等他做完最后的努力,等到画完再见分晓。因此他总是班里的”常胜将军”。
但他也有过被挫败的沮丧。那是学院三年级的课堂习作,画一张长期的人像素描。他几天没睡好,开始时下笔过重,效果自然不好,正极力修改,下课铃又响了。一气之下他在画上写了一行字“屋漏偏逢连夜雨”,被徐坚白老师看到,批评他“为什么要这样呢”!
不论在野外写生还是在课堂习画,总有一帮同学跟着他,要坐在他旁边。跟着关则驹,总会有收获,因为他不光专业好人还不自私。
甚至课余的生活里,我们几个也喜欢跟着他。因为谈论艺术大师的奇闻轶事是同学们的日常话题,而则驹知道的比谁都多。他也知道广东有哪些名画家,有什么代表作,有好几次还带我到过他们的画室观摩他们的原作。如当时的名家徐东白、何克敌等。有趣的是,他还带我去见过一位深居简出、鲜为人知的“野兽派”画家,真是大开眼界。
到如今,他仍如那时的真诚无私:他已成为大画家,不时有媒体来访,有藏家或画廊来购画,有出版社来组稿,他不会把这些“资源”藏着,而是把同学推荐给出版社,介绍给藏家,与画廊牵线……他有心,有情义,我也曾受益其中。
同学聚会时,我们常常会忆述当年的一件趣事并开怀大笑。那是国家三年经济困难时期,食物极贫乏又限量,大家都很饿。当时每人每月配给一斤饼干,这可是了不得的大事。因则驹的公正,大家请他负责分配。他把房门关上,让大家在窗口看着,然后把领回的五十斤饼干,一块块地数,先分出整数的五十份,余下的,半块半块地分,四分之一块地分……渐次递减,最后还剩一块。大家说这块就归他了,奖励他的公正。“不!”则驹很有气概地说, “这是气质不允许的!”随即把那块饼干用指尖一丁点儿一丁点儿地掰得人人有份。
“这是气质不允许的!”——这是则驹的又一句口头禅,它一直生动地活跃在我的记忆里。
最难忘我们刚升入美院油画系一年级,我们由冯玉琪老师率领,到粤北林区体验生活,这是我们的第一次创作练习。那是1961年的冬天。
班长关则驹受老师冯王琪的派遣,先行去“打前站”。
几天后,则驹回校,大家迫不及待问他那地方如何,他说:“原始森林,很美!我画了速写回来,到时候你们看了肯定想去,”同学们围拢在冯老师和则驹周围,要听则驹的“踩点”报告。则驹的广州版普通话,让刚入学的外省同学听侧了耳朵也没听明白。此时,则驹抽出一张张速写来,有森林,有人像,有房屋,还有瑶族人的日常生活风情。铅笔画是法国门采尔写实风格的,水彩写生是英国卢苏弗林式的,据说都是餐前饭后画成,有些还是在等车时速写的。同学们一边听一边看,啧啧赞叹,连声说好,说:“关则驹,不枉此行!”于是都盼望着到林区去。
不料,队伍进入到目的地后,大家失望了。住窝棚不算,粤北的冬天寒风凛冽刺骨,加上连日阴雨霏霏,屋檐结出了冰凌,有一天半夜三点还突发地震。工人也不伐木了,他们借故上山采冬菇来“挣外快”。还有老虎!昨日才见两只老虎横窜公路,今早又闻屋后有老虎咬死了两头牛!这里既看不到雄伟的大森林,也没有什么“英雄形象”。于是,有的同学埋怨起来,说在这里创作无“灵感”,草图无“苗头”,甚至有人说“关则驹不该带我们到这个鬼地方”。 当时,我心里曾为他难受。但我也深知他的性格为人,他不会在意也不会认输,他可以容纳也可以承担。确实,则驹泰然承受了压力,每天歌儿照样唱,速写照样画,笑话照样讲。他住在另一个山头,每天往返来回向冯老师汇报,勤勉地尽着班长的责任。
要启程返校了。我们要步行至几十里外的乳源县城搭长途汽车。则驹身材矮小,背自己的行李已弯了腰.却还抢着帮冯老师背油画箱。后来他回忆说,冯老师的“俄罗斯”画箱真是重得要命,熬到车站自己又累又饿,那顿午饭狼吞虎咽吃了足足一斤(粮票)米饭。他解释说,那“俄罗斯”画箱是用最厚最重的夹板做的大画箱,自己背到最后都差不多要晕过去了。
但这还没完,我们上车后的惊险镜头一幕接一幕。盘山公路已被暴雨冲毁,破旧的汽车在颠簸的公路上剧烈摇晃着爬行,车壁发出“噼呖啪啦”的爆裂声,令我们胆战心惊!刚避过山洪倾泻的危险,惊魂未定又遇雷电击起的山火扑面而来!后无退路,前有山火,孤军无助,带着一班惊恐的学生,冯老师急出了眼泪。司机毅然用油布裹住“大鼻子”车头,开足马力硬闯了过去……
此行的艰辛,着实是始料不及的。但这么一来,让我刻骨铭心地记住了“生活”与“艺术”的含义。冯老师在总结报告时说:“创作的苦恼不亚于爱情的痛苦。” “不要以为生活就是艺术,艺术是要在生活中提炼的。”他还表扬了关则驹和一批同学。则驹在一旁岿然正坐,表情却显露自信。
则驹真心喜爱这片深山老林。记得好多次与我一起登山,他总是一路高歌。面对群山,他激动得振臂欢呼:“好靓啊!”他认为“这里有好多东西值得去画”。那时他已表现得与众不同。
两年后,1963年,油画系又迎来一次创作实习。这一回要求我们拿出完整的作品,并由尹国良老师带领到广州铁路局机务段体验生活。许多同学都取材于厂房里、机车上。则驹却跟随列车沿线北上,又回到那个曾经陶醉的深山老林。
那山林的美依然如故,但一如既住的交通不便、生活清苦、文化稀缺,使则驹注目到教育的重要,而山区教师敬业的形象激发了他的灵感。经过一个多月的努力,他创作了油画《山村女教师》。他以粤北山区为背景,刻画了一位刚下了列车的美丽的女教师,身上洒满阳光,两手提着从城里带回的给她的学生们的书和文体用具,穿过草丛,踏着山路,正要走向远处的山村。看来,她还要走很远的路……
这幅作品是则驹生命激情的一次迸发,他亲历了美与艰苦的交织,虽然还是学院三年级学生,但他已在画中由衷地表达了对边远山区的人文关怀。他的这幅《山村女教师》获得很大成功,入选当年的全国油画展,被发表在报纸上,然后被学院以学生优秀作品收藏。
半个世纪过去了,今天与则驹一起忆谈过去,仍心潮起伏。
李金明写于2012年11月
作者:李金明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