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自言写生

  创作与写生就像鱼儿离不了水一样,艺术创作也无法离开写生。

  自古以来画家都是从写生入手,所谓“搜尽奇峰打草稿”,就是说的这个典故,而西方十九世纪后画家们也十分崇尚户外写生。难怪巴黎近郊的枫丹白露,巴比松培育了一代艺术大师。他们生活在那里,与迷人的风景和纯朴的民风为伴,同时他们着力表现一种对自然的向往和赞美的理念,画出一幅幅经典的作品在世界美术史上永放光彩。记得上世纪七十年代,我陪同周碧初先生去井冈山采风,他说过:“我们必须直面大自然,要从客体中寻找真实的颜色。”实际上,周先生有感于当年在法国留学时受崇尚自然的感悟,想告诉我们写生的重要性。虽然他已是七十高龄的古稀之年,仍痴心于写生,与我们一起在峰高峭壁中翻山越岭,带着沉重的步履,沿着弯曲的小道和溪涧行走。我们兴致勃勃地打开画箱,顶着盛夏灼热的阳光,伴随着阵阵的山风,描绘着错落有致的山峰,林深坡陡,草色青青的诗一般景色。大自然就是如此美色诱人,我们用画笔来凸现自然的神奇力量和其内在的生命。体会到画家与自然的心灵是相通的。

  创作,是画家表达内心情感的一种方式,是感情的载体。每个画家或多或少都有过写生的体验,这种体悟自然,体悟对象的所得,在画家今后的创作中都将一一得到体现。我们每次搞创作,无论是风景画创作,或人物画创作,还是大型的主题性创作,我们都会去搜集素材,进行一定的必要写生,为正式创作做准备。在我看来,这带有创作意图的写生,与创作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一般来讲,写生与创作,前者是基础,没有“基础”的创作,容易走向空洞无力,缺乏艺术的感染力。就是说,二者之间如有前后,那么写生在前,创作在后,没有前者就无后者,虽如此!二者却不可分。

  作为画家,如何把写生和创作这个命题做好,关系到创作的成功与否。对创作者来说,没有大量的对景写生,对对象和客体作深入具体的素材积累,我们是不可能把创作的全过程做踏实的。写生它就相当于垒地基,地基垒得越好,创作获得成功的可能性就越大。简言之,如果没有大量的写生训练,我们就无法在创作中显露我们的艺术才华,表达我们的心思所想。在传递我们的所思所想时,也应体现作者较好的绘画技法和坚实的造型,这都需要在平时写生中不断磨练。好的作品,自然将写生的因子里潜含着创作之中。这一点是勿容置疑的。打个形象的比喻,音乐汲取了自然界中各种美妙的声音,再通过艺术家串成美妙的音符和乐曲,这与绘画的写生异曲同工。

  其次,二者互为表征。也有一种说法,写生即创作,即写生结束,创作也随之完成,把写生当作创作,注入画家自己更多的个人表现。尽管是对景写生,是画家是对景物的“演绎”,一个提炼和表现的过程。我有一种体会,在描绘写生对象时有两类画家,一类是创作型的,写生过程中主观意识很强,把客体的一切为自我本体服务,通过意念再现的写生实践,追求意象表露了画家的心灵感受,就是指的这一类。反过来,有时创作又指导写生,画家努力追求有生活气息——写生感。在作画的过程,始终是以客观景物为依据的,虽是非纯自然形态的描绘,虽有主观色彩,但总体离不开客观写真状态的本体面貌。比如,我们在搞创作,需要找一些符合创作的人物形象摆造型,换上特定的衣服进行写生,来获取创作的素材。同样在风景创作时,也会在客体的基础上,以自由发挥为主线,寻找和启迪绘画上的本体艺术语言,以表达主观意念,但却不远离自然真实的画面。事实上,如今的写生已不是以前意义上的写生,有人把写生“演绎”成创作。在当下,写生与创作很难有明确的界限,在这种情况下,二者都需要我们在绘画道路上进一步探索。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现在这种“写生”与“创作”的接近,反映了当下绘画创作中一个趋势,就是画家试图通过“写生”的表述方式解决当下绘画创作中的一些新命题。

  我想,二者中,“写生”尤为重要。因为写生是创作的基础,创作的基石。我在教学过程中给我的学生讲课时也常强调这一点,他们在创作上很用力,虽然有时也会有好的表现,画出一些好画,但如何使作品更有艺术感染力和使作品的内涵有更好的提升,总还有不足之处。这些问题即反映出学生们在造型能力与色彩修养上略显薄弱。我想造成这样结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缺少长期的写生训练,或者说这方面的努力仍不够。其实就抽象绘画而言,同样需要造型和色彩的把控。我在美国普拉特艺术学院做访问学者时,与一位抽象画家合用一个画室,他为创作一幅大型抽象画竟然画了四十几幅小稿,在画面的构成、色块的造型、色调的处理进行了反复的研究,也有许多写生的变体画。所以,写生是基础,没有“基础”的创作,容易走向空洞。再则,通过写生,我们了解对象的细节和光影变化,研究它色彩规律和造型原则,对我们今后解决创作中的问题是有帮助的。

  写生是生活通往艺术的桥梁,好的艺术创作一定是来源于生活。亲近自然,直面生活,是锤炼画艺的最佳方式。画家直面写生,是绘画创作成功的唯一出路。因为对象身上那些鲜活的东西,只有你在写生时才能及时扑捉得到。而创作是我们在感受之后,根据自己的主观意念再进一步的“升华”主题,它不是纯粹的写生,而是依托写生。它的灵感来自于面对自然、面对生活的真实感受。

  写生、创作;创作、写生,都是画家心灵的独白。

  发表在《上海美术》2015年第2期

作者:邱瑞敏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