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暖流

  粤汉两地今年都遇上了几十年来不曾有过的寒流,好冷的。

  还在展出前一个月朋友就力荐《当代岭南中国画双年展•2016》,终因繁务憾未能赶上参展艺术家悉数到场的开幕盛况。择了隔日看展,不时与缓步观展相识的观众四目交投,会心笑笑。

  参展的几十位作者,年龄从二十余岁至耄耋之年,作品创作年代纵跨30年,十二个主题展依次壮势,颇有今版图上新列南部战区的凛凛阵势,想全国大展中亦难见此盛景。该展全国巡回至楚地,湖北美术馆将学术观摩研讨汇入新春氛围,楼上楼下几号展厅岭南风物春色扑面,分批呈献约700余件作品,足见粤地艺术家们在中国画创作自我检视中亦能自信地接受楚地同仁的关切目光。

  广东一直是中国近现代政治、军事乃至中西文化思潮碰撞交集地,独得处事务实、事理清晰的现代文明之先锋意识。现当代艺术教育与人才尤与湖北文脉相合。原居或客居在粤地有我许多说得一口汉腔的艺术家朋友(去年我在汉的个展结束,便蒙广州美术学院大学城美术馆邀赴美意得以巡展)。

  当代中国社会繁荣与文化丰富在粤地并非抽象字眼。三十年前,珠江边拔地耸立的高层楼宇,简直可以视作当时中国社会向现代化攀登的云梯。公共空间常可见汉字繁简二体并用,让中国传统文化符号在此地活化起来,看着让人亲近。“食在广州”形成的感官意向布满大街小巷,食客的悠闲与挑剔,给了粤菜更多的创意。我一直心存此猜想,大凡精于烹调之域,文化生活观念莫不五色缤纷。花城四季常青,也让艺术家们的创作意绪在这般气息中终年萌动,不是吗?

  记起去年夏日莞城游园。见楼上一廊屋中梨园班子在茶桌间腾出位子,师徒二人轮唱折子戏,并无戏装,想是兴趣相投的粤剧票友相互赏听让游人得了便宜。时值酷暑闷热,但看观众晃悠悠的摇头扇前仍汗水淋漓。二位演员入戏用心动情(我自然是听不太懂),一旁待场者个个无不神色入戏。其认真做派,让人看着竟至有些不忍。如此一招一式的敬业,似早已参透生活真谛,平日还有什么烦恼可寻?

  广东的艺术家们一如此般姿态,对眼中风物与心中意象投入了特别的关注。借摹写山水间天地万物,用笔墨实现中国文化由感性到理性的层层蜕变。中青年艺术家成长源于这样热爱生活坚守包容的先辈大家风范浸染当是幸事,展览中凸显出中国教育的礼仪,师生同展在青出于蓝的激励中前行。观众直观地感受到岭南中国画艺术传承中冲破藩篱自在成长的生命力。

  其实,我无法指称众多的画面自己更喜欢哪幅作品,这易遭笑责——是不是你与作者熟识?是不是你妄以一己之见而偏好某家?展览中我见大尺度作品的坚实,有力地挑战宣纸固有的薄柔,在传统文化的迷恋中不断突围,让熟识的唾手可得,陌生的不再遥远。其中投入热情的九朽一罢,承载着作者们情感的重量,阵容齐整的作者团队承载着包容乐观的生活态度和齐力断金的铿锵。

  广东中国画界高扬岭南旗帜,未必是要艺术家们似军中队列看上去面面相似,而恰恰是要将每位冲锋者塑造得有血有肉有声有色。这样的职业态度也决定了健康的艺术创作心态。你甚至想象得出当今岭南人文气息乃至公共环境、私宅空间应有的陈设与文房布局,自然也可想象出艺术样式在当下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由度。

  画展中尽显的万千景色大家风范,如同严冬中的一股岭南暖流。岭南,不再是地理上的宽广限度,已然让我们看到了中国视觉文化延伸出的维度。

“当代岭南中国画双年展•2016”展观后

2016.2.3于武昌昙华林记

作者:徐勇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