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跋涉取真经——何南燕的绘画艺术

  瘦小的身材,高原特有的红黑的皮肤,亲切而坚定的语气,不容置疑的语速,朴素坚贞,没有哪怕一点点的艺术家的噱头。博大的人生主题,根植于传统的精神,朴拙的画面气息,沉着丰富的技法,厚重凝练的表现语言,充满了丰富的艺术内涵和深沉的艺术思考。画家和她的画作形成了巨大的反差,瘦小的身体迸发出旺盛的艺术生命力,施之于画笔,行之于纸绢,完成属于自己亦是属于时代的画卷。

  何南燕老师令人尊敬。在我心中,她是一名纯粹的画家,有着矢志不渝的绘画理想,并执着地追求这份心中的理想。她为绘画而生,她的人生长卷亦为绘画而展开,绘画是她的一切。玄奘往西天取经,志在那份执着的理想。何南燕老师也是一名跋涉者,她的脚步前行的方向亦向着西方,而她求取的真经则是她的绘画事业。

  何南燕是中央美院1982届毕业的学生,富于才情和追求,尤为老师们所喜爱。毕业后,她曾被举荐读研究生,但因为有到西藏采风和写生的计划而放弃。也正因为此次的西藏行,坚定了她一生作为一位绘画跋涉者的信念。她走出了象牙塔,将学院中打下的深厚的绘画功力和西北大地厚重的文化结合起来,为民间文化立群像、写史诗,同时将自身精神的灵性寄寓其间,她架起一座桥梁,试着连接当代与传统、个性与时代、学院与民间,以此实践着艺术来源于生活的真谛。她的绘画用心体验,用心思考,亦皆用心描绘,无论其主题是表现西北民间艺术还是佛像艺术,皆是其精神之灵性与绘画形式的完美结合。所以,她的绘画不只当绘画来欣赏,亦应当作她的人生来读。

  何南燕1978年进入中央美院学习,是恢复高考的第一届学生,她是幸运的,也是优秀

  的。中央美院不仅带给何南燕扎实的绘画基本功,更重要的是让她学会了思考。在她的学生时代,西方的绘画课程占着重要的比例,红色的主题或许还在很多人的脑际闪现,同时,新风随着政治环境的松动吹了进来,人们开始思考,狭隘和盲从渐渐隐去,开放和个性的追求得到许可。她的学业很好,但她也有很多困惑。中国传统的绘画精髓在哪里?在新的时代传统还有继承的必要吗?以西方绘画为中心的技法训练在特定的中国文化环境中是否水土不服?中西如何融合?绘画的终极追求是什么?形式美与主题有何关系?更重要的是,绘画艺术追求能否契合于生命的本质意义?

  当她接触到西北民间艺术剪纸的时候,她的困惑好像在短时间内释然了,她似乎找到了自己前行的方向,她的绘画理想不正是将中国传统的优秀的民族精神表现出来吗?

  何南燕对传统文化有自己独特的认识,她所要表现的,必定是她熟悉和深刻理解的,于是,她每年用四五个月的时间走西北,用自己的脚丈量西北的大地,体会最深层的传统——扎根于这块土地上的土生土长的人们和他们所坚持的世代相传的文化形式。无论是剪纸、戏曲还是腰鼓,她都为之感动。她不是高高在上的艺术家,她走入这些民间艺术家中间,土色的脸、土色的衣服,啃吃同样的馒头,喝同样的水,何南燕化身为民间艺术家的一员。唯一不同的,或许她有一台照相机,而且相照得好,于是,她为民间艺术家们照相,那是她的一种幸福,她能为他们做有用的事情。

  这是真正的体验,体会民间艺术的内涵,植根于生活,表达近乎原始的激情。同样,她体会着民间艺术家的质朴和自然,他们的表现纯真无华,毫无造作,却有旺盛的生命力和震撼人心的表现力。他们不精细,也不优雅,但那原始的生命精神的冲动足以冲撞文明的心灵。

  她由此也深深热爱上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剪纸的大妈、上学的稚童、彪悍的大汉、善舞的艺人,甚至他们的鼓、他们的行头、他们的信仰、他们的精神世界,还有他们的艰难、他们的幸福、他们的豁达开朗,她热爱他们的一切。她要用画笔记录他们,表现他们,表现他们的形象,表现他们的精神世界,她要塑造他们的群像,并歌颂他们,他们是民族精神的脊梁。

  她是一名艺术的朝圣者,三拜九扣,虔诚执着,为着达到艺术的理想,她坚定不移。

  同时,这也是何南燕认识生命意义的一种方式。人的终极追求将超越物质,指向精神。人们在从事有意义的事情时,归于心灵的宁静。她曾说起进藏的艰难,也曾说起面对佛造像悟对无言。那是参悟吧?抑或是在聆听心中的梵音?

  从现在的画作看,“西北风”是何南燕绘画的主流,其画面呈现的是击鼓、戏演、朝圣、歌舞、乐奏等主题和场景,那是她亲身经历的,她参与其中。鼓舞时,她就在现场仰头看着西北的汉子有力地挥舞鼓槌,阳刚地敲击节奏,踏出舞步,那是激情,是劳动后的欢愉,是庆祝节日的快乐,是震撼大地的呐喊。她为之震撼,为之感动,在数幅画作中,何南燕描绘鼓舞者的群像,大笔触的浓墨、焦墨涂刷出剽悍的脊背,在击鼓的运动中,肌肉绽放出力量,与红色的鼓形成鲜明的对比,那是从壁画中得到的灵感,具有历史的穿透力,借着她的刻画成为永恒,成为史诗。鼓舞者的背影或以长卷展开,或以立轴条屏呈现,极具现场感,仿佛能感受鼓乐震天的激情。人物塑造质朴、概括,大处着墨,小心收拾,雄强阳刚,弥漫着感染力。戏演的场面或妆或演,皆着盛装,颜色鲜亮,大胆地使用红绿的搭配,那正是来自民间的灵感。演员脸部概括变形,极富戏剧性,表情生动,人生的哀乐苦痛似乎都藏在这些形象中。那是生命的体验,是人生的经历,是对生命的歌颂。朝圣者的形象亦是何南燕刻画的重点,她对朝圣者心生敬佩,因为她本人亦是朝圣者。在画面中的老人,似乎经历了三拜九扣的长途之后,到达了心中的圣地,她微微颌首,表情庄重,双手合十于胸前,那是一份不可亵渎的虔诚。何南燕只刻画老人的脸好合十的双手,那饱经的风霜都内含于粗糙的皱纹中,那是对生命的祈福,是对生命的参悟,是人之灵性与神性的交融。

  其实,早在学生时代她就奠定了基础。她大量地临摹了永乐宫和敦煌的壁画,她沉浸其中,淘染于传统绘画的精髓之中。永乐宫壁画的线描、敦煌壁画的造型动态,二者的矿物质颜料,以及壁画打底的材料和工艺流程,她均加以深入地研习,并在临摹中加以吸收消化。这些传统绘画,滋养着她的心灵,她的精神游弋其间,她从中得到了受益终生的营养。

  壁画般的史诗感是何南燕画作的共同特点。她深爱西北这块土地,深爱着这块土地上的人民,深爱着他们一切的艺术形式,她用自己的生命感受他们,体会他们,并在精神上与他们相通,她要把这沉淀在传统中的民间精华挖掘到她的画幅中,用她的画笔为他们立像,为他们立传,让他们的质朴的文化精神传之久远。在她的心中,这些民间文化都是活化石,都具有史诗的性质。壁画是何南燕所熟悉的,她曾徜徉在永乐宫、敦煌的壁画间,细致临摹,吸收精华。现在,她要以壁画的感觉塑造生活在西北这块土地上人民的群像和文化的丰碑。那矿物质色彩的鲜艳与大笔触厚重墨色的运用和对比,造型戏剧化、概括化的处理,构图中群像高低错落地安排在同一个平面之中,这些均来自于敦煌壁画的启示。在画面背景的处理上,亦有着质朴的衬托感,灰调子的墨色,像是经历千年后的墙面的颜色,在灰调子之上,是方拙的老宋字,不仅像璧玉一样镶嵌在群像的周围,而且更是一种记载,那正是传之久远的史诗!

  为了达到这种独特的史诗般的效果,何南燕在构图中还借鉴了西方立体主义的方法,在少数作品中,她还运用了拼贴等手段,这是中西结合的开放态度。同时,在材料上,为了达到形式和内容的统一,她自己制作材料,这一点亦值得称道。她有地理之便,安徽的泾县为她提供了试验场,她自己到宣纸厂试验。她得到了经验丰富的厂长的支持,并和她一起研究配方,按要求制作纸浆,并根据绘画的需要,捞出厚度、粗糙度适合表现其主题的纸张。这种纸的颜色、肌理、笔触表现、受墨、色变等都符合她表达西北民间的主题,并适合于壁画般的氛围。有时,她保留纸张的边缘不齐和毛糙,有时甚至弄残以求得历史感,有时在制作纸浆时加入其他材料,总之,所制作的材料不仅契合于其画面和技法表达的需要,极富个性,而且制作材料本身成为一种工艺,成为一种艺术享受。现在,她将材料制作搬到自己的工作室,直接用泾县送来的定做的纸浆捞出需要的纸张,在上面作画,从材料到画面的经营、技法的表达、主题的确立,何南燕实现了整个流程的个性化处理,这成为其绘画独特风格的一种表现。

  自古以来,艺术道路上的跋涉者就很多,他们是艺术史的书写者。何南燕老师是其中的一员,她以自己独特的方式行进在自己的艺术之路上,她的探索和实践亦必将丰富自己的人生,并为当代的美术史书写华章。

2014年国庆于耕之堂

作者:秦金根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作者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