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摘要:陆游是南宋著名的诗人,同时也是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书札书法艺术数纸斜行,行草相间,诗情文心融于其间,独得南宋承继北宋尚意书风之神髓。
关键词:陆游;书札书法艺术;书卷气;尚意
陆游的书札书法是其日常的诗、词、文等的手稿、草稿,或是与亲朋往来的书信,它们在当时并不是陆游精心创作的书法作品,而是以某种实用目的为前提的。经过历史的沉淀,这些书札被保留下来,成为后人了解和研究陆游的重要文献资料。仅从书法艺术的角度出发,这些日常书写的书札是陆游书法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因为在不经意间完成,可谓是其“无意于佳乃佳”的代表,流露着陆游的真性情。
陆游在世时,其书名亦已为人所知,即使不能与诗名相比。朱熹就曾对陆游的书法给予很高的评价。他在不同场合下说:
此亦得其近书,笔力愈精健。(朱熹《答鞏仲至》)
放翁老笔尤健,在今当推为第一流。(朱熹《答鞏仲至》)
务观别纸,笔札精妙,意寄高远。(朱熹《跋周云翁帖》)
陆游与朱熹虽政见不尽相同,但二人都相互怜惜珍爱,二人的书信往来很多。清梁章钜在《退庵随笔三则》中说:“放翁与朱子有道义之契,集中屡见往复之诗。”这种往来,即使在朱熹的理学被以“伪学”的名义被禁时亦未曾中断。陆游在朱熹去世时曾作挽词,虽仅35字,但充分表现了他对朱熹的认识和情感:“某有捐百身起九原之心,有倾长河注东海之泪,路修齿髦,神往行留,公殁不亡,尚其来飨。”(《祭朱元晦侍讲文》)朱熹亦善书,沈曾植称其与陆游、范成大、张即之为“南宋四家”,并认为朱熹“所得独多”,盖朱熹反对北宋米、黄诸人将书法领入“尚意”之途,致使意胜而法弱。在南宋初年,“尚意”书风的弊端已经显现,同时朱熹亦站在“理学”提倡规则的前提下的。但他对陆游书法有很高的评价,究其原因,并不在于二人惺惺相惜,而在于他认为陆游的书法胜在笔力和意趣。陆游善草书,但楷书亦深有功力,加之诗名远播,力主抗金受到朱熹青睐亦在常理之中。
唐代书法“尚法”,楷书的法则森严,后人难以逾越,其留给后人发展的空间已经较窄。自晚唐五代始,书家已经开始朝行草书“尚意”的方向探索,此以杨凝式最为突出。宋代崇文,在书法界人们以颜真卿、杨凝式相高,颜真卿是人品和书品完美结合的代表,而杨凝式则是“尚意”书风的先驱。北宋一代,“宋四家”中的苏、黄、米皆以“尚意”相标榜,于人品、修养、雅俗等极为注重。除苏轼尚楷书外,其他人均不以楷书为胜。“尚意”书风是北宋时代特有的政治环境下士大夫文人艺术观的绝好实践,创造了堪与唐“尚法”高峰相比肩的辉煌,其对后世的影响极为深远。“尚意”书风以文人士大夫为主体,所以其作品多为书札手稿,较少见长篇大字作品。这种风气在南宋时益为高扬,虽然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尚意”书风轻视或忽视法度所造成的弊端,但风气延续绝非一二人振臂即可改变。南宋初年,宋高宗雅好书法,师法黄庭坚,并上溯晋唐,但已开学习北宋人书法的先河,使整个南宋书法的开端建立在北宋的基础之上,取法乎下,已经预示了南宋书法的颓势。
朱熹评价的是陆游的“笔札”,而非其草书。陆游的草书直承张旭,结合其高扬的爱国情怀,在南宋初年有特立独行的创造,是南宋书法的强音。但其书札仍然延续着北宋“尚意”的书风,这不是陆游一人,举南宋一朝莫不如是。朱熹虽批评米、黄,以为他们坏法多矣,但实际上,朱熹的书法亦不出书札一路,并无阔大气象。只是他已经看到法坏的现实,自身于此一端已经留意,这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陆游自己说行书取法杨凝式,但实际上他于苏、黄用功尤勤。其在淳熙九年(公元1182年)时所写的《致仲躬侍郎尺牍》(纸本册页,行书,纵31.7厘米,横54.4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时当在58岁,书法风格应已趋成熟。在这则信札中,陆游硬笔横斜,行草相杂,似乎急促地书写着关于赈灾的急切心情和看法。此书体势略右上扬,结体略扁,笔法亦多以侧锋出之,受苏轼影响至为明显。在前述书于80岁的《自书诗卷》,有些字的草法与结体亦源出于黄庭坚。他在题跋中透露出这些信息:
予集黄帖,得赠元师及王周彦三诗,甚爱之。……其笔力精劲盖如此。(《跋山谷先生三荣集》)
成都西楼下石刻东坡法帖十卷,择其尤奇逸者为一编,号《东坡书髓》。三十年间,未尝释手。去岁在都下,脱败甚,乃再装缉之。(《跋东坡书髓》)
此碑,盖所谓横石小字者耶?顷又尝见竖石本,字亦绝不大,数简行笔,尤奇妙可贵。与成都西楼十卷中所书郭熙山水诗,颇相甲乙也。(《跋东坡帖》)
公不以一身祸福,易其忧国之心,千载之下,生气凛然,忠臣烈士,所当取也。(《跋东坡帖》)
陆游坦言集黄帖,编《东坡书髓》,以付收藏和学习之目的。尤其是《东坡书髓》从《西楼帖》中择出,精装为一编,带在身边,30年朝夕不离,可见其倾心东坡盖出于真心。陆游取法上溯杨凝式,于此人多有会心。然而,在陆游时代,东坡、鲁直的手迹常见,影响深刻,陆游家藏名家手泽较多,加之陆游广交,接触二人书迹多矣,客观上为其向二贤学习打下了基础。另外,陆游诗歌直承“江西诗派”,由曾几、吕本中而上溯黄庭坚、杜甫,故其无论文章、诗词还是书法都受到鲁直的影响。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陆游任职镇江通判时专门拜览《瘗鹤铭》,并写下题名,一方面是《瘗鹤铭》为名迹,另一方面亦应受到鲁直影响。鲁直书法结构得此帖尤多,中宫收紧,撇捺开张。陆游书法,尤其晚年行草结构类此,结体颀长,中宫极紧密,反映了其与“江西诗派”锻炼词句相关的严谨性。苏轼为北宋士人之代表,于人品、文章、诗词、书画皆为一代楷模,陆游称之为“忠臣烈士”,可见东坡在其心中的地位。陆游晚岁蛰居山阴,常临窗写帖,此时多以晋人为法,而于气息上所得独多。
从以上对陆游书法取法和留存至现在的书迹分析,陆游书法并没有完全脱离前人,尤其是北宋诸贤的窠臼。于形迹上,他并没有摆脱苏、黄等人的影响,建立起完全属于自己的艺术语言。然而,陆游书法亦有自身的形式特征。其书札多行草相杂,斜风细雨,出之自然。用笔上不受中锋限制,多能灵活施变,合于表达自身意趣之需。结构上以瘦长为主,间以扁方诸形,形成错落。章法上更是不受阻碍,随性而起,情尽而止。
然而,陆游书札的最重要特征还是来源于其综合人文修养所赋予的书卷气。陆游在议论读书时曾说:
我生学语即耽书,万卷纵横眼欲枯。莫道终身作鱼蠹,尔来书外有工夫。(《解嘲》)
陆游嗜书是出名的,在这首小诗中,陆游愿作鱼蠹,徜徉于万卷。然而他更强调读书贵在悟出,要与书外之功相表里。在论诗时,陆游亦强调“工夫在诗外”(《示子遹》),注重综合修养。陆游论诗强调有感而发,这一主张与韩愈论文同,他说:“……盖人之情,悲愤积于中而无言,始发为诗”。(《澹斋居士诗序》)同时他还认为只有学通天人方可为诗,他说:“学不通天人,行不能无愧于俯仰,果可以言诗乎”?(《答陆伯政上舍书》)在思想上,陆游无疑是位地道的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君子,认为“信孔孟者,实学者之本务也”。(《题尊信斋并序》)但他亦流连于道观郊寺,“思自放于山巅水涯,与世相忘”(《京口唱和序》)。所以,陆游的书法艺术不仅得益于其基于儒家入世思想的爱国情怀,还得益于其耽于读书,更得益于其长于诗律、古风和文词。翁方纲在《石洲诗话十七则》中对此有深刻的感受,他说:“放翁以宝章阁待制修实录讫,即致仕,优游镜湖、耶溪间,久领林泉之乐。笔墨之清旷,与心地之淡远,夷然相得于无言之表,固有在叶石林之上者,无论他人之未忘世谛者也。”正因为陆游是爱国者、诗人,同时亦是书法家,其书札深受后世文人和藏家的青睐,并深受好评。仅举陈琛、胡昊两家之论,即可见一斑:
南宋放翁词稿真迹,……细穷详玩,备见句法清真,笔势圆熟,信一代之名迹也。……有集百卷行世,斯其人,风流文雅可知矣。此词虽系草稿,妙在不经意中,天真烂发,姿态横生,种种可为师法,杂之杨凝式、大小米间,又曷愧耶?(陈琛《陆放翁词稿跋》)
……今复读诸孙枢德辰所藏《晨起》诗。老年亲札,其忠君爱国之念,蔼然有杜少陵诗气象。其笔力雄健,又类苏子美……(胡昊《题晨起诗卷》)
南宋初年,陆游虽善书,但并未受到普遍关注,总体上说,他并不以书法而闻名。其书札书法异趣于其草书,数纸斜行,行草相间,诗情文心融于其间,独得南宋承继北宋尚意书风之神髓。
参考文献
[1]陆游集[M].北京:中华书局,1976.
[2]李健雄,刘德权.(校点)老学庵笔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9.
[3]孔凡礼,齐治平.(编)陆游资料汇编[M].北京:中华书局,1962.
[4]朱东润.陆游传[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
[5]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家全集(第40卷)[M].北京:荣宝斋出版社,2000.
秦金根(编审 中国艺术研究院博士 13856978460)
作者:秦金根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