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不管原作出自哪里 首要先看笔墨风格

2018-05-31 23:55

  “刘墉用浓墨,王文治用淡墨……”

  故宫博物馆书画部研究员杨丹霞支招书画鉴定:

  在日前华艺国际2018春季拍卖会的预展上,故宫博物馆书画部研究员杨丹霞以“明清名家书画作品赏析”为题开了一个专题讲座,杨丹霞依然保持她“敢说敢言”的说话风格,精彩地梳理了明清书画的特点,其中,她对唐寅存世的三幅作品尤其作了点评,甚至指出其中存伪的可能。讲座后,她接受收藏周刊专访时,围绕如何鉴定、书画造假与代笔等现象进行了解说。她认为,不管是博物馆收藏还是哪位名家有题跋,拿到作品首先要看笔墨风格。

  ■收藏周刊记者 梁志钦 实习生 陈熹

  很多山石皴染肌理用笔模糊

  这是大师不应该犯的错误

  收藏周刊:您在讲座中提到有三幅唐寅的作品存疑,其中一幅还在故宫博物院藏着,为什么那么肯定是有问题的?

  杨丹霞:我们判断一件作品的真伪基于几个层面:一是我们看了很多真迹,比如说故宫的、上博的、辽博的……各个博物馆收藏的,经过前人反复鉴定、论证过,没有疑问的作品。要把各个馆藏的、大家没有争议的真迹作为鉴别的一个参考标本进行判断。无论是私人收藏还是馆藏的作品,纳入真迹系统里去作对比时,进不去的,就有问题。比如说(作品中)石头的勾写和皴染、山石的轮廓和层次、树的画法、水口瀑布流泉的画法、点景人物的开脸、衣纹的线条等等,伪作跟我们见到的真迹有很大的差距。比如说有些笔墨非常单薄、轻浮,没有力气,很多山石皴染的肌理用笔都非常的模糊、含糊,这是一个大师所不应该犯的错误。个别地方出现一点是可以理解的,但不可能整幅画都是毛病。

  《关山行旅图》是我们自己馆藏的藏品,但是画中人物与树的画法跟唐寅的真迹差别很大,最大的硬伤是题款部分,也是引起我注意的地方之一,画作上“唐寅”的“唐”字写得不对,形是一样的,但是笔顺有问题。从这点开始我重新对画作再审视,像人物和树石的画法等,发现线条造型也确实存在问题。

  明末造假很兴盛

  “吴门四家”及董其昌假作多

  收藏周刊:您是什么时候发现它有问题的?

  杨丹霞:四五年前的时候,我们一个展览正好要用这件藏品的时候,我感觉作品上的款特别别扭。仔细看的时候觉得不对,再看画,发现画也有问题。如果按照往常,这些都是老先生们鉴定过并认为是真迹的作品,我们一般不会再去怀疑。但是那次工作强度不大,有时间去琢磨了,就这么发现了问题。

  明末造假是很兴盛的。当年在苏州松江地区造假非常兴盛。像吴门四家,包括后来的董其昌,假作都很多。很多匠人以此为生。所以,我们经常会在不同的博物馆发现同一件藏品。

  收藏周刊:高居翰也在《画家生涯》一书里提到明代画家代笔一事,您怎么看代笔这种行为?

  杨丹霞:代笔的情况非常复杂,我们首先要明白代笔的概念。比如一幅书法或者画,可能诗是别人写的,画是别人画的,但题款和印章都是作者本人的。真款真印,说明作者认可了这幅作品,这叫代笔。但如果说题款和印都不是本人的,这就叫造假。

  像文徵明、董其昌这样的大师级的人物,实在忙不过来,找自己的子侄、弟子来代。自己没那么累的同时能获得丰厚的利润,也满足了要作品的人的虚荣心。负面影响就是增加了我们研究他的难度,要在众多作品里面把真迹选出来。选不出来,就跟高居翰《画家生涯》的那些书里一样,好多都不是真迹。用一幅假的画在那说半天,立论也不成立啊。高居翰不懂中文,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他到我们那(故宫博物院)看画,我陪他看了几次,要把上面的题跋、印章都念给翻译,翻译再念给他,他再记下来。中间会不会产生什么歧义完全无法预测。那时候我也年轻,(讲的)就一定都正确吗?也未必。要是我念错或者翻译错,结果就大有不同。

  书画研究和收藏的关键:先鉴定后赏析

  收藏周刊:您怎么看代笔和假画对艺术传承的影响?

  杨丹霞:代笔和假画对艺术传承唯一有利的地方就是让大师的子侄和弟子能够把他的笔墨、风格反复地学习和确认,但是恶果远远超过了有利的一面,因为这只对少数人有利。而对于收藏家和喜欢他艺术的人、对于后世研究甚至说传承这个传统艺术文化的人都是一种折磨和摧残。因为分辨真迹成了首要问题,要是分辨不清就等于走到了岔道上。所以,书画的研究和收藏都有非常关键的一点:先鉴定,后赏析。鉴和赏是两个层面,把真假分开之后,再在真迹里做研究:早中晚的风格变化、时代特点、个人的画风演变、影响。包括艺术思想和对社会产生的一些好的作用,甚至后来向其学习的人。

  在真迹里进行研究是基础。像画家的师承、艺术风格的演变确立、影响、后世的评价等,都要以鉴定为基础。包括赏析画面,什么远山如黛、静水无波,都是在真迹的前提下,不然等于把欣赏的人变成了一个笑话,审美也被污化了。如果是伪作,对审美的人本身也是一种摧残和侮辱。假的永远是假的。这对于古代艺术的传承和研究是误人子弟、把人引入歧途的一件事,造假就是一个毒瘤!

  王铎傅山用笔快,文徵明吴镇慢

  收藏周刊:鉴定一幅古代书画作品,一般会怎么做?

  杨丹霞:收藏家在拍卖会、画廊买藏品或者与其他收藏家互换藏品的时候,往往会想,这件藏品在什么刊物上出版?什么时候著录?有何藏印与题跋?想要寻找一些鉴定一件藏品真伪的边缘的证据作为自己的心理支撑和价格判断的知识背景。但我们看的时候会关注作品线条的表现是否如真迹一样,要看的是作品本身。

  第二个看的是材质,明中期的纸和卷呈现出来的老、旧色调,表面呈现出的老化的感觉——这种年份感需要和其他的真迹去对照。还有装裱形式,比如说有的是清代装裱,有的就是民国改了裱头。

  还有比如说山石的皴法,古代的山水画有二十四种皴法,每一种皴法都跟一个大师连着,像唐寅发明的拖泥带水皴。山水的造型、亭台楼阁建筑舟车的造型,人物开脸的造型,衣纹服饰的时代,所有这些绘画和题材的内容的时代性,也需要把控。

  王铎、傅山(用笔)是快的,文徵明、吴镇就是慢的。刘墉用浓墨,王文治用淡墨。这就需要在工作中看很多东西从而去掌握每个人的特征,记在脑子里,到要用时再跟脑子里的标准件进行对照。

  之后才是看题款。不同时期画家有不同的题款,唐寅早年与中年就不一样。而且文人们印章多,一时用一种,并不是一成不变。

  除画外,还要看他人的题诗。黄勉之的儿子黄姬水就在沈周和文徵明的很多画上都题了诗。如果看到文徵明的画上有黄姬水的诗,还需要注意是否他本人所题。因为名家题跋也可以增值。所以,题跋和鉴赏家的收藏印,无论是《石渠宝笈》中乾隆、嘉庆的印,还是像项元汴、耿昭忠、安仪周、梁清标的印,或者说近现代吴湖帆、张大千等等收藏家们的印,也有真假问题。为了增值,这些都是可以附加上的。为了保险起见,前面都过关了可以再对一对画家的本款和印、鉴定家和收藏家盖的印这部分。

  最后都看好了,才是查书。比如说祝允明的集子里面还有诗的著录,但著录也只能证明诗确实收在集子里,不一定能保证墨迹就一定是真的,所以最核心的还是要回到之前说的画家书家个人用笔的笔墨特点和个人风格上。著录题跋都还在后头,最重要的是看作品本身。要用自己的眼睛和学识去判断这件藏品到底如何,而不是去拾人牙慧。

  收藏周刊:怎么样才能做到呢?

  杨丹霞:第一、爱这个专业。第二、长期亲密无间地跟研究的对象做零距离的接触,整天看。

  收藏周刊:能具备这样的条件的人似乎极少?

  杨丹霞:所以我非常的知足。个人的兴趣和职业能够完美地融合,喜欢的东西正好是要干的工作,我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