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雅昌快讯】理查德·塔特尔回顾展暨新作展于木木美术馆与佩斯画廊同期开幕

2019-03-16 01:56

“回赠”理查德·塔特尔个展

“回赠”理查德·塔特尔个展

7.9

木木美术馆

已结束 3.2万+

FqYEb6DYpeyf7PRW5Exf6AQrSOEvF0lGn9joIrEv.jpg

理查德·塔特尔

rY73ecWLboqHSA5Lt7TaDrMFAit0yUN7FHQvYELm.jpeg

理查德·塔特尔佩斯画廊个展:“双拐角与有色木”现场

6sYGuMFqhybscl0hRLXCImYVA2Al1iOJWPPvrFaQ.jpg

理查德·塔特尔木木美术馆个展现场

如果你在近期同时走进798艺术区木木美术馆及佩斯画廊,也许会觉得奇怪,因为它们最新开幕的展览,是同一位艺术家:理查德·塔特尔(Richard Tuttle)。不禁让人好奇,这究竟是怎样一位艺术家?那些看似随意制作的雕塑,使用最平常不过的材料,却能让众多艺术家成为他的粉丝。

qbxT6MlcMSR5kEMa3kyykYF2LDglwrR4fQcsn7NP.jpeg

理查德·塔特尔佩斯画廊“回赠”个展现场

2019年3月16日,美国著名艺术家、诗人理查德·塔特尔(Richard Tuttle)在北京的双空间个展即将向公众展出。其中由木木美术馆呈现的大型回顾性个展“理查德·塔特尔:回赠”将以100件作品梳理这位78岁高龄的艺术大师跨越半个世纪的艺术实践及革新;而同期在佩斯北京开幕的新作展“理查德·塔特尔:双拐角与有色木”则以艺术家创作于2018-19年的两组新作展现艺术家当下的思考与探索。

LmKi8mJHDzNHwB3UGXQZ8V2kVReDTAOweyCkllfm.jpeg

理查德·塔特尔佩斯画廊个展现场

此次在木木美术馆举办的个展“回赠”由特邀策展人王宗孚策划,以33个“丛”的独特方式将艺术家诞生于各个创作阶段的共99件作品纳入空间结构之中,并邀请艺术家本人在北京进行短期驻留,为此次展览创作一件全新的大型装置作品。塔特尔还在驻留期间为展览设计一套由十本书共同构成的特别出版物。

佩斯画廊北京空间的展览“双拐角与有色木”则呈现艺术家最新创作的两组同名作品。新作有着典型塔特尔式的轻盈与诗意,巧妙运用空间与光线调动材料自身的特质,在作品与观众之间形成流动变化的微妙情绪氛围。正如塔特尔四十年的良师益友、艺术家艾格尼丝·马丁(Agnes Martin)所评价的,塔特尔的创作拓展了视觉艺术的表现维度,为作品带来了富有想象力的自由特质。

tYwWGS6xXNwUIM2OF63yAgSXTq7R47i8PVCKGXdD.jpeg

理查德·塔特尔佩斯画廊个展现场

此次在两个展馆中分别举办的展览使用完全相同的直角展墙作为布展线索,在塔特尔的作品之间建立联结,而展览自身也如同一件完整的作品,将艺术家的思考立体地予以呈现。正如塔特尔所言,在他过去50年的创作生涯中,曾不断尝试着回答了关于艺术的诸多问题,而此次在北京的展览则更像是“一次提问”,答案则交由观众自行定夺。

Ra5xQwjwTuL4bqjLcnVX3V1OzPsk8fzkIQlwks3Z.jpeg

理查德·塔特尔佩斯画廊个展现场

理查德·塔特尔1941年生于美国,他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多次挑战了主流艺术流派及创作媒介的规则,对当代艺术的进程有着变革性的影响,被称为“艺术家心中的艺术家”。作为美国后极少主义的代表艺术家之一,塔特尔擅长以简朴的材料着重展现线条、形状、颜色和空间等艺术思考的核心问题。他的作品超越了理性的判断,引导观者体会感知与无意识,并持续颠覆着传统材料、媒介和创作手法的限制。

u2tnn3UB1FS2jhycHZf5J5ycD1hgVPnmA0GPu1NA.jpg

理查德·塔特尔木木美术馆个展现场

理查德·塔特尔于1963年来到纽约的时候,正是极少主义和波普艺术占主导地位的时期,画廊美术馆被冷静的工业式的大尺寸装置所占据。而他并未追随这种主流的艺术潮流,而是创作了一系列极小尺寸的手工作品,并重新将人的主观感受带回到艺术之中。正如艺术家自己所言,重要的不是作品的尺寸,而是“尺度”,相对于前者精确而标准化的度量概念,后者更强调人们与物、与空间的相对关系,以及由此引发的个人化的感受与体验。

2w48Kz81uu86FktZCwJTyD44V576fbqKYISwWV0z.jpg

理查德·塔特尔木木美术馆个展现场

在他的早期创作实验中,曾尝试制作了约70个有着细微变化的手掌大小的立方体,这组作品显示了他于最基础形式中创造大量细节变化的能力。同时,小巧的尺寸强行缩短了观者和作品之间的物理距离,带来全新的心理感受,并令最容易被忽视的细节得以放大。

tqJKLyXDIycP9HDIiQk0kcqUQ2ZbfA12tUc6IENj.jpg

理查德·塔特尔木木美术馆个展现场

塔特尔对于线条的使用也是他的标志性手法之一,这些或实在或虚拟的线条在他过去半个世纪的创作中被不断地重新改造革新。在他自1971年开始创作的“Wire Pieces”系列中,他使用3种线条——细铁丝的实体线条、绘于墙上的铅笔线条,以及铁丝在墙上投下的阴影线共同组成图案,以一种极为轻巧的方式拓展着绘画的空间边界。

80年代和90年代对塔特尔来说标志着他开始对材料进行更宽泛的实验,并不再仅限于创作立于地面或墙面的作品,转向更完整多面的作品。画框自此成为了他作品中的一个元素,以此打破艺术品和周边空间之间的界限。他对空间的运用在他对如展墙基架等边缘空间的关注中也有体现。1988年,塔特尔迁居新墨西哥州,当地独特的光线、地貌和风光对他的创作产生了进一步的影响,并利用废木等当地材料拓展艺术的表现维度。

KecgxFQBhlx0iYzljggX1j3wRyn4yRumlNAEei4x.jpg

理查德·塔特尔木木美术馆个展现场

艺术家的这些独特的作品显示了他如何以自己的方式革新艺术创作手法,给予世界诗意化的解读。这种思考理解还体现在他对织物的迷恋上。2014年泰特涡轮大厅的巨大纺织作品“I Don't Know or The Weave of Textile Language”以人造和天然纤维制成的三种面料组合而成。题目与罗兰·巴特所说的“文本是引语镶嵌交织的组成物”呼应,共同关注到织物和语言之间的关系:就像一根丝线可以纺织成一块布料一样,词语也一起交织成语句、形成意义。文本(Text)与织物(Textile)不仅享有同一词根,且均由基本元素出发,构成无限复杂的组织结构,因此,线条、色彩、纹理的交织、重叠或许正是艺术家对于我们所处世界的诗意化象征。

yz1h80Ul4mcssaOATP2EqQISuaAau3DwCUOuWTpE.jpg

理查德·塔特尔木木美术馆个展现场

塔特尔以他的诗人式的敏感去拓展人们对于世界的感触和理解,正如史学家乔纳森·费恩伯格所说,他试图发现每一个平凡细节之中的美。而他自己对此则引用了英国画家约翰·康斯特布尔的名言作为回应:

“在我的一生中,并未见过任何不美之物。”

理查德·塔特尔:回赠

木木美术馆

2019年3月16日 - 2019年6月16日

理查德·塔特尔:双拐角与有色木

佩斯北京

2019年3月16日 - 2019年4月27日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