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非作品

  非作品是相对于作品而言的。

  一般说来,画家称为“作品”的特征可以概括为是“正式的”、“成熟的”,或者说是“拿得出手的”。画家作品出现的正式场所,不外报刊、书籍、展览会、视屏或画廊。因为要在正式场所亮相,画家就要尽量避免瑕疵而追求“完美”,追求“完美”的结果总免不了装模做样。即便是不装模做样的,也免不了有“未谙姑食性,先遣小姑尝”的忐忑。所以,好多作品被别人或画家自己一折腾,就算不“雷人”,也缺少了生动性和鲜活感,最要命的是缺少了“趣味”。我从来主张无论什么艺术样式,都要把趣味放在第一位。没有趣味的作品等于折磨“受众”。即便和真人打交道,对方毫无趣味,你还不赶快逃跑等啥。

  我是编辑出生,编辑的工作被形容成“为人作嫁”。我深知那些待字闺中“嫁娘”的尴尬,他们总是“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我又总是按各种“规定”,叫人家把“作品”拿回去再“打扮打扮”;换个角度,我的作品也被别的编辑按“规定”着意“打扮”过。所以,有关作品的得失我是深有体会的。

  其实,这里讨论的“作品”“非作品”,在古人那里是不会这样界定的。古人没有今人那么多正式场所可以展示自己的作品,基本上是在沫手、焚香、品茗的小环境中,而后三两知己案头把玩。所以,古人的作品一定是把“趣味”放在第一位的,不然,首先得罪的就是“知己”。但古人的作品是基于“小众化”圈子形成的审美趣味。今天不同了,今天首先要考虑“大众化”。画家所谓大众化,其本质就是出名和卖钱。

  所以我才弄了个“非作品”概念来把玩趣味。

  非作品,常常是画家在不忍丢弃的废纸边角上,信手涂鸦留下的不经意几笔。正因为没有了正式作品的拘谨,偶尔也会灵光乍现,于是就有了敝帚自珍的“只言片语”。在胡佩衡早年编著的一本《齐白石画法与欣赏》册子上,就刊印了一件齐白石在包装纸上信手画的《目送长鸿稿》,包装纸上“清秘阁南纸店”几个字还清晰可见。

  我在作画疲乏时,也喜欢在边角废纸上涂抹,既是一种休息方式,也是“废物利用”,还是一种思维的调整和转换。正因自己信手涂抹的是“非作品”,不为卖钱,也没有打算去正式场所亮相,无所谓美丑。再则,由于是边角废纸,也不必像穿新衣服赴宴怕滴油汤那样拘谨。于是,放笔纵横,畅快淋漓。 在“废画三千”之后, 不免也有精彩几笔,就如“引车卖浆者流”胡言乱语过后,一不留神也会冒出一两句“警句格言”一样。

  最近翻检箱底,无意中抖出一些“非作品”边角,自信其中有些趣味,是不可复制的。反正“四方桌”是自家园地,也不必看“公婆脸色”,就拿出来晒一晒如何。

  2010年2月

作者:何昌林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