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数千年的文化传统惯性和前现代的社会文化状态,使当代中国画呈现出多重格局,其中之一可谓传统派。山水、花鸟画几乎于传统中无力自拔。人物画则有传统古妆人物和现代人物之分。古妆人物画的传统自不待言,绝大多数现代人物画虽然在题材上有现代皮毛,其审美形式却是传统的。无论是山水、花鸟,还是人物,特别是力求传统的古妆人物,以范曾和方增先的正反面经验大概不以总结出一条规律:要真正切近古意,题材和笔墨看得见的皮毛固然是绘画必不可少的,但根本还在于画家精神世界中的传统文化修养。
张文江当然是传统派的一员。不仅以古装人物为主题,而且力求古意——即传统的审美韵味。这特别表现在他的画中人物造型上。西方写实术完全融合在传统人物的形式中,也因为巧妙地融合了西方写实术,也使他的画中人物造型与古代人物画有所不同。如果要做更细致的图像比较,如比较张文江笔下文人的面部五官与范曾笔下的人物,就可以发现范曾画中人物形象更接近西方写实术。这就是我认为张文江的画有更多的传统审美韵味原因之一。正是这种造型不仅构成了张文江绘画个性因素,而且使他的画古意盎然。
绘画(特别是人物绘画)被称为造型艺术,张文江的造型能力是合二为一的:既巧妙地融西方和传统于一炉,又使之成为一个呈现传统韵味的视觉符号,集视觉形式与精神意味于一体。
张文江前年在艺术玩家展出的尽是文人雅士题材,这次来长沙办展是以《金瓶梅》为题材的作品。张文江见过多种《金瓶梅》的版本,研究不同版本的插图。较之前年的画展,虽然仍是以线为主要绘画语言,但线条气韵更加单纯明了。原先画中轻微的草率随意了无痕迹,笔墨中的水分控制恰到好处,线条的组织也更为干净,几乎没有败笔。
这显现的实际是画家心如静水的创作状态,而正是这种状态使张文江成为庞大画家队伍中的极少数。
对于一个画家而言,金瓶梅是个可开采若干年的丰富矿藏。开矿当然想满载而归,但有两个重要条件:第一是研究和熟悉。要画《金瓶梅》,并制订出五年十年规划,就要做研究《金瓶梅》的基础工作。不仅是熟读体悟,也要了解其他专家的研究成果。总之,做一个《金瓶梅》研究家,把自己的成果图之于画,自然会下笔如有神助。第二,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可以永久地供人阐释。张文江画《金瓶梅》就是张文江对小说的阐释。与众不同的阐释是最紧要的,这就是中国古代的“我注六经法”。谈何容易,《金瓶梅》不同于《红楼梦》,要处之一在于“性”。画的是《金瓶梅》,表达的却是张文江的“性”观念。而如何形成自己的“性”观念,要做的各种功夫包括了解现代性观念只怕是太多。更重要的是,非文字性观念,乃图像性观念。这是一个充满诱惑和挑战的巨大艺术创造工程,我们期待画家养精蓄锐,大获全胜。
老子说:“无为而无不为”,苏东坡说:“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心静之人自有强大的能量,这是中国传统人生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用心于一,专心致志,心无旁骛,凝神专注,这些词语描述的都是人的心静状态。于画家而言,达到这种状态,不仅能视而不见很多干扰,而且能迸发出超常的艺术创造能力。所谓心静不是口里说的,这是一种无可视知的精神状态。可以视知的就是画——从画中可以判断画家创作时的心静与否。心静则画净,否则,画就会脏、乱、杂。
画净与否源于心静与否,但又不是简单的心态问题,与画家的学养、才识、智慧相互关联,也就是古人所谓的德才学识,也就是说,只有德才学识的并进,才可能造就心静状态。而心静状态又反过来提升德才识学。如此循环,人生大乐,画艺纯净。
由此可见,纯净画艺是画家的一大使命。既是使命,自然并非一日而功,需得终身养气修行。这是人生过程,也是艺术历程。这就是为什么中国画坛大家多是年迈之时方达此境界。正是这些大家,教育后来者要早日静心祛噪,这样才能一路登堂入室,否则就只能是江郎才尽,半途而废。
2009年11月6日
于长沙可餐房
李蒲星(湖南省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
作者:李蒲星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