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打开APP

梁半 | 新一代艺术实践中的影像表达

2016-08-31 16:39

  

梁半 1985年出生于中国广西,现生活工作于北京。

  个人创作轨迹触及录像、装置、图像、绘画等综合艺术形式,曾多次参加国内外展览。

  他的工作方式有点像失联的掘墓者,在现实的真空中漫无目的地将各种亚文化、泛图像、伪传说等有待考证的信息从普世意识形态中抽离出来,然后将其连接到个人和社会政治的悲剧中,使信息成为不可知的“剧场”。实践过程中简洁地将诗意和想象填满作品,并唤起观众对各种现实遭遇的共鸣。

  《月球之旅·留念》2015年,00分17秒,单频道录像

  作品自述:一名黑衣男子站在高处用自拍杆进行自拍,突然一道闪电击中自拍杆,而此时手机照相功能迅速记录了一个被闪电击中的灵魂。题目《月球之旅·留念》的灵感来自于科幻电影的开山之作《月球之旅》 ,《月球之旅·留念》跟《月球之旅》所呈现的理念大致相同:在特效的世界里,人可以将想象实现,使想法可视化。

  《耶稣受难日》2015年,00分18秒,单频道录像

  作品自述:坐在椅子上玩手机,手机屏幕里一个美女的形象突然变成了魔鬼,吓得本人将手机摔在地上。偶然的是,手机屏幕被摔碎成了耶稣的形象。这看起来很普通的动作却如魔术一般,让魔鬼与上帝在此时此地通过手机显灵。

  王麟:手机影像这批作品是在“文化馆”项目的推动下促成的?

  梁半:是的,不过我2014年就做了手机相关的作品,当时有两件事促使我从手机作为切入点。但当时作品形式感还没那么简洁。直到2015年底,策展人鲍栋问我有没有手机相关的方案。我就给他看了我的方案。后来我们一直有关于作品的沟通,他也给了我一些启发。2015年底和2016年初就把这批作品做出来了。2014年时,事情是这样的:有一天,我走在路上,肩膀被天上的鸟屎击中,我回家后越看那坨鸟屎,越觉得有个具体的形象。看了好久,觉得它像耶稣的形象。也正好那天,我手机摔碎屏幕了,我看摔碎屏幕的裂痕很像一个长着胡子的人,我判定它也是耶稣吧。这两件事很偶然的发生了,此刻,也就有了以《上帝之手》概念为切入口的想法。后来,我做了几个关于手机碎屏和以手机功能为基础,结合图像变化的小录像,就这样这系列的作品就出来了。

  王麟:影像媒介吸引你的是什么?

  梁半:影像为媒介是个人喜好,有些想法只适合用影像呈现。作品的内容决定形式。

  王麟:了解一下你的影像创作的工作方式?

  梁半:我没有专业的摄像机,对器材也不了解。都是我把想法告诉身边有这些专业技能的人,让他按我要的感觉拍,拍完我选择。我尽量回避作为一个执行者,更多的是旁观。当然了,作品的结构和内容在我脑海里已经很完整了。拍摄的时候我就只做选择。但有时,我也会在拍的时候否定之前的逻辑。所以经常拍到一半突然改方案。这让很多共事的人讨厌,人家甚至怀疑我是个骗子。

  王麟:你在艺术家的影像创作中确实属于一个奇葩的存在。那么,技术问题会成为你的掣肘吗?因为你不懂技术,会不会少了一些关于媒介特性的尝试。

  梁半:不懂技术并不代表不懂影视语言的特性。艺术家工作的核心不是技术,而是概念。所以,你会看到那些“很美”的录像和那些“很糙”的作品在某些时期很流行。我觉得不必纠结于通过技术来最求某种形式感,艺术本来就是自由,开放的。

  王麟:应该怎么来归纳或者称呼你这批作品?

  梁半:这是个以《上帝之手》为名的录像合集(项目),它也有另外一个名字叫《轻微脑震荡》。可以这么理解:这个项目就好比一张音乐专辑,有专辑的名字,专辑里有十首歌,每首歌都有自己的题目。

  王麟:你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艺术家,讲作品的形成,同时在作品中讲故事。这批作品有两条线,其中一条线,每件作品都有一个小故事,比如你的梦境,你的个人情感故事。

  梁半:我说这些故事就是想告诉大家,我是这样的人,是双重性格的人。作品里的浪漫反应现实中的苦难。

  王麟:另外一条线涉及历史和政治,比如乔治·奥威尔的《1984》描绘的世界,还有前言中提到的斯蒂格勒的《技术与时间》中的描述。聊聊这条线索。

  梁半:我收集了一些历史图片。图像本身具有欺骗性,与现实也有关联。编造图像存在的意义是我工作的切入点。我觉得艺术家应该区别于社会学家,避开对某个观点的论证,在艺术实践中尝试把态度变得活泼,把知识变得无聊。

  历史和政治一直是我感兴趣的议题。《1984》和《技术与时间》在某些说法上给了我很大的启发,乔治-奥威尔和斯蒂格勒都从不同的角度回答了关于“谁”逐渐被“什么”代管这一微妙的,不宜被察觉的管理模式。

  斯蒂格勒将技术置于人的生存和本性当中。这里的技术泛指人类赖以生存的一切身外之物,既包括远古劳动工具和现代科技,也包括带有个体经验刻痕的载体如文字、摄影。随着智能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技术由外在的工具地位也将会挪移至人类自身发展的逻辑中。

  乔治-奥威尔的《1984》是一部政治寓言小说,这部小说呼应着“No politicstoday!”这句口头禅。当我们不能上instagram,当上一秒还在网上搜索治牙痛药方,下一秒就有可能接到牙科医院的广告短信的时候,都是在提醒我们那个“谁”已经变成无数个“什么”来管理人民,身边每一样东西的改变造就了我们的认知。

  王麟:这批作品可以理解为是影像现成品的再创作吗?

  梁半:这批作品可以理解为是图像现成品再行为。很简单,作品里的图像都是通过操作手机行为而发生了变化。图像的来源有现实的也有历史的。

  王麟:你最近这一阶段的创作所关注的点是什么?

  梁半:个人生活的变化所产生的感受。

  王麟:这一系列的作品你会持续进行么?

  梁半:这个系列会持续进行,也会有其他的方案在实施。

  王麟:影像作品是一个观念的表达吗?

  梁半:我更喜欢把观念看成工作方法或者说在某种机制下所进行的实践,影像艺术的核心是时间,通过时间的递进产生图像的变化是影像艺术的特点。所以工作方法与图像内容如何产生最简洁的艺术语言是我现阶段所考虑的,这是我认为的观念表达。

  展览名称:新一代艺术实践中的影像表达

  展览时间:2016年8月21日—9月20日

  展览地点:西安美术馆4号展厅

  主办方:西安美术馆

  出品人:杨超

  展览总监:白茜

  策展人:王麟

  策展助理:罗成璇

  参展艺术家:程然 董钧 戴陈连 林科 刘雨佳 梁半 陶辉 杨晨

来源:雅昌艺术网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