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分享图

超越形式的图像——谈个人近期创作的体会

  “照相机的发明,改变了人们观看事物的方法。他们眼中的事物逐渐有了新的含义。这立刻反映在绘画上。”1以摄影为代表的人造图像改变了现代人的视觉习惯和由视觉而引发的思考范式。复制、拟像、符号、信息等等一系列新的概念被不断地被提出,与此同时,旧有绘画的功能和原则又被不断地质疑着。本雅明、波德里亚尔、约翰·伯格等哲学家都对图像都有着深入的阐述,陈丹青也就绘画性和图像感的关系展开过著述。从以上大量的研究文献里,我们至少可以看出以下几个事实:其一,图像时代势不可挡的已经到来;其二,被复制的现实的影像正在深刻地影响并改变着人类的视觉方式;其三,这些影像为画家的创作提供了新的题材和绘画方式。德国艺术家里希特用其“摄影绘画”已经向世人证明了照片对新绘画产生的积极意义。

  在图像充斥的当代,画家的使命前所未有地受到质疑和挑战,计算机虚拟技术的发展使得复制与现实的边际变得愈加模糊了,探寻本质似乎再次成为当代人面临的重要课题。波德里亚尔的仿像理论越加得到现实的认证。诸如《黑客帝国》、《盗梦空间》等欧美类型电影,一方面试图确认传统意义上现实的存在,一方面又陷入人造虚拟现实的悖论中去。从玛格丽特、杜尚开始,西方的艺术和哲学走到了一起,艺术围绕哲学的终极命题展开一次又一次的重新诠释;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论述的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以及文艺的社会功用虽然已过两千多年,在今天的语境下依旧显得尤为重要。正是基于这样的文化背景,活在在现实和图像之中的艺术家、画家们被迫思考自身艺术实际的意义和价值,任何人都无法为了保持传统绘画的绘画性精神而全然排斥图像的作用和对绘画的影响,图像感已经成为当代社会的重要视觉特征之一。它为创作者提供了有别以往任何时期的视觉特质,它同样传递着一种讯息,一种由科技引发的新视觉。

  近年来,中国绘画界针对创作过程中图像媒介是否应该介入的问题争论不休,无外乎在于以下原因。在图像已经处于强势视觉的今天,多数画家为了保持绘画在视觉艺术中的地位,从而强调绘画中“绘画性”的核心价值,强调写实的意义,批评利用照片创作。他们的理由是照片提供的信息远远弱于生活中的观看;照片资源具有限定性,会妨碍作者创作过程中情感的表达。这些理由看上去很成立,也阐述出图像与绘画之间的差异,但是,经过深入思考之后你就会发现,这一言论有其狭隘的一面。其一,绘画的价值和意义真的仅仅只是绘画性这一向度?其二,只有凭借写生这一方式才能使得当今的绘画走出困境?其实,绘画作品体现出地所谓绘画性只是绘画艺术的特质之一,它是绘画形式范畴的一个因素,不能也不该被无限夸大甚至神话。在某一历史时期内,绘画性曾经作为核心价值被画家们所强调,但它绝不是贯穿于绘画史始终的唯一追求。同时,写生的确有其价值和优势,但是凭借写生根本无法担负起绘画艺术精神推进的重任。在我看来,创作中是否应该借助图像资料不是一个真问题,相反,如何利用照片?利用照片提供出的什么?才是一个真问题。在国内的画家们为此争论之际,里希特在几十年前就鲜明的提出:“我不是制作令你想起照片的画,而是制作照片。”2在这样一个图像泛滥的时代,我们只有以积极地态度面对图像、研究图像、利用图像才可能赋予绘画新的活力,才能真正做到“笔墨当随时代。”

  我个人认为:学院中的画家们总是从学习、研究形式开始创作实践的,这样的前提使得多数人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单纯关心绘画语言的研究和技术体系的学习。当长期的实践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思维习惯时,问题就出现了。形式先行、唯技术论这些创作观深深地捆绑着这些画家的思想,使得作品的可读性、信息性、思想性被形式完全覆盖,最终,作品成为个人风格的和形式主义滥用的符号。不可否认,形式是信息的载体,正如麦克卢汉提出的“媒介即讯息”,但是艺术的形式应该是基于认同“别的东西”作为前提的。西方现代主义之后的艺术带有强烈的反对形式主义的特征,个人成熟的风格不再是当代艺术家追求的唯一目标,取而代之的是普世价值的回归,以及对人类处境的以艺术方式的反思。

  基于上述观念,我在思考并逐步认同这一趋势的情形下,在近几年的创作中开始对照片及其必然产生的影像感和复制性进行整合和应用,试图发现图像产生的美学价值以及由此带来的作品视觉上的突破,希望在表达与被表达的对象之间找到平衡点,继而在艺术转换过程中建构新的形式与意义。

  我在近期的水彩画创作中,有意使作品呈现出图像感,我在有意节制作品的绘画性的同时,突出了图像背后传递出的情绪和意义。而这些情绪和意义驱使我不断地探寻隐藏在照片之中的象征和情境。这一批作品中有一个系列叫做“邮寄的风景”,我通过借助邮票的形式,利用画中画的形式语言赋予绘画图像学的意义,而这些图像化了的风景,寄托了我对一段时光的怀念。为了实现这样的诉求,我有意弱化了色彩因素,让画面中的冷暖关系限定在预设的灰度内。我通过水彩媒介的语言特征,使得物象视觉趋于浑厚和凝重,这种类似放大过的照片的视觉特质在水彩画创作中还没人去尝试。纸张纹理的颗粒感和沉淀其中的色彩切合了图像的独特美学,这种美学是与讯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因而它们摆脱了形式主义的桎梏,从而进入了内容表达的语境之中。这些作品以夜景为主,黑夜的凝固感时刻都散发出神秘和静谧的情绪。在忧郁的城市夜晚,视乎即将会发生什么,未知的可能存在于宁静的景物之中,我偶尔会在阴郁的画面上铺设一道光,通过超现实的方式试图唤起观者们的好奇心:这道光从何处来?为何照到这里?它又预示着什么?

  图像学的意义是基于对形式主义的否定和对内容承载的强调,同时,图像又为发现新的绘画形式提供了无限的可能。在这样的一个悖论里去体验创作是一个既冒险又令人兴奋的事情,因为在这一游戏中,在照片和作品之间,你的选择和态度将面临着考验,好在只有以这样的方式,才能将你创作的精神诉求逼问出来,你也才能更加深入地认识自己和自己的艺术。

作者:赵龙

是否打开艺术头条阅读全文?

取消打开
打开APP 查看更多精彩
该内容收录进ArtBase内容版

    大家都在看

    打开艺术头条 查看更多热度榜

    更多推荐

    评论

    我要说两句

    相关商品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分享到朋友圈]

    已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点击右上角

    选择在浏览器中打开

    最快最全的艺术热点资讯

    实时海量的艺术信息

      让你全方位了解艺术市场动态

    未安装 艺术头条客户端

    去下载

    Artbase入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