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一直以画长城和民居见长的中国文联画家彭世强,近几年特别醉心于以北京民居四合院为题材的设色国画创作。虽说生在徐州,但是,从两岁起就生活在北京东城四合院中的他,无论是说话时原汁原味的北京腔、还是饮食生活习惯都是一个地道的北京人。他以自己熟悉的生活为内容,在北京城内外收集素材,近年来以北京的四合院为题材,把北京城内的宋庆龄故居、郭沫若故居(前海西沿)、蔡锷故居(棉花胡同)、鲁迅故居(砖塔胡同和南半截胡同的绍兴会馆)、齐白石故居(雨儿胡同)、茅盾故居(后圆恩寺13号)、老舍故居(丰富胡同19号)、邵飘萍故居(魏染胡同)和西郊门头沟斋堂川底下村尽收笔下,浓缩在线到自己的创作中。2004年8月,彭世强的北京四合院风俗画展《古都风韵》在北京正阳门城楼上展出,曾在社会上引起较大反响;并由此在京城书画界形成自己的风格。
彭世强说:“我是在北京四合院长大的。对北京四合院内幽静的生活有机身的情感。回想起儿时的岁月,早晨走出四合院去上学、放学后又与同学们在四合院中学习写作业;四合院的生活经历使人终生难忘。北京的四合院干净、平和而温馨,又恬淡而愉快。院中几颗枣树、海棠树时常引来小鸟叽叽喳喳地叫,静中之动时常催生我青少年时期的创作冲动。上世纪60年代初期,在我上中央美术学院附中的时候,就常常情不自禁地以胡同、院落中的一角为内容画上几笔,或者将屋门院门当作速写对象。上世纪60年代末,北京大兴土木,一些胡同院落被拆掉了,我恐怕失去对老北京的记忆,就自觉不自觉的用油画、水粉画的形式描绘了一些城门城楼、四合院和胡同口,总想把这些建筑形象留住。当时画的安定门、前门外商铺、故宫角楼、颐和园内邀月门、圆明园的大水法遗址,现在看来都有独到的历史感。安定门城楼什么样,我的早期作品有及其写实的描绘。也许这正是我的画展能够在正阳门上展出的独特资历。”
任何一种艺术追求最终都要转化成创作实践,富于一种恰当具体的表现技巧。彭世强笔下的北京四合院,运用的是中西结合的绘画手法,它们以国画笔墨完成基本构图,突出建筑物及其环境的虚实,以体现院落的沧桑;再以水墨将其渲染,并用色彩冲击墨色,反复多变,浓淡色墨交融,完成写意境界,给人以理念和感觉的统一;恰如其分完成了艺术创作主客体的完美结合。他画的《槐抱老宅》、老门楼、老槐树在画面中成对角线形的分割结构;门楼完整而坚实,显出岁月的沧桑;古槐则依然如绿荫滑盖显示着生机盎然。彭世强说:这一宁静的景观是一段历史的写照。他曾经是一座新门楼、一颗小槐树,经过不知多少春秋才使他们成长成眼前这么一幅耐人寻味的、被时间沁润的历史画面。在创作中,运用色墨交融的笔法。以再现于表现相结合的意象展现四合院在自然环境中的沧桑岁月。这是彭世强的精神向往。
彭世强笔下的北京四合院从名人故居开始。一幅幅画卷把人们带进古槐成行的胡同,步入式样不同的门楼和格局类似、面积环境各异的四合院。画面为20世纪居住在北京的文豪鲁迅、郭沫若、齐白石、茅盾等艺术家的名人故居,门楼、门墩、古槐、海棠以季节不同而有不同的意境;其中大量为以建筑为主的无人院落,意在让人们通过感受幽静典雅的四合院环境,回味当时的人文状态;同时,在与人们潜意识中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林立的比较中,凸现四合院安宁与娴静的氛围和历史感。这无疑是画家情感的追求。彭世强觉得,正是这样典雅幽静的环境滋养了这些20世纪的名人雅士。对于其中有些斑驳的景象,画家认为,这更能唤起人们对北京城市人文环境的思考,也提醒人们建设北京城市的新文化应保留几分传统文化的余脉。
作者:金木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