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
2017-11-30 13:49
“中国绘画是中国民族精神的最大表白,也好似中国哲学思想最亲切的某种形式。”那么,在全面复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下,如何使公众真正读懂中国画?感受其精神的力量?吕立新以其独到新颖的视角和解读方式,为公众打开了一扇窗。
从2010年首次在《百家讲坛》开讲,到2014年做客央视四套《文明之旅》,伴随着《齐白石:从木匠到巨匠》《徐悲鸿:从画师到大师》《跟着吕立新去买画》等一系列著述出版,吕立新很快被公众所熟知,而齐白石、徐悲鸿这两位20世纪的中国美术大家,也随着他的解读,真正走进公众视野。
之所以选择以齐白石与徐悲鸿为代表,实现与公众的对话,吕立新有着自己的考虑:一方面,这两位艺术家对公众而言,熟悉而又陌生。他们的艺术具有强烈的感染力,成长为美术巨匠的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也具有很强的带动性;另一方面,他们也是中国美术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过程中颇具影响力的大家——齐白石是传统派,其写意花鸟既具中国精神,也最接地气;徐悲鸿是革新派,其中西融合之道,打开了中国美术的现代变革之路。他们的艺术人生,有故事,也有中国底色。
人生历程与艺术历程,是吕立新为公众解读美术大家的两条主线。
对人生历程的解读,吕立新注重以故事诠释精神。他认为,回望美术大家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对其艺术的单纯解读,还在于以其中的人生哲理,接通历史与当下的联系。依凭曾经在电视台工作六年的电视编导经验,以及长期躬耕在艺术市场所累积的经验与学识,吕立新从大众感兴趣的话题切入,以非课堂说教的方式、非专业化的方式,来讲述美术大家的艺术人生。齐白石是“史上最牛北漂”“一个齐白石比一千个杜拉拉励志”……吕立新的这些时尚语句,旋即与当下人产生思想交流和情感互动。故事环环相扣地展开,深入浅出地诠释了美术大家从平凡走向成功的奋进精神。在他的解读中,这些围绕主题而展开的人生成长故事就像“寓言”一样,化为一种精神,激励今人要矢志不渝、奋勇向前。
对艺术历程的解读,吕立新注重以“广角”来呈现。一方面,他注重完整性,通过具体的艺术作品解析,既简明扼要地总结出美术大家的艺术特点,又引带出他的师承,挖掘出其艺术精神以及对后世的影响。例如,他将齐白石的“似与不似”与传统的“形神兼备”相结合,以齐白石与当时“京派”的关系等,呈现了美术史视野,为公众诠释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变。另一方面,他注重关联性,将美术大家的艺术成长与时代相关联。例如,他对徐悲鸿走向成功的原因,以及其创作如何彰显中国精神的分析,渗透了时代因素对艺术家创作选择的影响,呈现出个体与大时代的关系。这种注重完整性和关联性的解读,让公众得以从更宽广的视野去整体看待美术大家及他们的艺术人生。
吕立新借齐白石、徐悲鸿刮起的励志风与鉴赏热,同样有与之相应的时代背景。
近些年,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美术馆与博物馆向公众的免费开放以及中国艺术市场的繁荣等,让公众对美术鉴赏产生了浓厚兴趣,这是来自社会层面的迫切需求。而公众美术鉴赏水平的提升,既有利于中国艺术市场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国民素质的提升和文化自信的加强,甚至有利于中国艺术创作向“高峰”攀登——传世的美术经典告诉世人,饱含民族精神的中国画需要不断深耕传统,才能不断寻求突破。相对于爆发式的大众审美需求,长期以来,中国的美育明显滞后,一般性读物多存在语焉不详或千人一面等问题。读不懂中国画、欣赏难入门、捕捉不到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等,成为生活中常见的现象。吕立新的艺术解读,不仅让公众了解到美术大家作品的学术和市场价值何在,还宣扬了一种精神、一种态度、一种文化,以使公众确立正确的审美观,启迪其生活智慧,强化其文化自信。这是吕立新在文化传播上所致力的方向,也是他理解的美术鉴赏的重要意义所在。
文化传播要就高不就低,是吕立新恪守的重要原则。曾经的职业媒体人身份,让他深刻认识到,作为一名讲述者、传播者,要有一种责任感、使命感,因为讲述者实际上也是一个引导者,其传播的是文化、是精神、是价值,并使其深入人心。因此,讲述者的语言可以是“下里巴人”,但道理必须是“阳春白雪”。所以在讲述中,吕立新少有批驳、辩论或激愤,也不会以野史秘闻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而是对前人、对历史怀着一颗敬畏之心,传达一种积极向上的正能量。美术大家的艺术人生经过他的“裁剪”与提炼,蕴含其中的精神和意义便得以彰显。
在中国画的世界里,择取最具中国精神的实例,以一种独特的讲述方式,拉近高雅艺术与大众的距离,这便是吕立新的文化传播方式。他目注心营于此。因为在他的眼中,有一个充盈着文化精神和现代活力的书画中国。本报记者 吴艳丽
来源:雅昌艺术网
分享到微信,
请点击右上角。
再选择[发送朋友]
或[分享到朋友圈]